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血管瘤 > 血管瘤常识

口腔血管瘤你知道吗

导读:因此,有人认为婴幼儿期血管瘤大多是一种血管畸形或错构瘤,只能看做是瘤样病变,而非真性肿瘤,一般不会恶变。

口腔血管瘤你知道吗?能够认识过早的认识到这些在对以后的病情是很有帮助的。还不懂的朋友请听下面详细解说。

血管瘤是由增生的血管构成的良性肿瘤。是先天性血管畸形所引起。据统计有73%的患儿出生时即见有血管瘤的存在(大部分是新生儿斑痣),发生于<1岁者约占85%。血管瘤一般可随机体的生长发育而增大。婴幼儿时增长迅速,随着年龄的增长肿瘤发展速度减慢,亦有少数随人体发育而血管瘤趋于静止状态或自然消退。因此,有人认为婴幼儿期血管瘤大多是一种血管畸形或错构瘤,只能看做是瘤样病变,而非真性肿瘤,一般不会恶变。

血管瘤组织的发生,可能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异常增生所致,血管系统的正常发育始于胚胎第4周,其发育期可分为3个时期:①丛状期:形成广泛分布的毛细血管网;②网状期:部分血管合并和扩大形成管腔;③管状期:形成动脉和静脉。如果在丛状期血管发生异常,就可能出现毛细血管瘤。在网状期血管发生异常,可能形成海绵状血管瘤。在管状期血管发生异常,则可出现静脉和动脉畸形。

根据临床观察统计表明,血管瘤在全身分布情况为:头面部占50%,颈部占7%,躯干占22%,四肢占19%,生殖器占2%,头颈区的面积只占全身总面积的1/7,但血管瘤却占半数以上。可见头颈部是血管瘤的好发部位,在小儿良性肿瘤中血管瘤占36%。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2倍。这可能与内分泌有一定的关系,常见到月经期和妊娠期血管瘤发展增快。妊娠期常发生妊娠性牙龈瘤,其牙龈瘤内含有极丰富的血管,与血管瘤很相似。

1、口腔颊部血管瘤

口腔颊部是血管瘤好发部位,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前3种类型临床上常见,而蔓状血管瘤,临床上少见。

(1)毛细血管瘤:血管瘤是由大量毛细血管在黏膜层增生而形成,表现为颊部黏膜呈红色或紫红色圆形斑块,与口腔黏膜表面持平或稍高出黏膜,压之退色,边界清楚。常因咀嚼食物时擦伤黏膜引起出血。

深层组织亦可发生毛细血管瘤,如咬肌、腮腺。其边界不清楚,表面皮肤颜色正常,触诊坚硬,不可压缩,穿刺可以抽出少量血液。咬肌毛细血管瘤,在上下颌用力咬紧时肿物隆起,放松后消失。

(2)海绵状血管瘤:是口腔常见的肿瘤,由多数毛细血管及血窦所组成。血窦大小、形态不一,窦内静脉彼此相通,如海绵结构,内衬有内皮细胞,有时窦内有血栓,经钙沉积形成静脉结石。发生于口腔黏膜下及皮下,可侵犯邻近周围组织,侵入肌肉,皮下组织肿瘤向口腔和面部突出,肿瘤增大使面部发生畸形,影响进食,有时咀嚼时咬破血管瘤处黏膜引起出血。海绵状血管瘤多为单发,也可多发,如病变深时口腔黏膜颜色正常,如病变在黏膜下浅层时黏膜呈紫蓝色,压迫时可缩小,当压力解除后,肿块迅速恢复正常。肿瘤周围界限不清,多数无包膜。

(3)混合型血管瘤:具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病理和临床特点,表现颊部黏膜呈红色或紫红色,卵圆形斑块,高出黏膜表面,呈小丘状或结节状隆起,质软压之缩小,肿块界限不清,由于颊部肿瘤影响咀嚼,常被自己咬破浅层毛细血管瘤,引起出血。

【治疗】

毛细血管瘤可采用激光、冷冻、放射等方法治疗。常用90Sr敷贴治疗,每次治疗剂量100~150cGy,总吸收剂量为1000~1500CGy,为1疗程,常用90Sr放射性活性面积为2cm2,总活动度为5mCi,按照计算黏膜病变处照射<2min,每次可照射5cmX2cm范围,隔日1次,连续5~8次为1疗程,3个月后若未治愈可进行第2疗程治疗。

海绵状血管瘤常用手术切除治疗,但由于口腔内暴露较困难,出血多,手术操作有一定难度。

坏死疗法治疗应作为El腔海绵状血管瘤首选治疗方法,完全可以达到手术治疗效果。病人取仰卧位,口腔黏膜用2%碘酒消毒,用5号细针经黏膜穿刺到血管瘤内,抽有回血即缓慢注射肿瘤灵药液,拔出针后用消毒棉球压迫数分钟,隔日治疗1次,4~6次为1疗程,肿瘤灵的用量是血管瘤体积的1/4~]/3。

混合型血管瘤应先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然后再治疗毛细血管瘤。

2、牙龈血管瘤

牙龈血管瘤是牙龈及牙槽骨黏膜部位血管瘤,由于此处黏膜血管瘤大多数是毛细血管瘤,也可发生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常见颊侧牙龈及牙槽骨处黏膜呈红色或紫红色、扁平或高出黏膜斑块,境界清楚,压迫时退色,去除压力后立即血液充盈而恢复原来颜色,逐渐向周围扩展,刷牙时常引起牙龈出血,致使一些病人不敢刷牙,血管瘤侵犯舌侧或腭侧牙龈时,常易引起牙周炎,伴有疼痛,出血加重,有时咀嚼时会引起牙龈出血。

【治疗】

由于牙龈黏膜较固定,血管瘤切除后创面修复较困难,常采用冷冻、激光、放射等治疗方法。笔者认为首先采用放射性90Sr敷贴治疗,治愈后没有瘢痕。这是任何其他治疗方法都达不到的效果(治疗方法同口腔黏膜毛细血管瘤)。若采用放射治疗未愈用坏死疗法治疗,效果较满意。

方法:用细针(4~5号针)穿刺到黏膜下病变处注射肿瘤灵药液,使黏膜水肿发白为止。1次治疗范围不超过2crptX2cm,如面积范围大者应分次治疗,隔日治疗1次,3~5次为一个疗程。

3、舌部血管瘤

血管瘤是舌部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彩照7-2之1和之2)。按病理形态及临床表现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及混合型血管瘤3种类型,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彩照7—3)。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在舌的任何部位,肿瘤初起时呈结节状隆起高出舌表面,舌面呈紫红色,患侧舌体明显增大,触之肿物柔软、边界不清,压之肿物缩小,当压力解除后,肿物又迅速恢复原状,肿瘤逐渐侵犯周围舌组织肿瘤增大时,影响舌的功能、说话不清楚、吞咽困难及呼吸困难,血管瘤进一步增大造成舌畸形。病人巨大的舌体口腔内容纳不下,伸出口唇外,严重影响进食,不能咀嚼食物,只能喝流质饮食,不能说话,严重影响病人正常生活。

【治疗】

舌血管瘤多累及舌的一侧,病变范围局限可做部分舌切除或半舌切除,如病变范围大或病变局限于舌根部,手术则不能将舌大部分切除而影响术后舌的功能,在舌根部手术操作十分困难,多不主张手术治疗。

采用坏死疗法治疗,基本上能保持舌体的正常解剖形态,不影响舌的功能,特别如舌体及舌根血管瘤范围较大,手术及其他方法治疗后未愈者,采用坏死疗法治疗,常常也有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笔者曾治疗一些舌体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影响病人说话及进食。如手术治疗将影响术后舌的功能,采用坏死疗法治疗后,血管瘤病变组织消失,舌体缩小,基本上恢复舌的正常功能,如舌体过大口作舌部分切除。

治疗方法: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口腔用2%利多卡因或0.3%的丁卡因作表面麻醉。舌伸出用纱布包裹舌前部,用手捏紧将舌向口腔外牵拉,右手持注射器用细长针(5号长针)刺到舌体血管瘤内,抽有回血,即注射肿瘤灵药液,注射完毕拔出针后针孔用消毒棉球压迫数分钟。每2~3d注射1次,6~8次为1疗程,治疗后舌体肿胀疼痛,可服地塞米松1.5mg,3/d,可以减轻肿胀疼痛反应。

4、唇部血管瘤

口唇是血管瘤好发部位,下唇多见,多见于青少年和成年人,按病理形态和临床症状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昆合型血管瘤3种类型。

毛细血管瘤由许多增生的毛细血管所组成,常发生唇红部位,表现为唇红部呈紫红色或暗红色,唇部肿胀肥厚,无明显界限,压之退色,稍有压缩性,质较软,由于毛细血管瘤侵犯邻近的唇部肌肉组织,口唇部肥大外翻,边界不清。

以上便是我们为你提供的关于口腔血管瘤疾病的知识阐述,通过以上学习你对血管瘤分类的知识收获不小吧,如果发现家中有以上类型的血管瘤疾病的话,请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