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饮食常识 > 健康饮食

问题食品何日不再“先上架再下架”

导读:记者连线曾上过黑名单的甘肃一家食品生产企业,这位不愿具名的市场负责人透露,因同一款食品重复上黑名单的生产企业不在少数。

问题食品何日不再“先上架再下架”《食品安全法》实施至今已四月有余,各地监管部门依旧周期性地曝光问题食品黑名单,这似乎成了食品监管事后围堵的常规性工作。不过,在流通领域每期食品例行检查中,不合格的食品仍源源不断地进入流通市场。为何不能从源头上彻底堵住问题食品流入消费领域?记者调查采访发现,尽管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有了较大改革和提高,但在中国特有的中小食品企业、小作坊扎堆的市场情况下,各监管部门分段监管、自上而下的食品监管行政执法体系,使得执法部门“疲于奔命”,收效甚微,小食品企业四处游击遍地开花。如何从根本上扼杀食品安全问题将是一场长期持久的战争。异地监管执法难平行管理惩罚弱同一品牌的食品几个月内被多次“点名”,这在市场监管执法中不算是新鲜事。记者连线曾上过黑名单的甘肃一家食品生产企业,这位不愿具名的市场负责人透露,因同一款食品重复上黑名单的生产企业不在少数。“一般会接到当地监管部门的通知,然后由当地监管部门进行整改。”该人士解释,“整改就是交钱,不会因为下架食品而停产。”据甘肃某市场监管部门内部人士向记者介绍,通常对于下架食品,生产企业在外地的,当地工商部门除了清查本地销售的本批次产品外,没有权利对同一批次进入外地市场的产品进行监管,但会发函到外地相关部门,由生产地的工商、质监部门重新审查、检验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的食品,并根据销售清单监督生产企业召回问题食品。流通与生产领域的相对“脱节”与目前食品监管体系有关。按照规定,生产企业划归质监部门监管;而食品进入流通领域后由工商部门监管;同时,餐饮服务又划归卫生部门管理;农产品生产及部分销售行为则归农业部门监管……在具体的流通消费领域还有更细致的划分。由于这些部门是平行管理,在查出不合格食品后,其协同监管的模式往往会造成生产、流通、消费领域惩罚各自为阵的局面。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