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养生保健

耳塞对耳朵的影响 如何鉴别耳塞好坏

导读:耳鸣越发年轻化,时尚化白领喜欢用耳塞接听手机电话,喜欢听mp3或长时间呆在音响很大的舞厅或*房,会给耳朵带来“后遗症”。

一、耳塞听歌对耳朵的伤害不小

在平时生活中,有的人耳朵里断续或时常有嗡嗡作响的声音,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病理耳鸣。有的人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它对人的一日作息并无影响或防碍,其实,这是有损身体健康的一种误解。如果长期耳鸣不去治疗,极容易造成误诊而使病情加重。生理医学视耳鸣为病患的警钟,这是因为耳内的听神经同人体的中枢植物等神经都具有生理上的“联网”功能,而耳内的鼓膜则是听神经的“聚焦点”,如果身体的某一器官产生不正常反应,耳神经马上会得到反射信息(即压迫传递),通过鼓膜产生耳鸣,向人们发出病患即将发生的信号。

耳鸣越发年轻化,时尚化

白领喜欢用耳塞接听手机电话,喜欢听MP3或长时间呆在音响很大的舞厅或*房,会给耳朵带来“后遗症”。杭州市听觉医学中心临床部上月公布的专项调查显示,1000名被调查的白领阶层中,有14%耳朵处于疲劳状态,有听觉衰弱情况。同时,原先多在老年人中出现的耳鸣现象,现在白领阶层中也为数不少。

临床研究证实,人的听觉能承受最强的声音为90分贝,但一些舞厅、*房的声音强度超过115分贝。许多白领喜欢用耳塞接听手机电话,喜欢听MP3或长时间呆在音响很大的舞厅或*房,时间一长,人的听觉功能会受到损害,轻者听觉能力下降,重者完全失去听觉能力。

耳塞听歌对耳朵的伤害不小

杭州博爱耳鼻喉专科医院教授指出:听力下降会给患者带来极大不便,常见的症状有听不清声音、谈话反应迟钝、经常误听误解等。陈定春主任分析说,长时间使用手机耳塞,使声音全部进入耳内,这种高频率的声音很容易使体内血管发生紊乱,从而导致听力受损。用MP3听音乐,会对听神经的末梢产生刺激,引起听神经异常兴奋,容易造成听觉疲劳,加上耳机接近鼓膜,能将声音信号提高10分贝左右,时间长了会对耳膜造成伤害,轻度“重听”,中度以上就耳聋。如果戴耳塞接听手机电话,最好每次听的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声音不超过60分贝,这样对听力的影响才不会很大。

就医选择正规专业机构

许多白领都是发现已听不见声音后才想到就医,殊不知听觉疾病由先天性、药物性、神经性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多种原因所造成,陈定春主任表示,发现异常应及时确诊病因,并早作治疗。另外,相当一部分人发现自己听觉有问题后,首先想到的是配助听器,而且认为价格越高效果就越好。其实这完全是个误区,因为一旦听觉有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后,配助听器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患者应当及时者就医,对医生详述自我不适症状,以便对症下药,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以及那种“求医定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而贻误治疗。

二、耳塞如何鉴别好坏

耳塞的使用方法

搓细:将耳塞搓成长条状,搓得越细越容易配戴。塞入:拉起上耳角,将耳塞的三分之二塞入耳道中。

按住:按住耳塞约20秒,直至耳塞膨胀并堵住耳道。

拉出:用完后取出耳塞时,将耳塞轻轻地旋转拉出。

耳塞如何鉴别好坏

1.慢回弹效果,弹性太大,防噪音耳塞膨胀时压迫外耳道皮肤,可引起耳胀、耳痛等不适;弹性太小则不能与外耳道紧密接触,隔声效果降低。所以必须观察耳塞的回弹速度,回弹时间越长则质量越好。

2.柔软度,柔软度直接影响到耳塞佩戴的舒适程度。

3.表面质感,有些耳塞摸起来黏黏的,戴在耳朵里还会粘住耳道的皮肤,应尽量避免购买。最好的鉴别方式就是把两只耳塞紧紧地粘在一起再分离,看他们分离的时间,越快越好,蜡丸与硅树脂耳塞除外。

耳塞的用途

改善睡眠、集中精神、旅行出差、保护听力等。是您在家里、寝室、自修教室、乘车船飞机旅行、工厂、建筑工地、繁华市区等处免受噪声干扰的好帮手

三、耳塞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有什么区别

1、发音原理可能不同

非入耳耳塞为动圈结构,而入耳耳塞包括了动圈,动铁以及压电式结构。

2、要求不同

入耳耳塞因佩带后耳塞与耳道中形成一个密闭式的空间,导致外部声音会经过耳塞外壳放大进入耳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诊器效应。

听诊器效应会严重影响正常的听音。

为避免听诊器效应,因此入耳式耳塞要求线材尽力柔软,避免与衣物等摩擦。部分耳塞线材不够柔软,如E2C,E5C等,但是这些耳塞的听诊器效应不严重,这也就是另外一个避免方法了。绕耳!将线材绕耳一周,这样即使线材抖动,也不会产生听诊器效应。

3、主要用途不同

入耳耳塞因为紧贴耳道,因此可以有效的阻隔外部噪音,而开放式耳塞则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因此在周围环境比较嘈杂的地方来听音乐或者其他东西,购买入耳耳塞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可以明确一点,入耳塞子其实不伤听力。但是要提醒大家,正因为入耳塞子隔音能力突出,因此在路上不建议大家佩带,毕竟安全第一。

4、声音风格不同

入耳耳塞因为其封闭式设计,耳塞直接深入耳道,因此声音上比较细腻,空气的衰减问题比较小,而开放式耳塞则因为声音经过空气衰减比较大,导致的细节不够自然、细腻。而入耳耳塞不足的地方在于对低频的控制上,处于封闭式的结构,因此当低频量稍微充足一些时,残响问题就会比较突出,另外动圈式结构本身就存在低频残响比较大的特点,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

5、关于两者对听力的损伤问题

一直以来,不少人提起入耳式耳塞,总认为其伤听力.其实这样的看法是陷入了一个误区。

损伤听力的原因的很多,如听音时间,音量等等.在这里主要涉及的是音量问题。

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小一般为40-60分贝之间,因此在听音时,音量也应当控制在此.开放式耳塞发出的声音容易被外界杂音干扰,而人的听觉会因为杂音而反映力下降,所以在嘈杂的环境下,会不自觉的将声音开到非常大.等回到安静环境环境后,建议大家在穿行马路或者在开车时一定不能佩带.否则容易发生交通意外。

6、入耳耳塞胶套的选用

大家经常会问到,用什么胶套比较好,其实这没有统一的答案.人的耳孔大小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左右耳道的大小也经常不一样.选择的标准是看密封性.如果密封性不好,会产生漏音,声音也会干涩,毛刺大,低频不足等问题.现在入耳耳塞出厂时一般都附带多个规格的胶套,这样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进行选择.其他人说的只是自身的情况,参考只是对听感上可以做对比,来判定是否达到了应该有的素质,其余的作用也就不大了。

四、耳塞的相关报道

1、《预防甲流,好睡眠很重要》,朝日新闻报道称,日本甲型H1N1流感确诊患者中,有86%是以高中生为主的10至19岁青少年,而患者超过5000人的美国,青少年比例较高的特征也很明显。因此,舆论认为甲流病毒“青睐”青年群体。这条消息令家住市中心的刘女士如坐针毡:她家楼下是闹市区,人流密集、环境嘈杂,更重要的是她儿子今年即将高考,现在正是最后的冲刺阶段,这个时候健康一旦亮起红灯,那后果将不堪设想。高质量的睡眠是机体正常免疫力的保证,刘女士查阅了很多资料,还专门咨询了医生,终于了解到一些预防甲流的知识。市重点医院的医生告诉她,预防甲型H1N1流感其实和应对普通的流感一样,不必过于紧张。

因为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疫苗和药品,普通市民最好是从日常的生活细节上入手,做到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保证充足的高质量的睡眠,通过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达到抵抗病毒的目的。但刘女士还是放不下心来。因为儿子从小就有一个“毛病”:对生活中的声响特别敏感,尤其是在夜晚,轻微的声音都会将他惊醒,并且,儿子的身体素质也不是很好,经常感冒。医生说,这和他身体长期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有关,机体持久性的处于紧张状态,能量消耗过大,造成免疫系统的损伤,抵抗力自然比不上同龄人。人不吃不喝能挺过7天,但是不睡觉的话,生命只能维持3天!所以,除了加强营养,更应该改善睡眠,彻底消除问题的根源。

为了儿子的好睡眠,刘女士简直操碎了心。什么方法她都愿意尝试,但有一个原则:不吃药!因为她从网上了解到,安眠、镇静类的药物对人体的危害并不小。但是,专门用于阻隔噪音的外用产品却并不好找,她买过很多耳塞,儿子只用几天就说难受、耳朵疼。没办法,她自己定了一条家规,只要儿子在家学习或者睡觉,所有家用电器一律关掉。老公偶尔打鼾,也由她负责叫醒。一开始倒无所谓,时间长了谁撑得下去?现在,刘女士一家三口对声音都特别敏感,一天到晚神经紧绷,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睡眠欠债者”。

2、专家观点:听力健康不能忽视,阻断噪声来源是关键,其实,像刘女士这样受噪声影响的人很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的人正处于各种“噪声场”的包围圈里:车辆、家电、音响、建筑……噪声的危害其实很严重,只是一般人轻易意识不到,不够重视。噪声除了损害听力,还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会使人急躁、易怒,引起睡眠障碍,造成机体免疫力降低,虚弱多病。

3、该怎样科学的防止噪声的危害,专家认为,选用专业的防噪耳塞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对这类产品的甄选关键就在于制作材料。目前国内市面上常见的耳塞产品,原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硅胶,质地较硬,刘女士之前买的就是这类;另一种是PVC海绵,但因其含有放射性毒素,长期使用对人体有害。而在欧美国家,使用PU海绵制成的防噪耳塞早已蔚然成风,因为这种耳塞具有回弹速度慢,透气性、舒适性和隔音效果好的特点,更不会对皮肤和耳道内廓造成任何伤害。专家同时强调,因外部环境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害或者机体病变,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服用助眠类药品,因为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如三环抗郁剂就会对脑部及心脏功能产生影响,而且副作用对青少年的危害更大。像刘女士家人那样的情况,其实只要选对一种产品,像防噪音耳塞,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睡眠质量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也会逐渐增强,对抗流感病毒的能力也就提升了。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