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部位养生

如何缓解心悸 了解病机助防治

导读:总之,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是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一、心悸的病因

体虚久病

心阳虚、心气虚都可能导致心悸的发生,而身体的亏虚引起气血不足是根本原因。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饮食劳倦

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燸,蕴热化火生痰,或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而发为心悸。

 七情所伤

心神情志对于健康的影响很巨大,很多慢性病的发生发展都有情志的影响。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

 感受外邪

除了自身的原因,外感六淫也是导致心痹的可能原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之气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之气血阴阳,亦可引起心悸。如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而发为心悸。或邪毒内扰心神,心神不安,也可发为心悸,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心悸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五脏的影响。心悸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失养,心神动摇,悸动不安。但其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如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动悸。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发病。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或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心悸。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主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则心悸不安。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致使心脉不畅,心神受扰,都可引发心悸。

像大多数疾病一样,心悸依然有虚实之分。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而引起。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如实证日久,耗伤正气,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而兼有实证表现,如临床上阴虚生内热者常兼火亢或夹痰热,阳虚不能蒸腾水湿而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气血运行滞涩而易出现气血瘀滞,瘀血与痰浊又常常互结为患。总之,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是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心悸是身体出现异常的表现,如果不加以重视就会逐渐发展为心系的其他疾病,诸如胸痹等,会对健康造成很大威胁。因此及早采取措施防治,才是保证身体健康的不二法门。

二、心悸要如何诊断

一、病史

心悸是许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其中有一部分心悸的患者并无器质性病变,因而病史对于心悸的诊断尤为重要。如应仔细询问患者心悸的发生是否与体力活动、精神状态以及应用药物等因素有关。若心悸常在轻度体力活动后产生,则病变多为器质性的,应进一步询问既往有无器质性心脏病的病史,若心悸发生在剧烈运动之后,或在应用阿托品等药物之后,则为机体的一种生理反应。另外,心悸发作时间的长短也与病因有关。如突然发生的心悸在短时间内很快消失,但易反复发作,则多与心律失常有关,此时应详细追问心悸发作当时患者的主观感觉,如有无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的感觉,是否伴有意识改变及周围循环障碍,以便做出初步的诊断。若患者从幼年时即出现心悸,则多与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有关。

详细询问病史除对病因有一个初步判断外,还可以了解患者有无其他官能性诉述或表现,对以后的治疗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体格检查

询问完病史之后,就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体格检查。如怀疑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时,应重点检查心脏有无病理性体征,即有无心脏杂音、心脏增大以及心律改变等,有无血压增高、脉压增大、水冲脉等心脏以外的心脏病体征。患者的全身情况如精神状态、体温、有无贫血、多汗及甲状腺肿大等也应仔细检查,避免遗漏。

三、实验室检查

若怀疑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或嗜铬细胞瘤等疾病时可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测定血清T3、T4、甲状腺吸碘率、血糖、血。尿儿茶酚胺等。怀疑贫血时可查血常规,必要时可进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涂片,以进一步明确病因。

四、器械检查

器械检查中最重要的是心电图检查,且方便、快捷,患者无痛苦。心电图检查不仅可以发现有无心律失常,还可以发现心律失常的性质。若静息时心电图未发现异常,可嘱患者适当运动,或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怀疑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为进一步明确病因,还可进行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以了解心脏病变的性质及严重程度。

三、心悸都有哪些预防措施呢

1环境: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环境安静,室内光线暗淡柔和,温度应保持在18-22度,湿度50-60%,保持安静,避免突然的高声,噪音干扰,治疗、护理过程中做到“四轻”。

2情志调护:情志失调如思虑过度、惊恐等常为本病的诱因之一。中医认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联系,情志之伤能损五脏,耗精伤神。情志不畅可致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血失调,过度思虑则伤脾。因此护理人员对病人多加关心体贴,给予心理疏导,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因人施护,并正确引导,给病人心理支持使其病情稳定,消除焦虑,烦躁不安,易怒恐惧等不良情绪,当患者心悸发作时,常自觉心慌、恐惧、六神无主时,嘱家属在旁守护,并稳定情绪。

3心悸频繁发作者,嘱其休息,若为器质性病变嘱卧床休息。

4对重症心悸病人,嘱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脉象、呼吸、面色、血压的变化,若见脉结代、呼吸不畅、面色苍白等现象,立即报告医生,同时予以吸氧,针剌内关、神门。

5服用洋地黄类强心药的前后均应测心率,若发现有中毒症状时,暂停给药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四、心悸的饮食原则有哪些

心悸可分为心血不足,心气虚弱,阴虚火旺,痰火上扰,气滞血瘀五种类型,故其饮食宜忌的原则也应有所选择。

心血不足型:常表现为心悸不宁,面色少华或萎黄,夜寐不安,或多梦,胆小善惊。此类患者宜食具有养血安神作用的食物,忌食辛辣香燥食品。

心气虚弱型:常感心悸气短,动则出汗或自汗,面色恍白、倦怠乏力、胃纳减少,或四肢不温,舌淡苔白。宜常食用温阳益气之物,忌食生冷滋腻物品。

阴虚火旺型:经常心悸而烦,咽痛口干,手足心热,夜寐不安而烦燥,或有盗汗,舌红少苔。宜食生津养阴安神食品,忌食香燥辛散之物。

痰火上扰型:常感心悸心慌,胸闷不安、烦燥不眠、头晕口苦,或痰多恶心、舌苔黄腻。宜食清热化痰之物,忌食煎炸熏烤,滋腻肥甘食品。

气滞血瘀型:自觉心悸心痛、胸闷不舒、憋气隐痛如刺或胀、舌紫。宜食化瘀通络,行气活血食品,忌食生冷酸涩之物。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