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血管瘤 > 血管瘤常识

泌尿血管瘤疾病大家知道吗

导读:2cm),b超显影较清楚,可以采用坏死疗法治疗,通过b超超声导向引导用细针穿刺到肾血管瘤内注射肿瘤灵药液,使血管瘤坏死,达到治愈目的。

泌尿血管瘤疾病大家知道吗?了解这些知识很重要的,如果还不了解的话,请看下文详细解说,相信你一定可以了解到你所不知道的问题。

1、肾血管瘤

(1)肾血管瘤

肾血管瘤较少见,为肾脏良性肿瘤,是先天性血管内细胞增生所产生的肿瘤。多发于青壮年,常为单侧性,多数肿瘤从髓质发生,向周围扩展,至黏膜下。一般瘤体较小,从数毫米到1~2cm,因此,B超、CT不易检查出,选择性动脉造影可以确诊。

【症状】

由于肾血管瘤病程慢长,肿瘤体积小,肿瘤增大侵犯至黏膜时,可出现无痛性血尿,是首发症状。血尿轻重不一,轻者仅有镜下血尿,重者小便带有血块,甚至发生出血性休克。有时血块阻塞输尿管可发生肾绞痛,出血期间膀胱镜检查可见患侧输尿管口阵阵喷血。

40岁单侧血尿病人,经检查排除肿瘤和结石及肾结核后应考虑血管瘤可能。

【治疗】

肾血管治疗取决于出血的严重程度,轻者采取观察保守治疗,重者可进行肾切除或肾部分切除。如肾血管瘤较大(直径>2cm),B超显影较清楚,可以采用坏死疗法治疗,通过B超超声导向引导用细针穿刺到肾血管瘤内注射肿瘤灵药液,使血管瘤坏死,达到治愈目的。

(2)肾血管外皮细胞瘤

肾血管外皮细胞瘤亦称肾素瘤,由近球器部位血管外皮细胞发生,可以功能性地分泌。肾素,是一种罕见的肾原发性肿瘤。Robertson(1967)报道了首例,有典型高血压、血清肾素升高和高醛固酮症。凡有极高的肾静脉和外周血液中肾素比例差,而无其他高血压原因可查者,均应怀疑肾血管外皮瘤可能。

肿瘤一般体积很少,罕有>2~3cm直径者。X线常不能检出,偶尔做选择性分段肾静脉血肾素测定可确定诊断。肿瘤外观圆形,灰黄色,切面有出血区。镜下是典型的血管外皮瘤特征,电镜下肿瘤有近球细胞特征。肿瘤浸出液含有高浓度肾素。

肾血管外皮细胞瘤是良性肿瘤,一般体积较小,应和体积较大无功能、有时恶变的典型肾血管外皮瘤相区别。

【治疗】

症状严重者可手术治疗,做肾脏切除或肾部分切除。

直径>2cm,B超可清晰显像者可采用坏死疗法治疗。在超声导向引导下,用细针穿刺到肿瘤内注射肿瘤灵治疗。使肿瘤发生坏死。

(3)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错构瘤)

由肾间质发生的肿瘤,由不等量的平滑肌、脂肪组织异常的血管组成,多见于女性,80%病人伴有结节性硬化症表现。具有遗传性和家族性的病人常有智力发育迟缓、癫痫、面部皮脂腺瘤表现。病变位于肾皮质或髓质,有多发性和双侧性倾向,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病变小者直径2~3cm,大者有20cm,呈圆形或卵圆形,肿瘤长大后可使肾盂肾盏受压变形,肿瘤可侵犯肾包膜,进入肾周围间隙,但无破坏浸润现象,一般不发生转移,偶见区域性淋巴转移。

肿瘤小一般无症状,较大者可发生血尿、腰痛、肾区肿块、上尿路梗阻,有时可诱发高血压,肾盂造影及超声检查对诊断有帮助。

CT表现根据肿瘤内3种成分不同而有不同表现。多数表现为软组织密度与脂肪密度混杂影,当肿瘤主要由平滑肌和异常血管构成而脂肪很少时,或因肿瘤内有出血掩盖了脂肪组织成分,肿瘤仅表现为软组织密度,此时难与肾脏其他肿瘤鉴别。注入造影剂后除脂肪区域的低密度无增强外,其余部分明显强化。

【治疗】

以手术切除为主,肿瘤<4cm无症状者可暂时不治疗,肿瘤>4cm有症状者需手术治疗,做肾部分切除,由于肿瘤常为多发性及双侧,可做肿瘤挖除术。也可采用坏死疗法治疗,在B超超声导向引导下,穿刺到肾肿瘤内注射肿瘤灵,将肿瘤细胞杀死,达到治愈目的。

2、膀胱血管瘤

膀胱血管瘤l临床上少见,是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肿物。按病理形态可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发生在膀胱黏膜和黏膜下层,呈扁平或稍高出黏膜紫红色斑块,形态不规则边缘界限清楚。海绵状血管瘤发生在膀胱黏膜下层或浆膜下层,肿瘤呈结节状隆起,周围界限不清,表面黏膜呈紫蓝色,质软有压缩感。

【症状】

膀胱血管瘤起病隐匿,病程慢长,临床上多无症状,血管瘤逐渐增大,可出现无痛性血尿。多为全程血尿,出血的程度多少不一,少量出血表现为镜下血尿,大量出血多为鲜红色血尿。血尿往往呈间歇性,有时可自行停止。血管瘤位于膀胱三角区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症状。

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血管瘤最重要的手段,直接观察到血管瘤,了解其位置、大小、数目、形态、表面有无出血,并可以通过膀胱镜治疗。

膀胱造影:海绵状血管瘤可出现充盈缺损,表面光滑。

CT及MRI检查:可显示血管瘤部位、大小、浸润膀胱组织情况。

【治疗】

膀胱血管瘤治疗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做膀胱部分切除,浅表毛细血管瘤可采用激光治疗。笔者意见采用坏死疗法治疗膀胱血管瘤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案,通过纤维膀胱镜,将肿瘤灵药液直接注射到血管瘤内,使血管瘤组织坏死,达到治愈目的。

方法:①毛细血管瘤将肿瘤灵药液注射到血管瘤病变处黏膜下层,使膀胱黏膜水肿发自为度。②海绵状血管瘤,将药液直接注射到血管瘤内。每周治疗1次,2~3次为1疗程,治疗后病人少饮水,增加解小便次数,使膀胱不要过度充盈。

3、会阴部血管瘤

会阴部血管是指肛门周围至生殖器外阴部位血管瘤。多属先天性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所引起,不能自行消失,占全身血管瘤发病率的1%~2%。按病理组织学及临床特征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据国内统计表明,毛细血管瘤占33%,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占61%,混合型血管瘤占6%。

(1)毛细血管瘤

会阴部毛细血管瘤是在真皮内,表现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毛细血管网状组织病变。皮肤呈红色或紫红色斑块,扁平或稍突出皮肤。周围界限清楚。镜下见真皮内毛细血管数目增多,管腔扩张,有内皮细胞增生肥大,血管内充满血液,管壁常增生肥厚。

【症状】

毛细血管瘤多由胚胎时期的异位血管增生发展而来,因此大多数出生后不久即被发现,少数在婴幼儿时期被看到,血管瘤多位于真皮内呈红色或紫红色斑块或小红点,常发生于大阴唇、阴阜或阴囊、阴茎表面皮肤及会阴部皮肤,呈红色血管斑痣或草莓状血管瘤,迅速增大,向周围皮肤组织扩展,形成片状紫红色皮肤,质软、界限清楚,一般多无症状。>1岁生长速度减慢,个别病人生长迅速,发展到整个会阴部。局部摩擦可发生血管瘤破裂而出血,阴囊部位血管瘤可引起阴囊皮肤增厚。

【治疗】

毛细血管瘤应常规采用放射治疗,32P或90Sr局部敷贴治疗,特别是范围较大的毛细血管瘤治愈后没有瘢痕。这是其他治疗方法都不能达到的。年龄越小疗效越好,所以主张早期治疗。由于会阴部毛细血管瘤病变处皮肤不平整,用32P敷贴治疗不好固定,临床上常采用放射性90Sr敷贴治疗,每次治疗剂量100~150cGy,总吸收剂量为1500~2000cGy,为1疗程。90Sr放射性活性面积为2cm2,总活动度为5mCi。按照计算吸收剂量率每处血管瘤大约照射时间约为2min左右,如毛细血管瘤范围较大,用笔画成2cm×1cm方框,依次照射每处2min,1次可照射5~10个方框,隔日治疗1次,6~10次为1疗程,3个月后观察未愈者,可进行第2疗程治疗。局限性毛细血管瘤也可采用手术、激光、冷冻、硬化剂注射治疗。笔者采用坏死疗法治疗,也收到良好效果。但这些方法治愈后都留有痕迹。

(2)海绵状血管瘤

会阴部海绵状血管瘤,在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内,有很多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管腔或窦隙血管组织,内壁为单层内皮细胞衬里,窦腔外周为厚薄不一的疏松结缔组织。

【症状】

出生时大多存在,多数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大,肿物呈结节状,高出皮肤,血管瘤向邻近组织侵犯扩张,边界不十分清楚。一般无症状,肿瘤生长缓慢,个别肿瘤发展较大,延伸整个会阴部甚至侵犯阴道内,成年病人月经期或妊娠期,肿瘤生长较快或产生压迫症状,解剖移位,妨碍性生活及分娩,甚至局部摩擦出血,尤其是血管瘤在妊娠期破裂,将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因此对这类血管瘤,主张早期治疗。

肛门附近海绵状血管瘤,呈结节状或串珠状隆起肿物,质软、压之缩小,肿瘤界限不十分清楚,下蹲及排便时肿物增大,伴有胀痛不适等症状。

【治疗】

病变小者可局部手术切除,如海绵状血管瘤病变范围较大,可深入肌层甚至骨质,加上会阴部血液循环丰富,手术出血多,给手术增加困难。肛门附近海绵状血管瘤,由于血管瘤向深层组织侵犯,甚至侵犯深层肌肉组织及括约肌,多不主张手术治疗。

通过以上我们为大家解说的泌尿血管瘤知识。如果大家能够过早的认识到这些知识的话,就可以避免血管瘤的发生,如果发现家中有以上类型的血管瘤疾病的话,请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