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血管瘤 > 血管瘤诊断

解说头部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

导读: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ca)属脑部先天性血管畸形的一种,是增生性血管畸形,其发生率仅次于脑动静脉畸形(avm)。

头部海绵状血管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大家了解吗?那么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头部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希望对您有帮助。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CA)属脑部先天性血管畸形的一种,是增生性血管畸形,其发生率仅次于脑动静脉畸形(AVM)。现分析一下头部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

主要临床表现:脑干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以反复轻度中风症状为主;大脑半球的病灶以头疼、癫痫发作及轻度中风症状为主,尤其是颞叶、海马部位的病灶,癫痫发作症状比较重;小脑半球的病灶,临床症状一般都比较轻微。

检查方法:采用GE0.5T和1.5T超导型MR机,对疑似有脑血管疾病的病人进行常规横断位:T1加权(450ms,15ms),T2加权(5000ms,90ms),矢状位:冠状位T1加权或T2加权等检查,增强检查(15mlGD_DTPA静脉推注),层厚5~7mm。MRA成像为3D_TOF序列,EPI弥散加权成B值=1000,方向为全部。

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病理基础:脑CA是脑血管畸形的一种,属先天发育性病变,近来研究证实脑CA属不完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异常基因在第7条染色体上,因此脑CA的发生可有家族性;但常在20~40岁时出现症状而被发现。海绵状血管瘤由丛状、薄壁的血管样结构组成,其间有神经纤维分隔,周围为相对正常的脑组织,瘤壁缺乏弹力层及肌肉组织脑。CA常为单发,少数为多发,多位于幕上脑内,少数位于幕下脑内。由于海绵状血管瘤的结构特点,瘤巢内反复多次出血,存留的正铁血红蛋白(MHB)、含铁血黄素沉积、血栓等在MRI显示出特征性表现:

①瘤巢中心的血栓及反复少量出血,内含游离稀释的正铁血红蛋白,在所有成像序列中均呈高信号,每次出血高信号影可持续3月至1年以上。

②血栓与出血灶外周形成的含铁血黄素环在所有成像序列中均呈黑色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最明显。

③无脑水肿的高信号瘤巢伴其周围低信号环影是脑CA最常见最典型的MRI表现。

本文结果显示DWI序列显示脑CA周围的黑环征更明显,与中心高信号瘤巢对比更鲜明,说明DWI对此种类型的病灶敏感性高于常规MR序列,无论是对影像诊断或临床判断均有很大意义。采用弥散张量成像对脑海绵状血管瘤进行研究,认为海绵状血管瘤体内有神经纤维束存在,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价值。此外,钙化是脑CA的常见表现,少数脑CA可完全钙化形成所谓的钙化性CA,对钙化的显示CT优于MRI。

由于海绵状血管瘤往往反复多次少量出血,瘤巢内可见部分病灶T1WI或T2WI处于血肿信号状态,成为诊断本病必不可少的特征。在脑CA的MRI诊断中,T2WI优于T1WI,GRE序列优于T2WI,这是因为梯度回波序列准T2WI具有更强的磁敏感效应。出血,含铁血黄素的沉着在T1WI、T2Wl中均可见到明显的低信号影,以T2WI加权像最明显,一般位于病灶的边缘部位,病灶中间亦可有明显低信号影。T2WI加权显示的病灶范围常比T1WI显示的病灶范围要大,因为含铁血黄素渗透到周围的脑组织内。病灶周围脑组织无水肿。因此,病灶大小形状无明显变化,但病灶内信号经常有改变,因为海绵状血管瘤内出血的时间、部位不同,在各个时期的表现不同。增强检查病灶内有轻度的不均匀强化,这点与其它部位海绵状血管瘤不同。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主要影像诊断方法:MR问世以前,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主要靠CT诊断,可以显示急性出血,呈高密度影,但无特异性,病灶较小的常常不能发现,大部分不能明确诊断,诊断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文8例做3D_MRA成像,5例做DSA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的供血动脉,所以MRADSA检查,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均不能发现病灶。MR多序列和多方位的检查及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有一些特异性的征像,可以明确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部位、大小及形状。

由于海绵状血管瘤在MRI图像上具有的特征性表现,定性、定位诊断非常正确,使绝大部分患者免予做创伤性检查即可明确诊断疾病,所以MRI是检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为临床对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看完上述文章相信您对血管瘤已经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希望以上内容中有您想要了解的知识,在了解了血管瘤的症状、病因后才能更好的做好血管瘤的预防工作。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