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养生保健

隐球性脑膜炎的症状 怎样治疗效果好

导读:一般为胀痛伴头顶部压迫感,亦可为撕裂痛或刀割样痛,开始多为间歇性发作,每次发作几分钟,每天发作数次至十余次。

一、隐球性脑膜炎的症状

隐球性脑膜炎的症状 怎样治疗效果好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约2/3患者首先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头昏、咽痛、鼻塞、喷嚏、恶心、纳呆、全身不适等症状,经一般治疗无效,症状逐渐加重。

⑵头痛:多数患者开始头痛较轻,以后逐渐加重;少数患者一开始便出现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头痛常从两侧颞部开始,继而出现在前额、枕部,多两侧发生,也可为偏侧头痛。一般为胀痛伴头顶部压迫感,亦可为撕裂痛或刀割样痛,开始多为间歇性发作,每次发作几分钟,每天发作数次至十余次。发作时患者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以后可出现持续性疼痛,可伴阵发性加剧,少数患者在较强的光线或较强的声音刺激下便可诱发疼痛发作。

⑶恶心、呕吐:80%~90%的患者有恶心、呕吐。恶心、呕吐可与头痛同时出现,但多数患者是在头痛出现1~2周后才出现呕吐,可为喷射性或非喷射性,严重时食后即吐,不能进食,甚至饮水服药也可诱发呕吐。

⑷发热:50%~70%的患者有发热,热型不规则,一般开始为低热,体温在37.5~38℃,少数患者也可出现39℃以上的高热。如果持续出现40℃以上高热,则预后极为不良,常为临死前征兆。抗真菌药物也可出现反应性暂时性高热,但停药后消失。

⑸脑膜刺激症和锥体束征:可出现颈项强直,克尼格征、奥本罕征及巴彬斯基征可为阳性,但多数为弱阳性,且一般在病程晚期出现。

⑹眼部症状:可出现弱视、复视、斜视、怕光、眼球震颤、眼球外展受限、瞳孔大小不等、视网膜炎、视乳头水肿、眼底静脉怒张、灰白色渗出及出血,甚至出现视神经萎缩,以至完全失明。

二、隐球性脑膜炎的病理学

 1.肉眼观察病变

早期的病变处呈黄白色胶冻样外观。脑肉芽肿表面可呈结节状,部分可呈囊状,透明、黄白色、质坚硬。切面可见纤维交错,呈灰白色、黄白色,其间可见半透明小囊腔。

 2.镜下观察病变

较新的病变主要由大量繁殖的隐球菌及其引起的炎性细胞浸润构成。浸润的炎细胞为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损害显示胶样液化,囊腔内有多量隐球菌。较陈旧的病变则表现为肉芽肿形成,主要由单核细胞、上皮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等构成。在受累的大脑、小脑、中脑、延髓、蛛网膜下腔等处,均可有大小不等的肉芽肿形成。可见星状细胞增生肥大的改变。

 3.病理切片中的新生隐球菌及其变种

一般新生隐球菌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20mm,多数聚集成堆,少数分散在组织内。HE染色标本,胞壁外常有3~5mm的空隙(系菌体胶样荚膜未着色之故),部分膜亦可染成淡红色。PAS染色,菌体荚膜均呈红色。在较新鲜的病灶内,菌体大小不等,小的居多,易见到单芽生的无性繁殖方式。在较陈旧的病灶内,菌体较大,很少见芽生状态,却可见一侧胞壁塌陷呈碗形或盔形的退变菌体。

三、隐球性脑膜炎的检查

隐球性脑膜炎的症状 怎样治疗效果好

 (一)病原菌检查

在各种标本中如能找到新生隐球菌,则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⒈直接镜检:取脑脊液标本少许置玻片上,加一滴墨汁混匀后,加盖玻片。一般新生隐球菌在镜下即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双层厚壁孢子,外有一层宽阔荚膜,边缘清楚完整,菌体内可见单个出芽;若为新生隐球菌上海变种,则菌体呈棒形、针形、梭形、瓢形、圆球形及出芽现象。如脑脊液直接制片未发现菌体,可离心沉淀(3000r/min,10min)后重复检查。

⒉菌体计数:脑脊液菌体计数是判断预后及疗效的重要指标。

染液配制:黑色墨水8ml,甘油2ml,蒸馏水2ml,混合摇匀,密封保存备用。

操作方法:将脑脊液标本摇匀,用吸管吸取一定量置于小试管中,另加进等量的染液,混匀。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在低倍镜下观察。按白细胞计数法,将两个计数板四角的4个大方格及中央大方格(共10个大方格)中的菌数相加,再乘以2,即为每立方毫米脑脊液内的隐球菌数。

⒊培养:培养基内可加氯霉素,但不可加*,因后者抑制本菌生长。取各种标本同时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斜面培养基上,置28~37℃孵育2~4d开始生长。若不生长,可将培养管适当振荡,便标本与培养基充分接触再进行培养,少数病例的标本在2~3周内生长。

 (二)脑脊液常规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脑脊液压力增高,一般为1.96~4.9kPa以上。外观正常或微混,亦可为乳白、淡黄或红色。白细胞数增多,大都在3×108/L以内,少数达2×109/L以上,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中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可达88%~90%。糖和氯化物在早期变化不明显,中后期可明显减少,特别是糖含量可显著降低,甚至为零。蛋白含量在病程中后期增高。

 (三)实验室检查

血细胞计数轻度或中度增高,大部分病例在(1~2)×1010/L之间,少数可达2×1010/L以上。部分患者血沉可加快。中后期可出现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减少。

四、隐球性脑膜炎的治疗

⒈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对新生隐球菌的抑菌浓度为0.01~1.56μg/mL,是治疗隐脑的首选药物之一。隐球菌脑膜炎的治愈率为56.6%~81%,但治愈停药后有1/3病例可能复发,需要进行维持治疗。

⑴两性霉素B的应用方法:静脉滴注从小剂量开始,首次1~5mg,以后每天增加5mg(儿童1~2mg),直至每天0.5~0.75mg/kg体重。疗程根据脑脊液转阴时间及全身情况确定,一般应用2~3个月,脑脊液转阴后尚需以氟康唑或伊曲康唑等维持治疗3~4个月。

⑵毒副作用:常见寒战、发热、肝、肾、心肌、造血系统损害、低血钾、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亦有发生心室纤颤死亡的报道。应用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输液速度宜慢,控制在20~30dr/min;

②输液瓶以黑布包裹,以防光线照射破坏两性霉素B;

③两性霉素B先用注射用水稀释为5mg/mL,再用5%葡萄糖溶液500mL稀释,不宜用生理盐水稀释,以免产生沉淀;

④药液中可同时加入地塞米松2~5mg或氢化可的松50mg输注。

⑤输液前肌注异丙嗪25mg。

⑥如使用期间出现严重反应,可暂时停药并对症处理。

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可使脑脊液中直接达到较高的抑菌浓度,对重症病例尤为适用。应用时一般以0.1~1mg与地塞米松1~2mg及适量脑脊液混匀后缓慢注入,每周1~3次。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可能出现化学性脑膜炎、头痛加剧、腿痛、大小便困难、蛛网膜黏连、休克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

⒉两性霉素B脂质体(liposomeencapsulatedamphotericinB):它是一种双层脂质体内含有两性霉素B的新型剂制,两性霉素B脂质体降低与机体胆固醇的结合而增强对*的结合,从而降低两性霉素B的毒副作用,据统计,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毒性约为两性霉素B的1/70。毒性降低主要原因是:两性霉素B掺入脂质体后其凝聚状态发生改变,成为完全单一的单体所致。两性霉素B脂质体中,呈单体的两性霉素B缓慢释放进入体内,少量释放的两性霉素B不足以损伤宿主细胞膜,却集中于感染灶内杀死真菌,达到降低毒性的作用。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