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糖尿病 > 血糖监测

带你走出血糖监测的误区

导读:医生解读:中国人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比较多,容易导致餐后血糖升高,而糖化血红蛋白能准确体现一段时间内的血糖变化过程。

做为一名糖尿病患者的你是否会血糖监测呢?你是否够了解血糖相关知识呢,以下便是我们为你提供的详细内容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对血糖的控制,因此,最好养成每天监测、记录血糖的好习惯。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自我监测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一些糖尿病患者因对这一内容不甚了解,因此便产生了一些认识上的错误,经常会漏掉一些重要指标,

一、漏掉重要指标

1、错误观点:关注空腹血糖,忽视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2、医生解读:中国人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比较多,容易导致餐后血糖升高,而糖化血红蛋白能准确体现一段时间内的血糖变化过程。漏掉这两个重要指标,不可能准确判断病情。

建议患者每月一次,连续2天检测血糖,每天检测4次,以便调整降糖药物和饮食习惯。每天4次血糖分别为早晨空腹、早餐后2小时、午餐后2小时和晚餐后2小时。

二、搞错监测方法

1、错误观点:日常血糖监测没有规律,随意性强,或者根本不清楚如何监测。

2、医生解读:一些病人很不讲究监测血糖的方法,要么长时间不查,要么有空时才查,这实际上是在放任病情发展。

血糖的监测,需要定时或有规律。惟有在新吃一种食物,不知道对自己血糖有何影响,或感觉不舒服,怀疑血糖过低、过高时才采用即时监测。否则的话,必须坚持按前面的方法监测。

三、缺乏全面监测

1、错误观点:关注血糖,却对其他糖尿病相关指标不关心。

2、医生解读:糖尿病本身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导致的代谢综合症。因此,单单关注血糖不够,还要关注其他指标:

(1)、血压:糖尿病患者应控制在130mmHg/80mmHg以下,以延缓肾脏并发症的出现。

(2)、体重及体重指数:脂肪需要的胰岛素要高于肌肉组织,因此,标准体重很重要。比较科学的计算方法是计算体重指数: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应当在18.5-23.9之间,24-26.9为超重,大于等于27为肥胖。

(3)、心电图:每季度应做次心电图,协助监测心血管并发症。

(4)、血脂:糖尿病患者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都要尽可能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5)、肝肾功能:药物和糖尿病可以导致肝肾功能损害,最好每季度复查肝肾功能。

(6)、眼底:我国1/4的盲人是糖尿病导致的,糖尿病患者每年应进行眼底检查。

(7)、血管(大血管、小血管病变):大血管的病变是指心脑血管的损害,小血管的损害是指肾和眼底血管的病变。

(8)、神经系统:5年以上病史的患者,应每年做1次神经电生理检查。

(9)、足:每3个截肢患者,就有1个是糖尿病导致,与交通事故导致的截肢等同。

以上便是我们为你提供的详细内容,相信你心中已经有了相应的答案了吧。祝你早日康复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