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胃肠科 > 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导读:特别在80年代以后,大量的临床总结性观察,不断被报道,据初步统计,累计病例(除个案外)已超过了7000例。

萎缩性胃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饮食不调会导致萎缩性胃炎吗,萎缩性胃炎有哪些致病因素,萎缩性胃炎与饮食不调有关吗,那么,接下来就来看看专家解析萎缩性胃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但尚不能与之完全等同。《内经》已有“胃脘当心而痛”、“痞”、“痞塞”等记载;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九种心痛”中也包括了本病。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整套治疗胃脘痛、痞满、嘈杂等症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近代中医最初对本病的研究,尚未从慢性胃炎中分出,最早的临床文章可见于1956年。之后,不断有关于本病个案的零星报道。首次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大样本集中观察报道见于1976年,本病的中医治疗才引起广泛注意。特别在80年代以后,大量的临床总结性观察,不断被报道,据初步统计,累计病例(除个案外)已超过了7000例。中医经过四十多年,特别是近一二十年的临床观察和探索,在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选方用药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如有学者根据临床、胃镜及病理所见,提出本病与胃脘痈相似,治以活血化瘀、祛腐生新,临床总有效率95%以上;还有学者根据本病表现为上腹痞满,且多为虚证,以虚痞论治,临床疗效也在95%左右。绝大多数研究者在治疗前后都做了胃镜或病理组织切片的对比检查,结果发现,中医药治疗本病,不仅有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且认为本病胃粘膜萎缩性病变是可以逆转的,从而改变了西医认为胃粘膜萎缩不可逆转的认识。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大多在90%以上。

近年来,各地也广泛开展了一些实验研究,如利用纤维胃镜技术对本病中医辨证分型作客观研究;探讨胃分泌功能与中医辨证的关系;寒热辨证与舌苔脱落细胞结构变化的关系等研究,对本病的辨证施治和疗效评价具有实际意义。但辨证分型与胃粘膜分型之间是否有规律可循?或者说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程之间是否有关系?倘若能揭示其内在规律,将为中医分阶段治疗及研制特效方剂提供必要的前提。此外,临床上用药的面较广,尚有进一步精简、优化的余地。药理研究,尤其是组方的药理,对探讨本病的治愈机理、优化组方具有一定价值。目前比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统一辨证分型和疗效标准以及总结治疗经验。为此,本节在总结四十余年来各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各家报道,提出比较完整、切实可行的疗效标准和治疗方案,供临床参考。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