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其实是西医的学术名称,它在中医里面被称为鼻衄,为什么要告诉大家鼻出血的中医名称呢?那是因为接下来小编要给大家介绍一下鼻出血的中医治疗方法,当然还有其他的治疗方法,下面跟随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鼻出血
鼻出血,是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鼻出血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性别、不同时间和季节。鼻出血多为耳鼻咽喉科急症。
现代中医称鼻出血为鼻衄,轻者点滴而下,重者鼻衄如洪。所以中医又有“鼻洪”、“鼻大衄”等病名;若见于感冒后,往往由于发生鼻出血而使病情减轻、趋痊,故又为“红汗”;女性月经期发生有规律的鼻出血,中医称为“经行鼻衄”。
在古代文献中,《内经》最早从自然环境、脏腑功能失调以及经络损伤等方面论及本病,如《灵枢·百病始生》认为:“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鼻衄候》卷四最早提出鼻衄病名,指出:“衄者,鼻出血也。”并从伤寒、伏邪、时气、温毒、气虚、小儿热盛等方面对鼻出血的病因病机进行论述。在病因方面最早系统论述鼻出血的医家及古代医籍当属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从六淫、情志、饮食、外伤等方面全面阐述了鼻出血的病因:“病者因伤风寒暑湿,流传经络,阴阳相胜。故血得寒则凝泣,得热则淖溢,各随脏腑经络涌泄于清气道中,衄出一斗一升者,皆外所因。……病者积怒伤肝,积忧伤肺,烦思伤脾,失志伤肾,暴喜伤心,皆能动血,蓄积不已,停留胸间,随气上溢,入清气道中,发为鼻衄,名五脏衄,皆内所因。……不内外因证治:病者饮酒过多,及啖炙煿五辛热食,动于血,血随气溢,发为鼻衄,名酒食衄。或坠车马,打扑伤损,致血淖溢,发为鼻衄,名折伤衄。”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血证》卷三十从病机及临床辨证方面将鼻出血诠释的简明扼要,执繁就简,指出:“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则治血之法无余义矣。”从而提出了鼻出血的辨证大纲及治疗提要。
(2)对鼻出血的应急处理措施,应亦中、亦西,大力普及中医止血的“土方法”,必要时应用西医的局部止血措施;(3)尽可能采用西医的对因治疗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相结合,发挥中、西医各自的长处,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辨证论治】
一、肺经热盛证
主证:鼻中出血,点滴而下,量不多而色鲜红。鼻腔干燥、灼热感。鼻塞涕黄,咳嗽痰少,口干咽痛,或伴有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或黄燥,脉数或浮数。
病机分析:外感风热,热邪入肺,熏蒸鼻窍,迫血妄行,血溢清道,故见衄血,血色鲜红,点滴而下;邪热上蒸,灼伤肺津,故鼻黏膜干燥、灼热感、口干咽痛。鼻为肺窍,肺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若肺经风热,邪壅鼻窍则鼻塞涕黄;邪热阻肺,宣降失职,在内则咳嗽痰少,在外则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或黄燥,脉数或浮数为肺经风热之证。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剂:桑菊饮(《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组成:桑叶10g,菊花10g,桔梗9g,连翘12g,杏仁10g,薄荷9g,甘草3g,芦根9g。
加减:临证酌加白茅根、栀子炭、牡丹皮;舌质偏红,苔黄者,酌加黄芩、桑白皮以清泻肺热;口干咽痛者加天花粉、玄参、马勃以养阴利咽;咳嗽痰稠加浙贝母、枇杷叶、瓜蒌仁、冬瓜仁清肺化痰。
二、胃热炽盛证
主证:鼻中出血,量多势猛,血色鲜红或深红。鼻黏膜色深红而干燥。口干口臭,或见齿衄,渴喜凉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干,脉洪数或滑数。
病机分析:诸经之火,以阳明为最。外感六淫失治,致胃热壅盛,熏蒸鼻窍,迫血妄行,故鼻衄量多势猛;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胃火炽盛,蒸灼营阴,故血色深红微暗而口干;邪热上盛、迫血灼津,故鼻黏膜深红而干。全身及舌脉所见,均为胃热壅盛之证。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剂: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芒硝3g(冲服),大黄6g(后下),栀子10g,连翘10g,黄芩12g,薄荷9g,甘草3g,蜂蜜10g(冲服)。
加减:临床可加入生地黄、牡丹皮、白茅根、藕节炭以凉血止血。若胃热伤津,鼻齿俱衄,烦渴引饮,可加生石膏、知母清热生津,止渴除烦或用玉女煎加减。
若鼻衄量多,面色潮红,唇红,心神不安,脉洪大,尺脉重按无力,多因胃火上炽,迫血妄行,而兼肾水不足,治宜滋阴清胃,凉血止血:可用玉女煎加味:生地黄30g,石膏30g,知母10g,麦冬12g,牛膝15g,仙鹤草30g,龙骨30g。
三、肝火上逆证
主证:鼻中出血多因郁怒而发,量多,血色深红,鼻粘膜色鲜红或深红。头痛头晕,耳鸣,急燥易怒,口苦咽干,面红目赤,胸胁胀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分析:气有余便是火。肝疏泄失常,郁怒则肝火内生,循经上逆,迫血妄行,故鼻衄因郁怒而发,量多势猛,血色红赤,火盛则热极似水,血色深红;肝火上逆迫血,故鼻黏膜色深红。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肝火内盛之证,若因外感失治,邪毒内传肝胆所致者,则见有发热。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剂: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药物组成:龙胆草12g,栀子10g,黄芩10g,泽泻9g,川木通6g,车前子10g,当归12g,柴胡9g,生地黄12g,甘草3g。
加减:方中可随证加入牡丹皮、白茅根、茜草根、旱莲草等以清热凉血止血。肝火上逆者,酌加代赭石、石决明降逆潜阳,引血下行。便秘者加生大黄、芦荟以通便泻热。若咽干口渴,鼻黏膜色红干燥者,减去泽泻、木通、车前子等利水之品,加入沙参、五味子、白芍以滋肝清热。
四、心火亢盛证
主证:鼻出血发病突然,量多势急,血色鲜红,鼻粘膜红赤。面红身热,心烦失眠,小便黄,或见口舌生疮,舌尖红,苔黄,脉数。
病机分析:心主血,鼻为血脉多聚之处。心火亢盛,上蒸鼻窍,热扰营血,灼伤阳络而致衄,故见突然鼻衄,量多,血色红赤,鼻黏膜红赤。全身及舌脉所见为心火亢盛之证。
治法:清心泻火,凉血止血。
方剂:泻心汤(《金匮要略》)合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药物组成:大黄6g(后下),黄芩10g,黄连6g,水牛角30g,生地黄12g,赤芍12g,牡丹皮10g。
加减:临证可加入白茅根、侧柏叶、紫草、茜草根凉血止血。小便黄,或口舌生疮者,合导赤散清心导热;心烦失眠者,可加炒栀子、淡豆豉、酸枣仁以清热除烦而安神。
五、肺胃郁热证
主证:鼻衄,量或多或少,鼻黏膜色暗红乏津,口燥咽干,渴喜凉饮,多食易饥,大便干结,或见鼻中隔前下方黏膜干燥糜烂结痂。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病机分析:肺胃郁热,熏蒸鼻窍,热伤阳络,血溢脉外,故见鼻衄,鼻黏膜色暗红;热盛则衄量多而色赤,热微则衄量少而色略暗。若郁热熏蒸鼻窍,邪毒滞留,耗损津液,灼伤鼻中黏膜,则鼻中隔前下方黏膜干燥糜烂结痂。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肺胃郁热之证。
治法:清解肺胃,凉血止衄。
方剂:桑白皮饮(经验方)合玉女煎(《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组成:桑白皮15g,黄芩15g,麦冬12g,赤芍10g,牡丹皮9g,地骨皮15g,白茅根30g,木通10g,甘草3g,生地黄12g,生石膏30g,知母12g,川牛膝15g。
加减:方中可减木通,加沙参、天花粉养阴生津;便秘者,加生大黄或瓜蒌仁泻火通便;出血量多者,加旱莲草,茜草根、三七粉活血止血。
六、阴虚火旺证
主证:鼻衄色红,量不甚多,时作时止,鼻内干燥感,鼻粘膜色红而干燥少津,或见鼻中隔黏膜干燥糜烂。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分析:温热病后或素体阴虚,阴液不足,鼻窍失于濡养,阳络容易受损,故见鼻衄时作时止,鼻内干燥感;虚火熏灼鼻窍,火甚则血色红赤,火微则血色微暗;虚火上炎,故鼻内灼热感;若兼邪毒滞留,则鼻内微痛微痒,鼻中隔前下方黏膜干燥糜烂结痂。全身及舌脉所见,为阴虚火旺之证。
治法:养阴降火,凉血止衄。
方剂: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药物组成:生地黄15g,麦冬12g,白芍15g,牡丹皮10g,浙贝母10g,玄参15g,薄荷6g(后下)甘草3g。
加减:养阴清适合于肺阴亏虚所致,临证可酌加白茅根、旱莲草、旱莲草15g;口渴加玉竹、天花粉生津止渴;便秘者加郁李仁、火麻仁润肠通便;鼻衄病程长,出血量少,但緾绵不止者,可加入茜草根、桑螵蛸、白及以收敛止血。
若伴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颧红盗汗者,多属肝肾阴虚,可用知柏地黄汤加煅龙骨、煅牡蛎,或少佐肉桂,以引火归原;伴干咳少痰,肺肾阴虚者,酌加五味子、麦冬。若见心烦,口舌干燥,或有胸胁不适,干咳注痰,舌质偏红,脉弦细数,多属肝肺阴虚,可用一贯煎加减,药用北沙参、麦冬、生地黄、当归、枸杞、川楝子、百合、牡丹皮、侧柏叶、仙鹤草、白茅根之类。
七、脾不统血证
主证:鼻衄常发,渗渗而出,色淡红,量多或不多,鼻粘膜色淡。伴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神疲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弱。
病机分析:脾不统血,摄血无力,血溢脉外,故鼻衄常发,渗渗而出;脾不统血者,气血两亏,血亏则血之形质不足,故血色淡;气虚则血少,鼻窍黏膜失荣,故鼻黏膜色淡。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脾气亏虚之证。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方剂: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
药物组成: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2g,炙甘草6g,龙眼肉15g,酸枣仁20g,木香10g,人参30g(另炖),当归12g,远志10g。
加减:可酌加仙鹤草、茜草、白及、阿胶养血止血;纳差者可加山楂,神曲,麦芽和胃消食。面色晃白,精神萎顿,嗜睡乏力,腰痛,脉沉迟,酌加巴戟天、淫羊藿之类以助温补脾肾,摄血止血。若反复鼻衄,伴头昏、乏力,面色萎黄,唇色苍白,心悸,口干,腰酸,苔薄,脉细数,多属气阴两亏,酌加熟地黄、白芍、麦冬、知母之类。
若素体虚弱,鼻衄反复,伴面色萎黄,头晕目眩,面部潮红,腰膝酸软,口燥咽干,舌红,脉虚芤,多属阴阳两虚,治宜滋阴助阳,引火归原,可用肾气丸加玄参、牛膝、阿胶之类。若因鼻衄量大势猛,出血过多而致气随血脱或失血亡阳之证,症见汗多肢凉、面色苍白、四肢厥逆,或神昏、脉微欲绝者,宜急用独参汤益气固脱,或用参附汤回阳救逆。
【外治】
1、简易塞鼻止衄法:以棉签、脱脂棉,蘸1%麻黄碱生理盐水或1‰肾上腺素液(高血压者禁用)、止血药粉,或用明胶海绵,塞入鼻腔压迫出血点。亦可以母指和食指紧捏鼻翼向鼻中隔处用力压迫以止血。
2、吹药粉法:主要用清热收敛,涩血止血的药物,吹入鼻腔止血。多用于少量出血。药物如百草霜、血余炭、马勃粉、血竭粉、生大黄粉、云南白药等。鼻内清拭后,先以干棉片压迫止血,待鼻衄缓解后看清出血点,吹入药物粉剂。
3、塞鼻法:用药棉蘸止血药粉或药液填塞于出血的鼻孔。如用湿棉片蘸上血余炭、百草霜、马勃粉,血竭粉、生大黄粉、云南白药等填塞于出血鼻孔。
4、冷敷法:以冷水浸湿的毛巾或冰袋敷患者前额或颈部约10分钟,可达到减少出血或止血的目的。
5、导引法:用肉桂粉或吴茱萸粉用水调成糊状,敷足底涌泉穴,每晚1次。多用于反复鼻出血者,或有反复出血倾向者。
6、烧灼法:对反复小量出血且能找到固定出血点者采用此法,如30%~50%硝酸银,30%三氯醋酸烧灼,铬酸珠烧灼;也可选用YAG激光、射频或微波烧灼止血。烧灼前先用0.1‰肾上腺素棉片收缩鼻甲,l%~2%地卡因溶液麻醉出血点及其附近粘膜,然后再烧灼出血点,应避免烧灼过深,烧灼后涂以中西药软膏。有动脉性大出血者采用以上方法一般无效。
7、激光、微波止血法:用微波、Nd-YAG激光、二氧化碳激光等在局麻下,进行鼻腔出血点或溃疡面照射治疗,以达到止血目的。
8、前鼻孔填塞法:用于鼻出血量多,出血部位不明,或经其它局部止血无效者;不宜超过48小时取出填塞物,如仍有出血可另行填塞。填塞纱条内亦可放入云南白药、三七粉、血竭粉等以加强止血作用。
9、后鼻孔填塞止血法:用于鼻腔后部出血或经前鼻孔填塞未能止血者。填塞物留置时间不宜超过48小时,同时应给予抗生素或磺胺药以防引起中耳炎等并发病。
10、冷冻止血法:在表面麻醉下,用咽鼓管导管端置于出血点,将液氮自管内连续注入约1分钟,待复温后取出导管。
【针推按摩治疗】
一、针刺法
1、肺经风热证:取尺泽、曲池、合谷、天府、迎香。泻法。
2、肺胃郁热证:取尺泽、曲池、合谷、天府、二间。泻法。
3、胃热炽盛证:取内庭、历兑,或至阴、昆仑。泻法。
4、肝火上逆证:取巨髎、太冲、风池、阳陵泉、阴郄。泻法。伴高血压,加刺人迎或曲池。
5、心火亢盛证:取阴郄、少冲、少泽、迎香。泻法,并点刺少泽、少冲出血。
6、阴虚火旺证:取肺俞、太溪、迎香;阴虚阳亢加刺三阴交、行间。平补平泻法。
7、脾不统血证:取脾俞、肺俞、足三里、迎香。补法。伴贫血症,加刺膈俞、膏盲。
8、阳虚证:取肾俞、命门、太溪。补法,或加温针。
二、灸法
用于气虚血脱证。取百会,温和灸,每次20~30分钟。
三、放血法
适用于外感热病或脏腑热盛所致鼻出血,用三棱针点刺少商、商阳出血;或刺耳垂,挤出血液10滴。
大家都知道中医治疗疾病,最大的特点就是辨证论治,能否治好这种病主要就看你辩证是否准确,在上文中小编给大家介绍了好多种中医治疗鼻出血的方法,当然中医治疗疾病也不单单只是中药,它还有针灸和推拿等等,大家要好好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