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之后,一位作家写下一段关于中国人与食物之间的文字。他说:“如果说中国人非常重视某种东西,那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学习,而是食物。”这个人是林语堂。
100年之后,重新打量我们春节的食物,早已经极大丰盛,人们开始为吃什么发愁。春节,对于许多人来说,已经不再是个快乐的节日,而是忙于各种应酬、饭局、交际、酒杯与饭桌之间,牌桌与酣睡之间,美食不再是那根“定海神针”,更像是麻将中的骰子,如果它转到的是“1”,你该吃什么?
还是按照传统的模样,模拟一餐中国的宴席。
香兰鹿肉
主料:泰国香兰叶、鹿肉
制作:将鹿肉用鲜香草等调味腌制,用香兰叶包好炸至全熟。
这是所谓的“fusionfood”,有越来越多的餐厅开始把建筑美学放置在美食之上,无论是从环境的设计,还是从菜品的排列。然而情调不能当饭吃,花拳绣腿也只能打把式卖艺,不能乱世之中逞英雄。
说起建筑,兰会所算是个花架子。设计师是巴黎Baccarat水晶宫的缔造者PhilippeStarck,里面有怪异的桌椅,这里一度是北京美食国际化的代表。如今这里的菜品也有点花架子,做一只烤鸭,也要搭配上文房四宝,搭配了一支毛笔——是用来刷酱,至少在我看来,这活计没有什么性感可言。
创意中餐的理念大多来源于厨师,其中翘楚是大董。董振祥是大董的头牌,这里的菜品意味浓重,在我看来最有特色的一道菜是“独钓寒江雪”,几块小排,上桌的时候,在其上纷纷洋洋撒上白色粉末,给一道菜下雪,中国古典意味浓重。
余梅胜也是精通此道的创意大厨,他掌舵的餐厅叫梧桐,有明媚的玻璃屋顶,极简主义的装修风格颇得时尚人士钟爱。这里的菜品也是中餐西做,讲求意境,在摆盘上见心思,叫人不忍动箸。喜爱这里的一道椿香脆皮豆腐丸,有点日式,有点中餐,精巧摆盘,味道雅致,可以在其中见心思、见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