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孤独症典型的症状就是患者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够与人沟通,这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患者不能够融入社会,那么孤独症患者该怎么进行矫正训练呢,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孤独症儿童的训练目的
无论是哪种训练方式,和治疗疗法体系,首先要明白针对孤独症患儿的治疗目的:带领孤独症的孩子从自己的世界走出来,帮助他或她体验到与人交往的愉悦感,提高孩子在社会交往中的主动和自制能力。
使孩子无论在做什么活动,都时刻保持让孩子在愉快的交往活动中体验到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激发孩子愿意“主动参与”的内在动机;帮助他建立人际交往中“是”与“非”的概念。如果是基于这种出发点,无论训练方式如何,进行哪些训练项目,都只是手段,是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桥梁。
训练时不要惯着孩子
训练时孩子如果总哭,是害怕训练师,只要孩子哭着找家长,就一定要马上抱起孩子。不少家长是这种心态,只要孩子在训练室哭,就会马上出现,抱起孩子,给水给奶,一边哄着,很多时候,这样的孩子是采取自虐的形式来使家长就范的,要么往地上打滚,要么拿头往地上撞,每次怎样做,家长都会马上满足他的要求,久而久之,成为了习惯,逐渐构成行为问题,如果在训练室还用这种方式,可能训练师并不能马上满足他,于是就会哭闹甚至抗拒训练,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家长需要了解的是孩子这个阶段的行为如果不得到规范,再大一些,出现更多更严重的对抗时,对于家庭和家长的困扰是无法估计的。
训练要多长时间合适呢?
对孤独症的儿童的训练是一个长期而又系统的干预工程。需要训练者有丰富的经验和极大的耐心和恒心,同时更需要家长们坚持不懈的支持和配合,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几乎在他们成长的全部阶段都需要伴随着训练矫治,在面临自己的孤独症孩子时,要随时努力去感受和发现他每段时间学到的东西。我们不需要给孤独症的孩子订下过高的目标,我们只需要知道孩子今天比昨天又学会了多少。
孤独症儿童有最佳训练期
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开始得愈早愈好。3-6岁一直是专家们建议的最佳训练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有研究证实,经过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智商可以提高,即使超过这一年龄阶段,正确的训练也会使孤独症孩子有很大改善。孤独症儿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训练使孩子往积极的方向发展,使孩子逐步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甚至能够从事某项工作而真正独立。
上面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孤独症的一些矫正方法,患者在矫正的时候是会哭闹的,而且不会配合大人,这时候就需要大人要多一些耐心,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不给孩子矫正了,这关系着孩子的一生,希望家长能够为孩子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