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儿科 > 儿科综合

家长必须知道的儿童用药误区

导读: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发热,而其它症状不显,如、、、局部感染、药物反应、等。

现在,某些医院某些医生为了追求治疗效果的快捷,喜欢给儿童用抗生素,或喜欢给儿童用一些很贵的药以牟取利益。有些家长也以为给孩子好的贵的补药,对孩子就是有益的。其实,就里有存在不少误区,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专家的说法。

儿童用药的八大健康陷阱:

一、滥用退热药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孩子发了热一吃退热药病就好了。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实际上,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高于37℃则为发热。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发热,而其它症状不显,如、、、局部感染、药物反应、等。发热成了孩子有病的信号。因此,发热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体征,如果热一上来就用退热药把它压下去,常常掩盖了病情,给诊断事业困难,甚至到了疾病危急时才被确诊。另外,有些退热药,影响小儿凝血机制,导致皮肤、肺、脑等脏器出血;可使血液中的低血红蛋白变成高血红蛋白,使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严重的还会引起脑水肿、抽搐、昏迷等。因此,动不动就给退热药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

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再作对症治疗或病因治疗。

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在治疗中密切观察就行。当然,小儿体温过高,如达39℃或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且可发生惊厥、抽搐等。这种情况下,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可用退热药,同时采用物理降温法,如酒精擦澡、冰袋镇头等。

二、滥用抗生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素是不合适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以及药物的浪费。不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什么原因便使用抗生素,这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8岁以内的孩子,服用某些抗生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

三、一病多药

孩子患一种病,家长往往多种药物齐头并进。殊不知,药物过杂,互相之间作用可抵消,而毒性反应却相加,不仅疗效不好,而且会出现不良反应。

四、体弱与补药

时下给孩子服补药的现象比比皆是。父母此举的初衷不外乎是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其发育,但因缺乏医学知识,结果事与愿违,补出了毛病。一位医生报告,9名婴幼儿服用人参后都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另一名儿童服用大剂量人参后发生抽风、昏迷,最后丧命。

专家的建议是:健康孩子最好不服补品,5岁以上的体弱儿可酌服,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不可自作主张,以防意外。

五、忌滥用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为此,营养学家强调,应以食物中的天然成分为最佳选择。

六、忌滥用丙种球蛋白

冬春季节易患,一些家长把预防的希望寄托在丙种球蛋白上,这可靠吗?

丙球是以混合健康人血浆为原料制成的,主要含免疫球蛋白G(简写为IgG)。从理论上讲,血液中IgG的浓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体抵御感染的能力有关,但注射丙球后并不能降低感冒的发病率。症结在于两点:一是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种类多且经常变化,而丙球所含的抗体不仅有限,而且缺乏特异性;二是健康儿童及大多数体弱儿的血中IgG水平正常。

由此看来,减少儿童罹患的关键之举应从增强体质出发,具体措施应从坚持,合理安排食谱,从小坚持三浴锻炼(阳光浴、空气浴及水浴),按时进行预防接种等方面着手,绝不能依靠丙球。

七、中草药安全

一般而言,中草药的安全性比大一些。但只是相对而言,如果随便服用同样可导致婴幼儿健康的损害。俗话讲,是药三分毒。因此,中草药也不能滥用。

八、小病贵药

孩子患了病,家长恨不得药到病除,因此常常用新药、贵药。这也是常见的一个用药误区。药并不是贵的就是好的,针对症状用药才是正确的选择。

由此可见,在给孩子用药的问题上,家长必须高度重视,不能掉以轻心。就算是有时医生给开的处方药,家长也可以问一问为什么。总之,多了解一些用药知识可让我们更好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