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专家介绍,产后骨质疏松主要是钙缺失引起的。由于孕妇在妊娠期间,对钙的需求量高,一旦补充的钙质无法应对体内所需,则可能引发低钙症状。分娩后,产妇将丢失8~10%钙质,随着哺乳期钙质不断丢失,故特别容易发生产后骨质疏松。
乳汁中的钙,是婴儿钙的主要来源。产后哺乳期的母亲每天分泌约700毫升的乳汁,平均每天丢失钙约300毫克。若得不到及时补充钙质,母体钙代谢就会出现负平衡,容易导致骨密度降低、出现骨质疏松的症状,常见的有小腿抽筋,下肢浮肿,腰背酸痛,牙齿松动,倦怠乏力等,此种症状一般从妊娠中晚期开始,若产后不注意补钙,可延续到产后两年。产后骨质疏松还会引发骨软化症,轻者腰背部或下肢痛,重者会导致身材变矮、骨盆变形,走路摇摆如“鸭步”,严重影响人的体形,给妈妈们带来很大困扰。针对这一现象,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善:
1、晒太阳。可使身体产生维生素D,有助于钙质的吸收,但需避免烈日暴晒。
2、足够运动量。运动可强化骨骼,产后体力恢复后,应每周至少行3次体育锻炼,宜有氧运动。
3、饮食有计划。乳制品、带骨小鱼、虾、牡蛎、深色蔬菜及豆制品等,都含有丰富的钙质;同时要注意的是,在摄取高钙食物时,应避免同时摄取高蛋白食物,因为高蛋白食物不只会影响吸收,同时还会促使钙质流失。
产后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高达10%以上,故产妇应重视骨质疏松的问题,积极改善分娩后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调养,从而预防产后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