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部位养生

炎症性肠病是什么引起的 怎么治疗炎症性肠病

导读:crohn病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因素参与,如临床状况、宿主抵抗力、对应激的耐受力、免疫力、遗传素质、行为模式及环境中的致病原等。

一、炎症性肠病病因

炎症性肠病病因概要:

炎症性肠病是由于病原体、毒素,某些药物等抗原引发物的启动下,激活消化道局部免疫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它有两大类:局限性肠炎,由于某种病原体侵入肠上皮,尔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致;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尚未阐明,可能是遗传易感者,通过外源因素使肠黏膜损伤,导致免疫调节和反馈失常。

一、Crohn病

Crohn病又称局限性肠炎。病因不明。Crohn病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因素参与,如临床状况、宿主抵抗力、对应激的耐受力、免疫力、遗传素质、行为模式及环境中的致病原等。现倾向于认为本病是由于某种病原体侵入肠上皮,尔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被涉及,可能致病的抗原与宿主肠上皮蛋白质有共同的抗原性,从而导致了自身免疫;遗传基因决定了患者对肠腔抗原物质过强的免疫应答,构成了易感性。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最多。男女罹患无显著差别。多数病例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至后期可进行性发展。

二、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在我国发病率较低,华东医院在2600例纤维结肠镜中检出率为4.45%;湖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报道,本病^慢性腹泻的1.6%,全国尚无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50岁为高峰。病因尚未阐明,有人认为遗传易感者,再通过外源因素使肠黏膜损伤,致敏肠道淋巴组织,导致免疫调节和反馈失常,形成自身免疫反应,而出现慢性、持续的炎症性反应。精神与感染可能为诱发因素。起病可暴发,多数为慢性复发或持续型。

IBD的特异性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了。随着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及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的日趋完善。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对本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初步认为本病可能是由感染、免疫、遗传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1、感染因素最初曾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在某些方面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感染性结肠炎十分相似,认为IBD可能也与感染有关。然而,至今还没有发现与该病有明确关系的致病微生物。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个人如果其母亲在围产期受到病毒感染,特别是麻疹病毒感染,那么在他的一生中患cD的危险性明显增加。这一发现提示病毒感染参与CD发病的可能。Rie,~rg等认为,肠菌的组成或滔性改变可能使肠粘膜更容易受到损伤。但是,对UC病人肠道菌群的分析并没有发现其与正常对照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迄今为止,尚无支持感染作为IBD病因的直接证据。

2、免疫因素腑道所有的细胞均具有免疫功能,正常肠黏膜免疫系统既能抵御致病因子入侵,又可耐受肠道非致病菌群,故在健康人的肠固有膜存在着受调控的、轻度的慢性炎症。但如果肠上皮屏障遭到破坏,就为大量摄取肠抗原创造了条件,加之粘膜免疫失去了某种抑制炎症反应的调节能力,就可引起不受调控自身的免疫激活而导致肠炎的发生。因此,免疫异常目前已被普遍认为是IBD的病因之一。有学者认为,CD病人的NOD2基因产生突变,导致单核细胞对肠道细菌IPS免疫识别障碍,引起机体针对肠腔非致病菌LPS的免疫调节能力出现缺陷,不能下调免疫反应,从而激活肠粘膜免疫系统产生过强的炎症反应.引起肠道组织损伤。

3、遗传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uc和CD病例具有家族聚集性。Orholm等研究发现,uc和cD病人的一级亲属同患该病的危险性是一般人群的10倍,提示遗传因素在IBD的发病中具有病因学的作用。但是,还未发现与IBD有明确关系的致病基因。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某些类型有联系。Toyoda等发现,UC与HLA-DR2等位基因有正相关关系,而cD与DRl.DQ5等位基因也有正相关。这些现象均支持IBD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性。井初步提示了IBD的发病具有异常遗传免疫学基础。

总而言之,IBD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在病原体、毒素,某些药物(如NSAIi~)等抗原引发物的启动下,激活消化道局部免疫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此后.在肠腔内非致病细菌抗原和食物抗原的长期接触刺激下,维持和促进免疫反应,使机体对这种免疫反应失去控制,不能辨别自我和非我,产生交叉免疫反应,并在遗传因素、免疫因素、一氧化氮和自由基、神经肽以及身心因素等共同作用下,使炎性介质和保护性因子之间失去平衡,从而长期反复地造成粘膜组织损伤,由此引发一系列相关的临床表现。

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方法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概要:

炎症性肠病应在放射及内镜检查等的基础上确定病变范阐与严重性。内科治疗。综合性、个体化的处理原则,包括采用营养、支持、心理、对症处理。内、外科医师共同会诊以确定内科治疗的限度与进一步处理的方法。

炎症性肠病的详细治疗:

治疗一

药物治疗

1、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吡啶栓SASP是治疗本病的常用药。

2、糖皮质激素,对急性发作有较好疗效。适用于于氨基水杨酸制剂效果不佳的轻,中型患者,特别适用于重型活动期及爆发型患者。

3、免疫抑制剂,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的或糖皮质激素依赖的慢性活动性病例,加用此类药物可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甚至停用。

手术治疗

紧急手术指征:并发大出血,肠穿孔,重型患者特别是合并中毒性结肠扩张经积极内科治疗而无效且伴严重毒血症者。择期手术指征:1并发结肠癌变;2慢性活动性病例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虽用糖皮质激素可控制病情但副作用太大不可耐受者。

治疗二

一般治疗

强调饮食调理和营养补充,给予高营养低渣饮食。适当给予叶酸,Vit.B12等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腹痛腹泻必要时可给予抗胆碱药或止泻药,合并感染者静脉途径给予广谱抗生素。

药物治疗

1、氨基水杨酸制剂SASP对控制轻,中型患者活动性有一定疗效,主要适用于病变局限在结肠者。

2、糖皮质激素,控制病情活动最有效的药物,使用本病活动期。活动性强的可加用氨基水杨酸制剂或免疫抑制剂。

3、免疫抑制剂,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的或糖皮质激素依赖的慢性活动性病例,加用此类药物可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甚至停用。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并发完全性肠梗阻,瘘管与脓肿形成,急性穿孔或不能控制的大量出血。

三、炎症性肠病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休息和活动轻症者注意休息,减少活动量,防止劳累;重症者应卧床休息,保证睡眠,以减少肠蠕动,减轻腹泻、腹痛症状。

(2)饮食护理指导病人食用质软、易消化、少纤维素又富含营养的食物。一般为高热量、高蛋白、低渣饮食,以利于吸收,减轻对肠黏膜的刺激,供给足够的热量,维持机体代谢的需要。为病人提供良好的进餐环境,增加食欲。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急性发展期病人应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冷饮、水果等,减轻黏膜的炎症,防止肠出血等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应禁食,按医嘱给予静脉高营养,利于炎症减轻。定期对病人进行营养状况监测,以了解营养改善状况。

2、病情观察

观察病人腹泻的次数、性质,腹泻伴随症状,如发热、腹痛等,监测粪便检查结果。严密观察腹痛的性质、部位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的进展情况,如腹痛性质突然改变,应注意是否发生大出血、肠梗阻、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

3、对症护理

(1)腹泻护理全身症状明显的病人应卧床休息,注意腹部保暖,可用暖水袋腹部热敷,以减轻肠道运动,减少排便次数,并有利于腹痛等症状的减轻。加强肛周皮肤的护理,排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肛周,保持清洁干燥,涂无菌凡士林或抗生素软膏以保护肛周皮肤,或促进损伤处愈合。稳定病人情绪,以减轻症状。

(2)疼痛护理给病人耐心解释疼痛的原因,使其减轻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增强自信心,配合治疗。教给病人缓解疼痛的方法,如放松、转移注意力,也可用针灸等止疼。

4、用药护理

遵医嘱给予柳氮磺吡啶(SASP)、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以控制病情,使腹痛缓解。注意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如应用SASP时,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皮疹、粒细胞减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应嘱病人餐后服药,服药期间定期复查血象,应用糖皮质激素者,要注意激素不良反应,不可随意停药,防止反跳现象,应用硫唑嘌呤或巯瞟呤时病人可出现骨髓抑制的表现,应注意监测白细胞计数。

5、心理护理

由于病因不明,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常给病人带来痛苦,尤其是排便次数的增加,给病人的精神和日常生活带来很多困扰,易产生自卑、忧虑,甚至恐惧心理。应鼓励病人树立信心,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疾病,自觉地配合治疗。应尊重病人,为病人提供相对私密的空间,如尽量安排病人在有卫生间的单人病室等。帮助病人及家属认识病人的实际健康状态,明确精神因素可成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诱发和加重因素,使病人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疾病,缓解焦虑、恐惧心理。

6、健康指导

(1)生活指导指导病人正确对待疾病,保持稳定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指导病人合理选择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避免多纤维及刺激性食物,忌冷食。

(2)用药指导嘱病人坚持治疗,不要随意更换药物或停药。教会病人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如疲乏头痛、发热、手脚发麻、排尿不畅等症状要及时就诊,以免耽搁病情。

四、炎症性肠病的诊断

炎症性肠病的症状: 

1、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厦肝胆等肠外表现。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肠外可有关节、皮肤、眼部、肝胆等系统受累;并发症可有大出血、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癌变等。

2、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慢性起病、反复发作的右下腹或脐周腹痛、腹泻。可伴腹部日中块、肠痿和肛门病变,以及发热、贫血、体重下降、发育迟缓等仝身症状。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鉴别:

1、慢性细菌性痢疾

常有急性细菌性痢疾史,粪便检查可分离出痢疾杆菌,结肠镜检查取黏液脓性分泌物培养的阳性率较高,抗菌治疗有效。

2、阿米巴肠炎

主要侵袭右结肠,也可累及左侧结肠,结肠溃疡较深,边缘潜行,溃疡间黏膜多正常,粪检多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包裹,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3、血吸虫病

有疫水接触史,常有肝脾大,粪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孵化毛蚴阳性。直肠镜检查在急性期可见黏膜黄褐色颗粒,活检黏膜压片或组织病检可发现血吸虫卵。

4、大肠

见与中年以后,经直肠指检可触及肿块,结肠镜及X线钡剂灌肠检查对诊断有价值。

5、IBS

粪便有黏液但无脓血,显微镜检正常或仅见少量白细胞,结肠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证据。

6、肠结核:肠结核病变主要涉及回盲部,有时累及临近结肠,但不呈节段分布,瘘管及肛门直肠周围病变少见;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7、小肠恶性淋巴瘤: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往往长时间内局限在小肠和(或)临近肠系膜淋巴结,部分患者肿瘤可呈多灶性分布,如X线检查见小肠结肠同时受累,节段性分布,裂隙状溃疡,卵石征,瘘管形成等有利于Crohn病诊断;若检查见一肠段内广泛侵袭,呈较大的压指痕或充盈缺损,B超或CT检查肠壁明显增厚,腹腔淋巴结重大较多支持小肠恶性淋巴瘤诊断,必要时可手术探察。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