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精神心理 > 强迫症

什么是强迫性神经症神经症

导读:比如一病人走到高处,本来十分害怕,但却产生一种想往下跳的冲动母亲抱着自己心爱的小宝宝,本十分的疼爱,却产生要把孩子从凉台上扔下去的想法。

强迫性神经症又称作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早在1838年法国精神病学家ESquirol就首先报告了具有强迫性怀疑的病例。什么是强迫症状?让我们看看下面的病例。她是一名办事员,近2年来不知何故染上一种毛病,总觉周围都很脏,有很多的细菌,别人不能碰她一下,她也不摸别人的东西,如果不得已碰了别人的东西,马上就要洗手,而且一洗就没完没了,有时甚至要洗上1~2个小时,因为总洗,两手都变得起皮粗糙了,病人称她明知道这样做没有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为此十分的苦恼。再看一名男病人,他十分痛苦地告诉医生,每日脑子里都在拼命地想事,有时想1加1为什么等于2而不等于3?有时想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有时又想宇宙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太阳系以外是什么?银河系以外是什么?河外系以外是什么?而且打破砂锅想到底,但又得不出结论来,以致于吃不好,睡不着,心烦起急,脑袋都痛了,自己真的不愿意总没完没了的想事,但就是摆脱不掉。上面两位病人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强迫症状。前者为强迫洗涤,后者为强迫性穷思竭虑。临床上强迫症状很多,但通常大致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两种。强迫观念就是指某些思想或某些想法不断的重复出现.明知没有必要,但就是不能摆脱,比如强迫性穷思竭虑就是一种强迫观念。除此之外,还有如强迫怀疑:病人总怀疑门窗是否关上了,怀疑自己写的信是不是签上了名字;强迫对立思维:当病人想到某一概念时,脑子里立刻出现相对立的概念;还有诸如强迫回忆,强迫性害怕丧失自控能力。另外,还有强迫情绪、强迫意向等。比如一病人走到高处,本来十分害怕,但却产生一种想往下跳的冲动;母亲抱着自己心爱的小宝宝,本十分的疼爱,却产生要把孩子从凉台上扔下去的想法。当然,这种冲动或意向即使再强烈,也不会付诸行动。但病人却非常害怕,万一扔下去怎么办?强迫动作则是指病人为了减轻因强迫观念所引起的焦虑,不由自主采取的各种相应的行为。比如强迫洗涤就是为了减轻怕脏所引起的焦虑而采取的强迫动作。另外,还有如强迫检查:病人反复检查门窗是不是关好了,信是不是签了名字,有没有错字,如果是医生,还可以不断地检查处方是不是开对了,银行的职员则可以不断地重复清点钱是不是数对了;强迫询问:病人一遍又一遍地要求别人为他解释某个问题,或为他做出某种保证;强迫性仪式动作:比如出门时非要一成不变的先迈几步,又后返几步才行,否则心清紧张、焦虑不安。还有人强迫数台阶、数楼层、数窗格子等。强迫症的强迫症状和正常人的仔细、认真或讲卫生、讲礼节等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学者们认为,强迫症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通俗地说,就是明知不对,但又非得那样去做,而.且没完没了。困为二者是对立的,病人便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并进而出现明显的焦虑和痛苦。当然,也有少数病人病程拖延,强迫症状变成了类似习惯性的动作,那时病人可以不再出现明显的焦虑和痛苦,但一个动作重复几十遍,还怎么能正常工作和生活呢!强迫症的病因目前认为可能和工作劳累或精神刺激等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和遗传或人格缺陷等因素有关。有资料表明,患强迫症的病人在性格上多表现为:谨慎小心,办事过份认真,古板,要求苛刻,十全十美,有时又犹豫不决等。新近的研究还表明,强迫症的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除了进行一般性解释、鼓励、帮助等支持件心理治疗之外,还可以进行行为治疗,比如暴露疗法等。目前我国不少精神病院引进和开展了日本的森田治疗,这也是一种行为治疗方法,一般认为对强迫观念效果尤佳。药物治疗一般首选氯丙咪嗪,治疗剂量每日需150mg~300mg左右;近年还有不少有关使用氟西汀治疗强迫症收到良好效果的报道,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剂量要明显高于治疗抑郁症的剂量。由于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新进展,目前不少人对强迫症的疗效较过去要乐观得多c一般认为,如果病人病前性格特点不太突出,急性起病且有一定的精神刺激作为诱因,病后又能基本坚持大致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的,经综合治疗,大多都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病因和发病机理:1、遗传因素该症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作为一种遗传特征的红细胞(ABO)血型,与强迫症关联的研究发现,强迫症有较高的A型发生率和较低的O型发生率。2、心理社会因素作为一种诱发因素,在正常人偶尔也有强迫观念,但不持续。只有在心理与社会因素影响下被强化才持续存在,如工作环境的变化、重大责任、过分要求严格、处境困难、担心意外或家庭不和、性生活困难、怀孕、分娩造成的紧张,加上患者谨小慎微、优柔寡断,遇事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忧心忡忡,而促法强迫症状。3、器质性因素临床上昏睡性脑炎、颞叶挫伤、癫痫的病人可见强迫症状。而外科治疗显示切除尾神经束边缘脑白质对改善强迫症状有效,提示与上述部位的功能有关。此外,个性特征在发病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着类病人往往有做事古板、井井有条、过于严肃等特点。临床表现:1、强迫观念(1)强迫性怀疑病人对自己行为的正确性产生疑虑。虽然明知这种怀疑没有必要,但却无法摆脱。如病人离家后怀疑屋门是否锁好、煤气是否关闭,电灯是否熄灭。信已投出,怀疑是否写错地址或忘记问候等。在此基础上,病人出现强迫行为,总是疑虑不安,常驱使自己反复查对才能放心,严重时可以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2)强迫性回忆患者对于往事、经历,反复回忆,虽然明知无任何实际意义,但却反复出现,无法摆脱。(3)强迫性穷思竭虑对于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问题,病人明知毫无必要,但无休止的思索。如病人反复思考"为什么人要长两只眼睛?"等。(4)强迫性对立思维在某种场合下,病人被一种和自己正常时的认识相反的思维纠缠,明知这种相反的想法不对,却无法抗拒,内心十分痛苦,如当单刀:欢迎""祝贺"等场面,病人立即出现""痛斥""批判"等相反的想法。但却不会实施相应的行动。2、强迫意向及动作(1)强迫意向在一些场合下,患者出现一种与当时情况相违背的念头,而且被这种意向纠缠。患者明知这是违背自己意愿的,但却无法控制其出现。如怀抱婴儿的母亲站在阳台上时,突然产生将婴儿抛下楼的想法,明知这是违背自己意愿的,但却无法摆脱,但是决不采取行动。因此有这种想法的患者,不敢带小孩走近高层建筑的栏杆,以免引起恐惧和焦虑不安。如与恐惧内容的强迫思维有联系,称为强迫性恐惧。(2)强迫计数与强迫联想有关的不可克制的计数。病人不自主地计数一些事物,甚至计数自己的脚步、路边楼房的玻璃窗、公路旁边的标志灯。病人自知无任何意义,而且数后不再记忆,但无法控制。(3)强迫洗涤怕不罹患某种传染病。患者接触某物,则要反复洗手,明知手已洗干净,但却无法控制,否则心境不宁。(4)强迫性仪式动作这是一套重复刻板的相互联系的动作。此种仪式性动作往往对病人有特殊的意义,病人完成这种仪式是为获得幸运和吉兆,从而使内心感到安慰。如进门时要完成一套动作表示他孩子的病就能逢凶化吉,自己明知毫无意义,但如不做到则焦虑不安。该症大多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如急性起病,诱因明显,病前无强迫人格者一般预后良好。治疗原则:治疗强迫症,最好从以下几方面综合施治:①采用“森田疗治”;②纠正不良的强迫性格;③适当应用抗抑郁药。“森田疗法”是目前治疗强迫症等疾病很有效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该理论认为,强迫症之类的神经症主要是患者对人、对己、对事过分敏感所致,患者虽有克服这些症状的强烈愿望,但苦于无法摆脱,以致给生活、学习、工作造成障碍。这类患者多有疑病素质和强烈的求生欲望及追求完美、舒适感,起初是由于过分注意自身生理变化,如心跳快些、肠蠕动多些,便疑为病态,产生紧张情绪,这种情绪反过来又强化了上述主观症状,并固定而形成病症。所以,该疗法把打破上述“恶性循环”作为治疗的关键,主张患者接受症状,顺其自然。“森田疗法”治疗以强迫思维为主的强迫症的要领概括为七个字,即“不怕,不理,不对抗”。不怕,就是要消除患者各种脱离实际、毫无根据的恐惧心理,因为“怕”是患者主观歪曲的认识造成的不良心态,完全是不必要的;不理,就是不去注意那些症状,不谈论,不听,患者要带着症状,甚至不适、痛苦去从事正常生活、工作、学习;不对抗,就是不要企图排斥这些症状,要完全接受它们,做到“忍受痛苦,为所当为”。实际上,只要患者不纠缠在字面上去理解,而真正去做,症状便可很快消除,反之疗效就差。所以,治疗强迫症只能说是“难者难,易者易”,不是取决于医生,而是取决于患者自己。专家提示:强迫症是较为难治之症之一。象氯丙咪秦这样的药物治疗可以减缓部分症状,但难于彻底治愈。行为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疗效难于巩固,方法有冲击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及思维中断法等。个别适当的病例,可进行心理疗法,据报导有较为理想效果,但耗时长,不易实施。严格的森田疗法对强迫症有较好疗效,通常需住院治疗。目前,强迫症较多采用的治疗方案是药物治疗加认知行为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强迫型人格障碍案例(一)小张,男性,十八岁,农民。他小的时候,父母一直比较严厉。因为家境不好,他也非常懂事,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不许自己浪费一点儿时间,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一直列班上前几位,父母为了奖励他学习,曾经节约开支给他买了块表,他一直担心将表弄丢,结果果真在一次早操中将表弄丢,他深知父母挣钱不易,内心极度内疚,常常有意识地到寝室和马路边努力寻找,希望能够发现,但终没找到,也不敢告诉父母,成绩也开始下降。后来家里添置沙发,他平素喜欢坐在沙发上看书。一次母亲说别坐坏了,以后不准坐在沙发上看书。从此再也不敢坐沙发,后来发展到看见椅子也害怕了。由于有这种强迫人格,影响了他的学习,初中读完后就没能继续上学,一直待业在家,成天为看病而四处奔波,而症状却越来越严重。最苦恼的,他担心小便失禁,老想去厕所,但又自觉不该去。越想控制则想去厕所的念头越强烈。尤其是吃之后想去厕所,拼命克制不让自己去,结果吃了饭就吐,按胃病治了很久也未奏效。如今此症状己持续三年,什么事也做不了,真是苦不堪言。近段时间以来,他老是想着是否渴了或者饿了,椅子该不该坐,泡在盆里的衣服是现在洗还是过一会儿洗,见到电灯就要反复检查电灯开关,出了门要反复看是否关好锁好,换衣服后要反复扣腰间的皮带,提着兜要反复检查提兜里的东西是否还在,等等。与他人交往时,总害怕别人笑话,认为别人的眼睛都在看自己。小张表现出的是明显的强迫性人格特征,行为死板、刻板,对特定的人、物或场景有按捺不住的恐惧、紧张心理,心里明知不对却不能克制。究其根源,其实大部分是对早期生活体验的异化,才导致了这种焦虑性的强迫观念的产生。事实上,它是一种象征性的解除焦虑的心理防卫机制。通过对他进行体格检查,发现他并无精神病态,调查其家族成员,也无精神病患史。因此他表现出的是有别于精神因素引起的恐怖症,于是心理医生决定从心理方面寻找原因,并诊断为患有强迫型人格障碍。根据他表现出的症状及自述特征,心理医生判断他的强迫行为主要由心理方面的因素引起,时间持续也较长。便决定分两个阶段进行治疗,第一阶段采用认知领悟疗法,旨在减轻或消除其症状;第二阶段采用以人格矫正为中心的治疗方法,旨在改变其人格,帮助他建立起自信心,逐渐进行彻底治疗。收到了一定的疗效。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