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血管瘤 > 血管瘤检查

医学生的知识:血管瘤的超声检查

导读:这种检查方法简便,利用率大,无电离辐射,无生物性损害,无创伤,无禁忌证,影像清晰,实时显影,诊断迅速,可以在各层面显影。

医学诊断中应用的超声频率为2~10MHz,通常3.2~3.5MHz(声波频率>2万赫即超过人耳听觉上限)。超声在人体内传播时,各脏器及其病理的声阻抗差所产生的回声特点,可区别脏器和病理变化。超声影像构成因素,除此之外,还有脏器和病变的形态和内部结构以及周围脏器毗邻关系。按人体组织对超声传播时各脏器的特点可分3类:①实质性软组织、如肝、脾、胰、子宫及肌肉等。影像特点为均质回声,内有密度增强的管道网络,边缘轮廓明显,称为实质性回声。②含液体脏器:如胆囊、膀胱、心脏等,影像特点是无回声区的液性区,周界清晰,称为液性回声。③含气脏器:包括肺和胃肠道,声阻抗极小,影像特点是一串或一片强回声亮区。这种检查方法简便,利用率大,无电离辐射,无生物性损害,无创伤,无禁忌证,影像清晰,实时显影,诊断迅速,可以在各层面显影。价格便宜,是其最大优点。

超声检查对肿瘤诊断的优势性表现在能发现肿瘤的部位、大小、性质,观察其发展的动态,辅助肿瘤的介入诊断,引导治疗及评价治疗效果,近年来发展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可检测肿瘤的血流动力学信息,从而观察中的生物学行为。

超声诊断是一种生物物理学检查方法,并列于医学影像如CT、MRI、X线血管造影,核医学等系列之中,各有优点和不足。在应用中须紧密配合临床表现,互相补充,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来源于血管肿瘤的超声检查如下。

1.肝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单发占68.8%,多发占31.2%,高分辨实时超声广泛应用以来,肝脏血管瘤发病率增高,特别是中、小血管瘤发现率增多。

⑴肝脏小血管瘤(直径<3cm=:超声表现:①显示相对强回声结节,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内部有间隔,触之稍韧,含纤维组织较多,临床上最多见。②低回声结节,轮廓不甚明确,边界可辨认,挤压可缩小。③混合型:低回声伴有明确的边界,后壁回声增强,内部散在粗光点。病理证实的230个血管瘤中,强回声占79.6%,低回声11.7%,混合回声8.7%。Hisa在5年中对180000例上腹部检查发现血管瘤118个,80%典型强回声,瘤体积较大时中心可出现透声区,病灶>4cm,倾向于混合性回声。

⑵中等大肝血管瘤:回声相对增强,边缘不整,边界清楚,其间多有网状或蜂窝状低密度透声区,触之柔软有弹性,肿瘤切面为大小不等的囊状血窦,血窦间为纤维分割。

上述两型血管瘤除瘤灶部位外,其他肝区结构正常,透声性好,血管纹理清楚而不同于小肝癌或亚临床肝癌。

⑶巨大型海绵状血管瘤:肿瘤呈实质性不均匀强回声条索,斑片与形态不规则的大小不得不等的液性及混杂,仅从图像难和肝癌鉴别,Mirk等认为大海绵状血管瘤的图像有变化快的特征,可能与瘤体内血管血窦的破裂出血,纤维化反复发生,血窦被纤维组织分割,其间又有血管和小胆管形成有关。Bruneton发现弥漫性血管瘤可有钙化、血管图像与病理的关系,强回声瘤体纤维增生,纤维间隔和纤维化突出,低回声含多量不凝固暗红色血液,大小不等扩张的血窦,有囊性多房改变,窦间有致密网状分割,在低回声中呈散在光点,透声好,后方增强;混合型瘤体有包膜,间质水肿,血管扩张充血,伴纤维结节。肝血管瘤多普勒探查,脉冲式未收到血流频谱,连续多普勒2/5病例听到明显血流声。彩超显示血管瘤内部及周围除肝区原有门静脉、肝静脉外无明显增多的动脉血流,血管瘤内部由于静脉血窦的扩张流速甚慢,通常彩色显示困难。

大血管瘤可能出现临床症状,小血管瘤多无症状。

2.脾血管瘤脾血管瘤为先天性病变,一般多无症状,以往认为仅在手术、尸检时发现,近年来超声体检广泛开展十发现脾血管瘤的主要方法。结节型脾海绵状血管瘤常见。超声显示与肝血管瘤相似,为边界清楚,边缘不规则的相对增强或强回声区,内部不均匀,呈卵圆形。结节可单发或多发,有时可见血管进入病灶,内部血窦较大,出现无回声区。小血管瘤脾不增大。

巨大脾海绵状血管瘤罕见,多属弥漫型,超声显示不规则无回声区,最大者达7cm,含浆液,其间血凝块呈强回声,其余脾区毛细血管瘤呈密集回声,脾窦扩张,脾肿大。当一些血管栓塞或腔内出血,腹痛腹膜刺激症状,也可伴有脾梗塞或感染。

3.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由肾间质发生,肿瘤由不等量的平滑肌、血管、脂肪组成。超声图像为密集的强光团,不伴声影,常发生在肾皮质或髓质,边界轮廓清楚,肿瘤内可出血,反复发生形成或洋图像为其中特征,有助于鉴别。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