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血管瘤 > 血管瘤检查

如何检查血管瘤疾病呢

导读:肿块质地柔软而有弹性,边界欠清,具有压缩性,体位试验阳性,内可触及钙化结节、或伴触痛(局部血栓形成)。

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根据症状不同,有着不同的分类。那么大家知道如何检查血管瘤呢?还不知道的朋友,下面就为你介绍相关知识。

毛细血管瘤:常见于婴儿,出生时或生后早期见皮肤有红点或小红斑,逐渐增大、红色加深并且隆起。其病理基础是幼稚的毛细血管变性,代之以纤维及脂肪组织。大多数为错构瘤,一年内可停止生长或消退。如增大速度比婴儿发育更快,则为真性肿瘤。瘤体境界分明,压之可稍退色,释手后恢复红色。

海绵状血管瘤:一般由小静脉和脂肪组织构成。常表现为较稳定而缓慢的发展过程。而且侵犯性较强。多生长在皮下组织,也可在肌内,少数可在骨或内脏等部位。皮下海绵状血管瘤可使局部轻微隆起,皮肤正常,或有毛细血管扩张,或呈青紫色。肿块质地柔软而有弹性,边界欠清,具有压缩性,体位试验阳性,内可触及钙化结节、或伴触痛(局部血栓形成)。肌海绵状血管瘤常使该肌肥大、下垂,多发生于股四头肌,久站或多行走时下肢有发胀感。

蔓状血管瘤:在临床上是很少见的一种血管瘤,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头部、面颈部及四肢,少数病人有外伤史。由较粗的迂曲血管构成。多系海绵状血管瘤等稳定的血管畸形合并动静脉瘘所致。除了发生在皮下和肌内,还常侵入骨组织,范围较大者,甚至可超过一个肢体。血管瘤外观常见蜿蜒的血管,有明显的压缩性和膨胀性。有的可听到血管杂音,有的可触到硬结(为血栓和血管周围炎所致)。妊娠期有加速发展的倾向。肿瘤在下肢者,皮肤可因营养障碍而变薄、着色,甚至破溃出血。累及较多肌群时,可影响运动能力。累及骨组织的青少年,肢体可增长、增粗。

混合型血管瘤:是指两种以上的血管瘤同时发生的情况下。侵犯性强,而且不会自行消退,如果发现应该立即治疗。

这四种类型发生在表面皮肤上都是可以肉眼观察到的,但是如果发生在内脏里就不能很好的判断了。这就需要我们做一定的检查才可以知道血管瘤的情况了。

(1)B超诊断:B超对肝内血管瘤的诊断具有简便易行,敏感性较高的优点,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检查方法,肝血管瘤往往由B超首先发现,其敏感性很高,甚至可检出1cm以下的小血管瘤,但其特异性不高。

(2)X线诊断:巨大血管瘤引起肝脏明显增大时,单片可以显示肝脏增大。胃肠钡剂造影,也可显示胃肠道受推压的表现。有时血管瘤钙化,表现为条索状致密影,有呈放射状排列的倾向,偶尔可见静脉石,多数肝脏血管瘤较小,也不钙化,所以单片和胃肠钡剂造影往往不能显示,只有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才能发现。由于其特异性不高,故临床上应用较少。

(3)肝动脉造影诊断:本法有相当的特征性,病灶的检查率和诊断的符合率均较高,可达95%以上。

(4)放射性核素血池扫描诊断:一般认为血池扫描的特异性高,阳性提示诊断价值几乎达100%。但其敏感性较低,小于3cm的病灶不易检出,而3cm以上的血管瘤CT表现常较典型。

(5)MRI诊断:MRI对含血管的病灶敏感性较好,肝血管瘤血管腔内含有缓慢的血液流动,其T1及T2弛豫时间较实体瘤为长。本法的检出率较高,但价格亦较高。总之诊断肝血管瘤的超声及CT最为方便,而血池扫描与肝动脉造影为确诊手段。

(6)动态CT诊断:近年来由于CT的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肝血管瘤的检出率。CT能发现较小的病灶,利用造影剂的作用,对肝内占位病灶能做出较好的定性诊断,血管瘤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可达95%左右,但对直径2cm的血管瘤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

以上这六种检查方法是针对于肝血管瘤做的检查,如果发现家中有以上类型的血管瘤疾病的话,请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