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幼儿保健

宝宝肠套叠的症状宝宝肠套叠怎么治疗

导读:局部解剖因素:婴幼儿回盲部较游动,回盲瓣呈唇样凸入盲肠,当回肠蠕动发生异常时,即可牵拉肠壁形成套叠。

一、小儿肠套叠的典型症状

1.腹痛:腹痛是小儿肠套叠最常见的症状,但是由于宝宝自己不会详尽讲述,临床上可表现为突然发生哭闹、屈腿、面色苍白。腹痛缓解时仍可玩嬉或入睡。反复发作后,患儿精神渐差、嗜睡、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甚至出现休克。

2.呕吐:呕吐常在腹痛发作后不久出现。呕吐物初为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以后带有胆汁,晚期可吐出粪便样液体。

3.果酱样大便:在发病初期可有1~2次正常大便,以后便排出含血和粘液的粪便,像果酱样。大多数患儿在起病后4~12小时出现这种带有特征性的果酱样大便。少数婴儿来诊时无血便,仅肛门检查时手套上染有血迹。

4.腹部肿块:由于腹部肠管发生了套叠,可引起局部隆起似肿块状。在疾病早期,腹部可扪及肿物;到了晚期,由于脱水、电解质紊乱、腹胀、休克甚至出现腹膜炎征象,腹部肿块反而不容易查出。

综上所述,以上是小儿肠套叠的典型症状的介绍,希望对您的健康有所帮助。小儿肠套叠最关键的是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才可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小儿肠套叠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

1、饮食改变和辅食刺激:

婴幼儿期为肠蠕动节律处于较大变化时期,易发生肠蠕动紊乱,且外界引起肠套叠的因素较多,如增添辅食或食物性质、环境、气温的改变,肠管本身疾病如肠炎等诱发肠蠕动紊乱而引起肠套叠。

2、局部解剖因素:

婴幼儿回盲部较游动,回盲瓣呈唇样凸入盲肠,当回肠蠕动发生异常时,即可牵拉肠壁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

引起回盲部集合淋巴结肿大因素:小儿腺病毒或轮状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末端回肠集合淋巴结增生,局部肠壁增厚,甚至形成肿物向肠腔突起构成套叠起点,加之肠道受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刺激,蠕动增强,导致发病。

4、免疫反应不平衡因素:

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1岁以内,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完善时期,肠壁局部免疫功能易破坏,蠕动紊乱而诱发肠套叠。继发性肠套叠多因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如肠息肉、肿瘤、肠壁血肿、梅克尔憩室、肠囊肿翻入肠腔,牵带肠壁作为起点而引起肠套叠,发病率约占2%~5%。

二、发病机制:

肠套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1、原发性肠套叠:

90%的肠套叠属于原发性,套入肠段及周围组织无显著器质性病变。肠套叠可有一个起始点,随着肠蠕动,其近端的肠管套入远端的肠腔中。几乎每个病人术中均可发现位于套入肠段头部的肠壁淋巴结肿大。

肠套叠一般好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炎后,50%以上与腺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有关,这也解释了peyer集合淋巴结肿大的原因,而肿大的peyer集合淋巴结凸入肠腔可能正是激发肠套叠的诱因。

2、继发性肠套叠:

肠套叠起始点有明确病理异常的占2%~12%,包括:美克尔憩室、阑尾、息肉、肿瘤、过敏性紫癜导致的黏膜下出血、非霍奇金淋巴瘤、异物、异位胰腺或胃黏液、肠重复畸形等,其中美克尔憩室最为常见。患儿发病年龄越大,存在继发性肠套叠的可能越大。

肠套叠一般是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若远端套入近端(称逆行性肠套叠)较罕见。绝大多数是单发性肠套叠,偶见多发性肠套叠同时发生者。

肠套叠的外管部分称为鞘部,进到里面的部分称为套入部,共3层肠壁。有时整个肠套叠部分再套入远端肠管内则成为复套共5层肠壁。

三、宝宝肠套叠治疗方法

1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是目前国内非手术治疗急性肠套叠较好方法,它简便直观,图像典型,复位中可追踪观察包块部位及复位情况,并可以避免行钡剂灌肠及空气灌肠x线对人体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情况:1.注意观察套叠鞘部水充盈情况,如患儿哭闹腹压增高时,应停止注入生理水,防止局部压力过大引起医源性肠穿孔。2.对于低龄婴儿,灌注压力<70mmhg,注入生理盐水量(<500ml)。因为婴儿肠管较细、管壁较薄,易发生血运障碍致肠管坏死、肠穿孔。3.如肠套叠包块固定于某一位置难以退套时,应注意维持正常压力范围,持续5-10分钟,以提高肠管松解成功率。4.术中嘱家长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避免因灌肠腹压增高使患儿吐呛引起窒息。5.复位后6-8h观察患儿腹部情况及大便是否有活性炭成分排出,排除肠套复位不完全以及再次肠套叠发生。

2开腹手术治疗。肠套叠有以下情况者主张开腹手术治疗:1.病程超过48h,尤其72h以上2.全身状况差,伴高热、严重脱水、嗜睡等中毒症状3.高度腹胀、疑有肠坏死以及肠穿孔、腹膜炎症状者4.小肠型肠套叠5.水压灌肠复位失败及复位不完全者6.疑有器质性病变的肠套叠。术前对于晚期肠套叠的患儿注意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以提高手术耐受力。

四、小儿肠套叠的诊断

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 断

婴幼儿肠套叠有典型症状者一般诊断不困难。临床上有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及肿块四者存在即可确诊。对只有阵发性腹痛和呕吐的肠套叠早期,尚未出现血便,或晚期由于腹胀明显触不清肿块的病例,应做直肠指检,并进行空气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及时作出正确诊断。结肠注气或钡剂x线检查是一种简便安全而可靠的诊断方法,不但可以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同时也是较好的治疗措施。

鉴别诊断

小儿肠套叠应与其他许多胃肠道疾病相鉴别。

一、细菌性痢疾

亦多见于婴幼儿,起病急,有阵发性腹痛、血便等,可能与肠套叠混淆。但痢疾排便次数多,含有大量粘液和脓血便,有里急后重,早期即有发热,腹痛不如肠套叠剧烈而有规律,腹部也触不到肿块。粪便检查可见大量脓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鉴别常无困难,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细菌性痢疾的基础上,因肠蠕动紊乱,也可并发肠套叠。

二、急性坏死性肠炎

可表现为腹痛、呕吐和血便,但该病多有腹泻史,早期即可表现为腹胀、高热和频吐,大便频繁,呈洗肉水样,量较多,具有特殊腥臭味,全身情况恶化快,常表现严重脱水、皮肤花纹等休克症状。

三、蛔虫性肠梗阻

多见于较大儿童,可有阵发性腹痛、呕吐,在腹部可触及蛔虫团,颇似腊肠样肿块,但其表面常呈条索状,一般无血便。发病不如肠套叠急骤,多有排蛔虫或不当驱虫史。

四、过敏性紫癜

多见于年长儿,多数有新鲜的出血性皮疹,伴有关节痛,有时伴有血尿。血便多呈暗红色,腹部触不到肿块,这些症状有助于与肠套叠鉴别,有时本病可并发肠套叠,应引起注意,必要时应作x线检查。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