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部位养生

牙菌斑去除偏方,牙菌斑的危害

导读:牙菌斑的危害牙菌斑是口腔中细菌与粘性基质结合而成的软沉积物,它牢固地附着于牙面,就象潮湿的地面长出青苔一样。

一、牙菌斑形成过程

获得性膜形成阶段:口腔中的唾液糖蛋白是唾液中的一种物质,每个人的唾液中都含有这种物质,当它与牙齿接触时,可附着在牙釉质表面,形成膜样物质,这种膜被称为获得性膜。它为口腔细菌初期粘附提供了基质,为牙斑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有资料证明,龈沟是牙齿最先形成获得性膜的部位。

细菌附着阶段: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获得性膜对细菌附着具有重要性。观察发现,当牙面获得性膜形成,很快就有细菌附着上去,说明附着速度很快。大量研究资料证实,最先附着在牙面的细菌为血型链球菌和唾液链球菌。细菌在获得性膜的表面生长,并能产酸,使糖蛋白沉积。血型链球菌和变形链球菌能合成葡聚糖,与沉积的糖蛋白一起构成牙斑基质,为牙斑的形成创造了基础。

成熟阶段:细菌在获得性膜上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并在其中进行复杂的代谢活动。成熟牙斑中致龋性菌为变形链球菌、放射菌、血型链球菌和乳杆菌。

二、牙菌斑的危害

牙菌斑是口腔中细菌与粘性基质结合而成的软沉积物,它牢固地附着于牙面,就象潮湿的地面长出青苔一样。在洁净的牙面上,唾液中的蛋白质首先沉积形成一层蛋白膜,在一至数分钟内就有细菌附着上去,并在三天内彼此结合在一起而成为有立体网状结构的菌斑。菌斑是细菌活动、繁殖的大本营,细菌在这个“基地”中分解食物残渣中的糖所产生的酸,能将牙齿中的矿物质溶解而造成腐蚀,这种腐蚀逐渐深入就形成龋坏。菌斑上沉积矿物质形成牙石,刺激牙龈充血、发炎,直至造成牙周病。牙菌斑主要对牙和牙龈构成危害,也就是口腔最常见的两种疾病:龋病和牙周病。龋病俗称“虫牙”,这里的“虫”指菌斑中的细菌。牙菌斑牢固地附着在牙面上,细菌摄入唾液中的糖,分解糖产酸,这些酸会破坏牙齿,最终成洞。当牙菌斑靠近牙龈时,细菌产生的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会刺激牙龈产生炎症,即牙龈炎。如果不加控制,任其发展,牙龈炎有可能会发展为不可逆的牙周炎,引起牙槽骨的破坏,最终导致牙齿松动、脱落。

三、清洁牙与牙龈之间

刷牙是众所周知的口腔护理方法,也是清除牙菌斑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法。首先要坚持早晚刷牙,而晚上刷牙尤其重要。牙面上的食物残渣没有及时清除,为细菌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营养物质,细菌可以大量增殖,同时产生更多的有害物质,而睡眠中,唾液分泌减少,不能很好地中和、稀释这些有害物质,因而会对牙齿造成严重的危害。牙刷一般建议选用软毛牙刷,避免对牙齿或牙龈造成损伤,而近年来含药物的牙膏种类较多,主要功效有防龋、抑菌、止血、脱敏及减轻口臭等。但药物仅起辅助作用,主要靠机械清扫作用,正如洗衣服时,洗衣粉只起辅助作用,关键在于揉搓。刷牙的方法有数十种之多,关键在于牙刷到位,面面俱到。一般的方法刷牙后,在牙齿与牙齿之间常余留菌斑,需要用其他方法来补充,来清除残留的菌斑。

四、清洁牙与牙之间

牙线是最常推荐使用的清除牙与牙之间的菌斑的方法,效果很好,适用于大多数人。但对于牙龈退缩严重且牙根面呈凹陷外形的人不适用,这类患者应用间隙刷清洁牙与牙之间。对于牙龈乳头有退缩,牙间隙增大的情况下,可以用牙签来清洁牙与牙之间。应选用硬质木制或塑料的光滑无毛刺的牙签,将间隙两侧的牙面上的菌斑“刮”净。注意不要损伤牙龈。对于无牙龈乳头退缩的人,不适宜使用牙签。使用牙签是否会使牙缝变大?牙缝变大是牙周炎组织破坏所致,并非牙签引起。牙龈因炎症而肿大,似乎充满牙间隙,在治疗后或者使用牙签、清除菌斑后,牙龈乳头的炎症消退而表现为退缩,使牙缝“变大”。牙与牙之间有间隙,牙齿邻面外形不规则或牙根面为凹面时,清除菌斑的最佳方法是间隙刷,又叫牙缝刷。选用直径适宜的间隙刷,将刷头顺牙龈乳头的方向伸入到牙间隙处,做前后移动,将菌斑刷除。一般在每晚睡前刷牙后使用间隙刷即可。其他工具如家用冲洗器,可产生一定压力的水流,用于日常的口腔冲洗,有利于清除牙刷等措施不易到达的部位。家用冲洗器的应用不能替代刷牙,但可作为刷牙的补充手段。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