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部位养生

糖尿病足脚趾甲变黑怎么办呢 怎么去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导读:坏疽局部分级处理: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多采用蚕食的方法,对各级坏疽局部进行分级处理,避免坏疽蔓延扩大。

一、糖尿病足脚趾甲变黑应如何处理

1、改善循环与微循环:糖尿病足的一个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在我们的脚步可能会出现一些骚痒的感觉,平时呢也感觉自己的脚下非常的冷,可能会有麻木,刺痛的感觉,这些可能都是糖尿病足的一些,症状。有糖尿病的患者自己一定要多注意自己的血糖。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糖尿病足的及时的治疗,保证肢体的健康。

 2、坏疽局部分级处理: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多采用蚕食的方法,对各级坏疽局部进行分级处理,避免坏疽蔓延扩大。

 3、全身支持疗法:纠正贫血、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及电解质紊乱,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伤口愈合。

4、控制糖尿病:运用饮食疗法、科学运动疗法及情志调理,口服胰岛生口服液、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

中西医结合一定是一个有机的结合。采用中医弥补西医治疗上的不足这一方式。西医着眼于生化指标的改善。如血糖、血脂、血压等降到正常,中医是在各方面指标都达标的基础上着眼与机体功。

二、糖尿病足应如何预防呢

一、每天睡前用温水(38℃左右)浸泡双脚15~20分钟,检查双足是否有水疱、伤口、划痕等,并检查脚趾之间,仔细擦干。

二、不要随意修剪鸡眼或结痂,趾甲不要剪得太短,以免发生嵌甲。

三、冬天应注意足部保暖,穿棉袜、棉鞋,切记不要使用热水袋、电热取暖器或直接烤火取暖,以免烫伤。

四、购买新鞋时,以宽松、舒适为宜。比足略宽、透气且有一定硬度的方头软皮皮鞋、运动鞋最理想,不要穿高跟、尖头、硬皮及塑料鞋。另外,还应经常检查鞋内是否存在异物,以免弄伤双足。

五、袜子以棉质为佳,不要穿有补丁或破口的袜子,以防双足所受压力不均,影响血液循环。

六、如果双足较干燥,可薄涂一层润肤霜,以防皮肤开裂。

七、足部变形的糖尿病病人可选择特制的保护鞋,这种“量身订制”的保护鞋可有效分散皮肤易损点的压力,预防糖尿病足病的发生。

三、怎样才能自我诊断糖尿病足

一、首先,糖尿病足患者可以观察自己的足部情况。看脚的外形、脚趾、趾甲是否存在不正常的挤压;是否有胼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硬茧;是否有外伤、溃疡或真菌感染;看足部的颜色是否和正常的有差别;用凉的物体触碰脚部的皮肤,看是否能感觉到凉意;用37℃至37.5℃的温水浸泡双脚,看是否能感觉到热度,如果感觉不到温度,则说明足部有感觉减退或缺失的症状,出现了这些症状,可以初步的诊断糖尿病足。

二、其次,用手背放在脚背从踝以上缓缓滑至脚趾,感觉有没有温度变化,若感觉足皮肤温度凉,提示下肢末端缺血,热则提示有感染;检查有无肿胀或水肿;摸足部动脉博动;测试感觉有无异常。用手指轻触脚背靠近脚踝处皮肤,寻找有无足背动脉搏动及搏动的强弱,可与正常人足背部动脉搏动情况进行比较。如摸不到或脉搏很细弱,表示足背动脉供血不足,这种情况常提示在足背动脉上端有大动脉血管狭窄或梗阻。棉花捻成尖端状,轻轻划过脚底皮肤,看自己是否可以感觉到,如果没有感觉则表示轻触觉消失或减退。

三、再者,试试重触觉。用大头针(或缝衣针)钝的一端轻轻触碰脚部皮肤,看是否有感觉,如感觉差表示触觉减退。糖尿病足常见症状为肢端感觉异常,如麻木、针刺感、灼热及感觉减退等,呈手套或短袜状分布,有时痛觉过敏,出现肢痛,呈隐痛、烧灼样痛,夜间及寒冷季节加重,震动感减弱或消失,触觉和温度觉有不同程度减弱。足部疼痛是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出现刺痛、灼痛、凉痛。

四、治疗糖尿病足4大偏方不能少

1、滋燥降糖汤缓解糖尿病足

组成:黄芪、山药、葛根各30克,苍术6克、白术8克、天花粉60克、玄参15克、茯苓2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气健脾燥湿、生津止渴。

主治:糖尿病足证属脾肾湿胜,症见身重困倦,大便溏泻,舌淡苔腻,脉缓或濡。

2、三黄消渴汤缓解糖尿病足

组成:黄芪40克、生地30克、天花粉25克、生石膏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糖尿病足症见气虚乏力,口干津伤者。

 3、补阴固涩汤缓解糖尿病足

组成:生地、玄参、丹皮、莲须各20克,花粉、黄芪、龙骨、牡蛎各30克,枸杞子18克,山芋肉15克,五味子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阴固涩。

主治:糖尿病足以小便频量多为主者。

4、抑糖汤缓解糖尿病足

组成:生石膏30克、生山药30克、麦冬20克、天花粉20克、熟地20克、石斛15克、芡实15克、覆盆子15克、菟丝子15克、桑螵蛸15克、益智仁10克、五倍子6克。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功效:滋阴清热、收敛津液。

主治:糖尿病足证属阴虚燥热,症见多饮、多食、多尿者。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