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牛皮癣 > 牛皮癣预防

中医对银屑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效吗

导读:②饮食因素:饮食不节,偏嗜偏饮,过食辛辣油腻、膏粱厚味,内伤脾胃,使脏腑功能失宣,脾运失施,聚湿生热,阻于肌表。

银屑病西医亦称“牛皮癣”,相当于中医所说的“白疤”、“松皮癣”、“干癣”等。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中医认为本病多因七情内伤,气机奎滞,郁久化火,毒热蕴伏营血;或因饮食失节,脾胃失和,郁滞蕴热,复感风热毒邪。以致经络阻滞,气血凝结,肌肤失养而发病。若病久或反复发作,阴血耗伤,气血失和,化燥生风,以致血燥而使病情迁延不愈。

1病因

1.1外因:六淫之邪人侵肌肤,内外相搏,发于皮肤,或因皮肤损伤、蚊虫叮咬、过敏反应而诱发本病。

1.2内因:①七情所伤、精神刺激、过度紧张、惊恐劳倦、失眠、郁怒等情志的变化。②饮食因素:饮食不节,偏嗜偏饮,过食辛辣油腻、膏粱厚味,内伤脾胃,使脏腑功能失宣,脾运失施,聚湿生热,阻于肌表。③肝肾亏损,营卫不和:肾为先天之本,精血之源,若肝肾失调,气虚血少,或复感外邪发病者亦不少见。④生理因素:先天不足,有银屑病家史者,亦是导致发病的原因。

2病机

综上所述,结合个体的差异及病理变化,导致脏腑蕴热,热邪内伏,气滞血癖,营卫虚弱,外邪人侵,风燥热结留滞肌肤而发病。《外科正宗》认为:癣(包括风癣、湿癣、顽癣、牛皮癣等)“总皆血燥风毒客于脾肺二经所致”,明确指出癣的发病是体内血分发生变化(血燥),导致外邪人侵。又提出:“癣发于肺之风毒”的观点,并进一步阐述了本病的发生机理是“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热与血癖蕴结皮肤则出现红斑;热伏营血,血热化燥,燥热生风,出现疫痒;热邪灼盛,伤及皮肤,肌肤津枯,血热风生化燥,可导致层层脱屑。《医学人门》谓:“疥癣皆血分热燥,以致风毒客于皮肤,浮浅者为疥,深者为癣。”说明了血分燥热是发病的内在原因,风毒客于皮肤是外在因素,二者搏结日久而发生此病。《外科证治全书》对本病的发病别有所见,文中指出:“因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症,……,多患于血虚体瘦之人。”总观上述不难看出,古人在对本病的理论研究上,始终把人与自然界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内外因相互失调而发病。所以预防和治病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预防

3.1加强锻炼,严防风寒湿侵袭

银屑病因风寒湿诱发者确实不少,如《诸病源候论·癣候》中说:“此由风湿邪气,客于腆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则血气痞湿,发此疾也。”又指出:“皆是风湿邪气,客于腆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若风毒气多,湿气少,则风沉人深,故无汁,为干癣也。”可以看出,对银屑病的认识反映出内因(气血)、外因(风寒湿)致病的主要因素,也突出了外因为主的发病观点。

3.2节制饮食,适应自然,忌食腥发饮食

银屑病发病虽受多种因素影响,然而由饮食不节、寒温不适者最为常见,故《难经·十四难》中云:“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可见因过食鱼、辛辣刺激性食品最容易动风生湿。中医学认为血热是本病发生的内在因素,若脾胃不和气机不畅,化火生热,易导致血热偏盛外奎肌肤而发病;鱼虾海味有腥发之性,易化热动风;酒、、蒜、辣椒等食物性温助热,味辛散发;猪、羊肉属肥甘之品,其性温热,偏嗜肉类或进食不当,均可使脾胃失和而诱发本病,古人所谓“病从口人”不正是这个道理吗?掌握这一点对治疗和预防皮肤病,尤其是对某些食物过敏而发病者,更是至关重要。

3.3调节情志,免受刺激

精神紧张,性情急燥,情绪抑郁,心情不畅而致病者实不罕见,这就是要提示患者注意生活调理,保持情绪稳定和愉快,避免刺激。

3.4用药精当,禁止乱用

治疗银屑病,药物同样是关键的一环。经多年的临床观察,中西医都有很多的有效药物,但由于个体的差异,及每个人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疗效亦有区别。在急性期尤其注意不可乱涂外用药,以免引起红皮病。

3.5洗浴适度,切忌过浴热水

由于银屑病皮损较厚,病人烦恼,所以患者喜欢洗浴,尤其洗热水澡,觉得用热水洗浴后皮损相对平滑柔润,鳞屑减少,疫痒减轻,精神偷快,能使患者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慰。然而,用温度较高的水洗浴后会造成体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使皮肤更加变红,不利于红斑的消退,而形成抵消和减弱药物的治疗作用。因此要切忌热水烫。反之,洗浴时亦不宜用冷水,以水温不超过人体正常温度为宣。以上正体现了中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

4治疗

4.1风湿热毒型:多为银屑病发病初期,皮损多为点状,基底潮红,表面覆盖白屑,痰痒难忍,甚则渗出及至感染,便干,尿赤,脉浮数或滑数,治宜清热利湿,凉血止痒祛风。方药:生地黄15g,金银花30g,土获菩30g,连翘30g,苦参10g,川黄柏10g,苍术15g,生茵仁30g,白鲜皮15g,紫草10g,蝉蜕9g,当归15g,生石膏30g(先煎),葛根15g,水煎,一、二煎内服,三、四煎外洗。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