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血管瘤 > 血管瘤常识

罕见的多发性子宫血管瘤1例

导读:5cm大小褐色,橘瓣状盘旋改变区域,管状壁极薄,上与子宫体血管吻合,下与子宫动脉,静脉吻合,两侧向阔韧带前后叶扩伸。

血管瘤(haemangioma)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子宫血管瘤更是一种罕见而危险的良性血管病变,下面为大家讲述一个子宫血管瘤案例。

1病历摘要

患者,女,41岁,G1P1,因“发现子宫新生物两天”于2005年4月26日入院。1+年前体检超声发现“子宫肌瘤”,平时无腹痛及月经量改变等症状,月经规律,LMP:2005年4月10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腹未见异常。妇科检查:宫颈轻度糜烂,子宫右后位,约3+月孕大小,活动,无明显压痛及结节。右侧附件区可扪及约4cm×5cm×5cm大小质软包块,囊性,无压痛,边界清楚,随子宫活动。左侧附件未及异常。超声(4月24日)提示:子宫前后径7.2cm;子宫前壁探及4.3cm×4.9cm外突弱回声团块,其旁见2.2cm×2.6cm外突弱回声团块;右宫颈后壁旁探及4.9cm×4.4cm弱回声团块;子宫后方探及2.0cm结节;右附件探及7.8cm×5.1cm囊性团块;左侧附件显示不清。超声诊断:多发性子宫肌瘤、右附件囊性占位。腹腔盆腔CT检查见:(1)肝右叶后段血管瘤;(2)子宫肌瘤间变。入院诊断:(1)多发性子宫肌瘤;(2)右侧附件包块待查:肌瘤间变?(3)慢性宫颈炎;(4)肝血管瘤。于入院次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前位,10cm×6cm×5cm,质软;右侧有2cm×1cm×1cm褐色橘瓣管状改变区域;子宫左侧狭部有约7cm×6cm×5cm大小褐色,橘瓣状盘旋改变区域,管状壁极薄,上与子宫体血管吻合,下与子宫动脉,静脉吻合,两侧向阔韧带前后叶扩伸;子宫前后壁浆膜下散在直径1cm肌性结节,子宫底前后壁呈多个橘瓣状改变,大小1cm×1cm×1cm至4cm×4cm×4cm。双附件外观正常;盆腔淋巴结无肿大。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子宫血管瘤剥除术”,手术顺利。术后诊断:(1)子宫肌瘤;(2)子宫多发性血管瘤?术后病理诊断:(1)子宫肌壁间平滑肌瘤;(2)子宫双侧壁及双附件海绵状血管瘤,镜下见:肌壁内瘤组织由大片薄壁扩大血管腔,相互吻合,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的血管构成,腔内含有血液,管壁为一层内皮细胞,血管间有少量的纤维组织分隔,其间散在淋巴细胞;(3)分泌期子宫内膜。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5天出院,随访无异常。

2讨论

子宫血管瘤是一种罕见而危险的良性血管病变,根据血管瘤的组织形态不同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病理特征:血管腔扩大,形成血窦,其内充满血液或血凝块,大小不等,内衬内皮细胞厚薄不一,腔内也有结缔组织及平滑肌相隔[1]。发病年龄25~72岁均见报道,以30岁左右多见。临床表现多为阴道流血、痛经及盆腔包块,也可导致不孕、流产等。合并妊娠可发生子宫破裂,分娩时可造成产后出血,甚至失血性休克[2~5]。本病因其临床表现易被误诊为子宫肌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产后易被误诊为绒毛膜癌,术前诊断困难。多普勒超声、CT及MRI对诊断有提示作用,确诊需进行病理检查或血管造影[6]。术中若发现肿瘤质软呈紫红色能扪及血管搏动,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处理:一般行肿瘤摘除术。黏膜下血管瘤不宜刮宫,以免损伤引起严重出血[7]。无生育要求的妇女可行子宫全切术或子宫次全切除术。也有子宫血管瘤作宫腔镜电切术的报道[8]。对有生育要求的妇女是否可参考外科治疗血管瘤的非手术方法,如:硬化剂注射、铜针置留法等治疗子宫血管瘤目前尚无报道,有待进一步研究。子宫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子宫平滑肌瘤,同时并存肝血管瘤的病例目前未见文献报道,本例为首例报告。它们发病机制是否相同有待进一步探讨。本例中患者无异常阴道流血症状。妇科检查盆腔包块大小与术中所见血管瘤大小不一致可能与血管瘤质地软,不易扪清楚有关。超声检查也未能准确测量出肿瘤的大小,探测出肿瘤的位置。超声、CT检查所描述的肿瘤性质与子宫肌瘤相似。以上是导致子宫海绵状血管瘤误诊为子宫肌瘤的原因。

本例病例提醒我们在诊断子宫肌瘤时,应与子宫血管瘤鉴别诊断。质软的子宫包块及附件包块要考虑到有血管瘤存在的可能,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尽可能在手术前做彩超,了解血流情况。明确诊断,有利手术顺利进行。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