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养生保健

流行性腮腺炎有哪些临床表现 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因

导读: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

一、流行性腮腺炎有哪些临床表现

一、腮腺炎

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

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形,并可出现吞咽困难。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全程约10~14天。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时受累,或单独出现。颌下腺肿大,表现为颈前下颌肿胀并可触及肿大的腺体。舌下腺肿大可见舌及口腔底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二、无菌性脑膜炎、脑炎

有症状的脑膜炎发生在15%的病例,患者出现头痛、嗜睡、脑膜刺激征。一般发生在腮腺炎发病后4-5天,有的患者脑膜炎先于腮腺炎。一般症状在1周内消失。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在25x106/L左右,主要是淋巴细胞增高。少数患者脑脊液中糖降低。预后一般良好。脑膜脑炎或脑炎患者,常有高热、谵妄、抽搐、昏迷,重症者可致死亡。可遗留耳聋、视力障碍等后遗症。

 三、睾丸炎

附睾睾丸炎在流行性腮腺炎男孩中罕见,但青春期后男子患流腮,15%-35%发生此症。睾丸炎以一侧居多(双侧受累者17%-38%),系流腮病毒在精小管中复制,导致淋巴细胞浸润和水肿所致睾丸炎通常在腮腺炎起病后1周内出现,但是像流腮脑膜炎一样,也可在腮腺炎之前甚至没有腮腺炎时发生。流腮睾丸炎的特征是睾丸高度肿胀,疼痛剧烈,并有发热、恶心、头痛。肿痛可在5-7日内消失,残余的睾丸触痛则持续数周。35%-50%病例睾丸炎后可能有睾丸萎缩,但即使是双侧睾丸炎,也很少以此导致不育。

四、其他症状

流行性腮腺炎可引起其他腺体发炎,包括胰腺炎和甲状腺炎。绝境后期妇女患流腮,可导致卵巢炎和乳腺炎。流腮时肾功能常有改变,可由患者尿中检出病毒,但严重肾损害很罕见。流腮的其他不常见症状还有感觉神经性耳聋、关节炎、心肌炎和血小板减少等。妊娠初期感染流腮,可导致自发流产增多,但母亲流腮与胎儿先天性畸形未见有何明显联系。

二、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因

一、病原学

1.病毒的基因组:腮腺炎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呈园形,仅1个血清型,直径为90nm~600nm,平均为140nm,含不分节的单股负链核糖核酸(RNA)基因,基因组的顺序为:3N-NS1/P—M-F—sH—HN—L5。

2.病毒的特性腮腺炎病毒对热极不稳定,56℃30min即被灭活,具有不耐酸,易被脂溶剂灭活的特点。

3.病毒的基因分型:近年来,发现功能尚不清楚的SH蛋白基因在与F基因接近片段存在高度变异区域,根据对各地流行的腮腺炎病毒进行SH基凶序列测定,借助计算机生物基因信息分类系统,将腮腺炎病毒分为A、B、C、D、E、F、G、H等8个基因型。并指出欧洲各同流行的病毒以A、C、D基因型为主,但英国近年分离到的病毒却为G型及H型。1995~1996年,在中国新疆、兰州、上海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分离到的病毒为F型,日本流行的病毒一直稳定为B基因型。而韩国近年分离的病毒却不同于上述型别,应属新的基因型(可能定为I型)。在同一地域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基因型腮腺炎病毒在流行,以人工诱变病毒研究也证明腮腺炎病毒的遗传不稳定性。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而有其它器官如脑或睾丸等症状者,则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在大流行时约30~40%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是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3)易感性: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三、发病机制

腮腺炎病毒从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局部黏膜上皮细胞核局部淋巴结中复制,然后进入血流,播散到腮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腮腺炎和脑膜炎。病毒在进一步繁殖复制后,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并侵犯第一次病毒血症时未受累的器官,比如颌下腺、舌下腺、睾丸、胰腺等,引起相应的表现。因此流行性腮腺炎实际上是一种系统性、多器官受累的疾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

腮腺炎的病理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腺体呈肿胀发红,可见渗出物,出血性病灶和白细胞浸润。腮腺导管有卡他性炎症,其壁细胞肿胀,导管周围及腺体壁有淋巴细胞浸润。周围间质组织水肿等病变可导致腮腺导管的阻塞、扩张和淀粉酶潴留。淀粉酶排出受阻,则经淋巴管进入血循环,使血和尿中淀粉酶增高。睾丸、胰腺等受累时也可出现淋巴浸润和睾丸炎、胰腺炎等病变。但本病毒容易累及成熟睾丸,幼年患者很少出现睾丸炎。

三、流行性腮腺炎的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后期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并发症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

(二)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轻度和中度增高,有助诊断。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

(三)血清学检查。

1.中和抗体试验:低滴度如1:2提示特异免疫反应。中和抗体特异性强,但不作常规应用。

2.补体结合与血凝抑制试验: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测定补体结合及血凝抑制抗体,有显著增长者可确诊(效价4倍以上)。国外采用酶联免疫吸咐法及间接荧光免疫检测IgM抗体,可作早期诊断。

3.病毒分离:早期患者可在唾液、尿、血、脑脊液中分离到病毒。

4.尿:肾脏受累时可出现尿蛋白、红白细胞等,甚至类似肾炎尿的改变。

四、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

1.本病可预防,近年国内外应用减毒活疫苗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效果较好,人血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预防均无效。

2.本病目前虽尚无特效疗法,但通过积极的对症支援和中医中药治疗,除个别有严重并发症者外,大多预后良好。

3.本病对机体的严重危害并不只是腮腺本身,而是它的并发症,应高度警惕和防治并发症。对高热头痛明显的患者,不应迷信土医生的局部治疗,应及早到医院诊治。

(一)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接触者一般不一定检疫,但在集体儿童机构、部队等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二)被动免疫:一般免疫球蛋白、成人血液或胎盘球蛋白均无预防本病的作用。恢复期病人的血液及免疫球蛋白或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可有一定作用,但来源困难,不易推广。

(三)自动免疫: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好,免疫途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吸入法,该疫苗不能用于孕妇、先天或获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对鸡蛋白过敏者。近年国外报道使用腮腺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后,虽然明显降低了腮腺炎的发病率,但疫苗所致腮腺炎病毒的感染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药物预防:采用板兰根30克或金银花9克煎服,每日剂,连续6天。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学称“痄腮”,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以5-15岁发病最多,冬春季节发病较多。接触腮腺炎病人或病毒携带者后2日内可以发病,在学校或托儿所等儿童集中的场所易造成流行,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大多预后良好。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