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养生保健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怎么回事 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原因

导读:若体内缺乏特异性杀菌抗体,或细菌毒力较强时,则病菌可从鼻咽部粘膜进入血液,发展为败血症,继而累及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脑炎。

一、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原因

 病原菌感染(35%):

病原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患儿有咽痛、流涕、鼻塞等感冒表现。如人体免疫力强,则可迅速将病原菌杀灭,或成为带菌状态;若体内缺乏特异性杀菌抗体,或细菌毒力较强时,则病菌可从鼻咽部粘膜进入血液,发展为败血症,继而累及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脑炎。值得注意的是婴幼儿发病多不典型,往往误诊为感冒,增加了早期识别的难度。

败血症期(30%):

细菌常侵袭皮肤血管内壁引起栓塞、坏死、出血及细胞浸润,从而出现瘀点或瘀斑。由于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或内毒素作用,内脏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暴发型败血症是一种特殊类型,过去称为华-佛氏综合征,曾认为是由于双侧肾上腺皮质出血和坏死,引起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所致。现已证明肾上腺皮质功能多数并未衰竭,在发病机理中并不起主要作用,而由于脑膜炎球菌的脂多糖内毒素可引起微循环障碍和内毒素性休克,继而导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则是其主要病理基础。

暴发型脑膜脑炎的发生和发展亦和内毒素有关。第Ⅲ型变态反应亦可能在发病机理中起某些作用,如在受损的血管壁内可以见到免疫球蛋白、补体及脑膜炎球菌抗原的沉积。

 脑膜炎期(20%):

患儿持续高烧、剧烈头痛、呕吐频繁且多为喷射状;烦躁不安,重者神志不清。后期常因毒血症、循环衰竭而死亡。以上3期并非病人经历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一部分人的病情停止发展并逐渐康复。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症状

 普通型

本病绝大多数为普通型。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低热、鼻塞、咽痛等,持续1-2天,此期易被忽视。2.败血症期多数起病后迅速出现高热、寒战、体温迅速高达40℃以上,伴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头痛及全身痛,精神极度萎靡。幼儿常表现哭闹、拒食、烦躁不安、皮肤感觉过敏和惊厥。70%以上皮肤黏膜出现瘀点,初呈鲜红色,迅速增多,扩大,常见于四肢、软腭、眼结膜及臀等部位。本期持续1-2天后进入脑膜炎期。3.脑膜脑炎期除败血症期高热及中毒症状外,同时伴有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以及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和布鲁津斯基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重者谵妄、抽搐及意识障碍。有些婴儿脑膜刺激征缺如,前囟未闭者可隆起。本期经治疗通常在2-5天内进入恢复期。4.恢复期经治疗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意识及精神状态改善,皮肤瘀点、瘀斑吸收或结痂愈合。神经系统检查均恢复正常。病程中约有10%的患者可出现口周疱疹。患者一般在1-3周内痊愈。

 暴发型

少数患者起病急剧,病情变化快,如不及时治疗可于24小时内危及生命,儿童多见。1.暴发型休克型严重中毒症状,急起寒战、高热、严重者体温不升,伴头痛、呕吐,短时间内出现瘀点、瘀斑,可迅速增多融合成片。随后出现面色苍白、唇周及肢端发绀,皮肤发花、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呼吸急促。若抢救不及时,病情可迅速恶化,周围循环衰竭症状加重,血压显著下降,尿量减少,昏迷。2.暴发型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为脑膜及脑实质损伤,常于1-2天内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患者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加深,迅速出现昏迷。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可有惊厥,锥体束征阳性,严重者可发生脑疝。3.混合型可先后或同时出现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的症状。

轻型

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病变轻微,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可见少数出血点。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咽拭子培养可有脑膜炎奈瑟菌生长。

慢性型

少见,一般为成人患者,病程可迁延数周甚至数月。常表现为间歇性发冷、发热,每次发热历时12小时后缓解,相隔1-4天再次发作。每次发作后常成批出现皮疹,亦可出现瘀点。常伴关节痛、脾大、血液白细胞增多,血液培养可为阳性。

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方法

 (一)普通型

病原治疗常选用以下抗菌药物,疗程5-7天。

大剂量青霉素:目前青霉素对脑膜炎球菌仍为一种高度敏感的杀菌药物,虽然青霉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加大剂量能在脑脊液中达到治疗有效浓度。成人剂量20万-30万U/kg、儿童20万-40万U/kg,每8小时1次,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对脑膜炎球菌抗菌活性强,易透过血脑屏障,且毒性低。头孢噻肟剂量,成人2g,儿童50mg/kg,每6小时静脉滴注1次;头孢曲松成人2g,儿童50-100mg/kg,每12小时静脉滴注1次。

磺胺药:曾是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复方磺胺甲噁唑,3片口服,每日2次,用药期间给予足量液体,并加用等量的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氯霉素:脑脊液浓度为血浓度的30%-50%,对骨髓造血功能有抑制作用,故用于不能使用青霉素或病原不明的患者。剂量成人2-3g,儿童50mg/kg,分次加入葡萄糖液内静脉滴注。

对症治疗早期诊断,就地住院隔离治疗,密切监护,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保证足够液体量、热量及电解质平衡。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颅内高压时给予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

(二)暴发型流脑

1.休克型治疗

(1)早期联合应用抗菌药物。

(2)纠酸抗休克:a、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治疗:最初1小时内成人1000ml液体,儿童10-20ml/kg,快速静脉滴注。输注液体为5%碳酸氢钠液5ml/kg(兼有纠酸和扩容作用)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液。此后酌情使用晶体液和胶体液,24小时输入液量在2000-3000ml之间,儿童为50-80ml/kg,其中含钠液体应占1/2左右。原则为“先后糖、先快后慢”;b、在扩容和纠正酸的基础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常用药物为山莨菪碱,每次0.3-0.5mg/kg,重者可用1mg/kg,每10-15分钟静脉注射1次,见面色转红,四肢温暖,血压上升后,减少剂量,延长给药时间而逐渐停药。

(3)防治DIC:对有皮肤瘀点、瘀斑的流脑病人宜尽早应用肝素,剂量为0.5-1.0mg/kg,以后可4-6小时重复1次。应用肝素时,用试管法凝血时间监测,要求凝血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2.5-3倍为宜。

(4)肾上腺皮质激素:适应证为毒血症症状明显的病人。地塞米松,成人每日10-20mg,儿童0.2-0.5mg/kg,分1-2次静脉滴注。疗程一般不超过3天。

(5)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注意脑、心、肝、肾、肺功能,根据情况,必要时作对症治疗。

2.脑膜脑炎型的治疗

(1)及时使用高效抗菌素。

(2)防治脑水肿、脑疝:可用甘露醇每次1-2g/kg静脉推注,可反复应用,直到呼吸、血压恢复正常,颅高压症状好转后,逐渐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直至停用。此外还可使用白蛋白、呋塞米、激素等药物治疗。

(3)防治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治疗。

3.混合型的治疗

此型病人病情复杂严重,应积极治疗休克,又要顾及脑水肿的治疗。因此应在积极抗感染治疗的同时,针对具体病情,有所侧重,二者兼顾。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措施

1.早期发现病人,早确诊,早报告,就地隔离、治疗。

2.流脑病菌对日光、干燥、寒冷、湿热及消毒剂耐受力很差,所以要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的清洁,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3.流行期间做好卫生宣传,应尽量避免大型集会及集体活动,不要带孩子到病人家去串门,尽量不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如商店、影剧院、公园等游玩;如非去不可,应戴上口罩。

4.在流行病高峰季节里,如果发现孩子有发热、咽喉肿痛、头痛、呕吐、精神不好、皮肤出血点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5.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感冒时病人抵抗力会降低,容易受到流脑病菌的袭击而发病。因此,要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在剧烈运动或从事劳动后,应及时把汗水擦干,穿好衣服。夜间睡觉时要盖好被子,对儿童更应留意这个问题。

6.在每顿进餐时,可吃上几瓣生大蒜,这样可以杀死口腔中的病菌。后盐水漱口,也有利于预防“流脑”的发生。

7.秋末冬初对5岁以内儿童接种流脑疫苗,保护率可达80~90%,抗病能力可维持1年左右;以后每年再打加强针一次。

8.药物预防:国内仍采用磺胺药,密切接触者可用碘胺嘧啶(SD),成人2g/日,分2次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连服3日;小儿每日为100mg/kg。在流脑流行时,凡具有:①发热伴头痛;②精神萎靡;③急性咽炎;④皮肤、口腔粘膜出血等四项中二项者,可给予足量全程的磺胺药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防止流行。国外采用利福平或二甲胺四环素进行预防。利福平每日600mg,连服5日,1~12岁儿童每日剂量为10mg/kg。

9.菌苗预防: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A和C两群荚膜多糖菌苗。经超速离心提纯的A群多糖菌苗,保护率为94.9%,免疫后平均抗体滴度增加14.1倍。国内尚有用多糖菌苗作“应急”预防者,若1~2月份的流脑发病率大于10/10万,或发病率高于上一年同时期时,即可在人群中进行预防接种。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