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每年约有100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因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而死亡。在上述三者中恶性演变中以肝硬化占其首位,那么乙型肝炎肝硬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了解一下吧!
在我国人群中的hbsag阳性率为9.1%,因此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由于乙肝病毒复制以使肝脏持续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增加,固每年有2.6%-3%的慢性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因此现在将乙型肝炎所致的肝硬化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具体称为“乙肝后肝硬化”简称“乙肝肝硬化”。
首先现在认为在慢性乙型肝炎形成肝硬化的过程中有一个漫长的肝纤维的阶段,积极的抗纤维化治疗能延缓或减轻肝硬化的形成。
而现在重要的认识是对乙肝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hbv的活跃复制是高危因素,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治疗肝硬化的关键。抗病毒治疗能阻止和延缓乙肝肝硬化的病情进展,在该领域中,已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同时也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共识和多个指南的支持。我国的2005年指南指出:代偿期肝硬化无论alt是否升高,hbv-dna载量≥105copies/ml,(hbeag阳性)或≥104copies/ml,(hbeag阴性)均应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只要hbv-dna阳性即可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启动治疗。
美国肝病研究协会2007年修订的临床指南建议:hbeag阳性或阴性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治疗指征,均为hbv-dna阳性载量大于2×103iu/ml(约1.12×104copies/ml)若不足上述标准alt升高也可考虑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只要hbvdna阳性即与因考虑肝脏移植并同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肝硬化患者实施抗病毒治理须承担相应风险。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选择抗病毒药物应该极其慎重。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应用于干扰素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按照耐受情况,逐渐增加预定剂量,失代偿期肝硬化应禁止应用于干扰素。在使用核苷(酸)类似物药物治疗时,应选择高效快速耐药小物,如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
总之,活动型肝硬化是进展性疾病,失代偿期肝硬化可发生多种病发症,或最终出现肝衰竭和原发性肝细胞。hbv复制是影响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固提倡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在药物选择中宜推荐核苷(酸)类似物药物并长期或终身用药。在治疗中应积极观察病情的演变,如治疗效果应答不理想或出现hbv耐药,应积极调整治疗方案或及时地进行挽救性治疗。代偿期肝硬化也可试用于干扰素治疗,但应密切监测疗效及不良反应必要时更换核苷(酸)类似物药物治疗。在应用核苷(酸)类似物药物时在选药或出现耐药时应注意药物的交叉耐药问题。
以上这些都是有关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一些相关内容的介绍,大家应该要注意了解,才能够有效的避免病情发展到肝硬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