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部位养生

丁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方法 丁型肝炎的患病原因有哪些

导读:抗-hdigm在临床发病的急性早期便可出现,持续3~9周,于恢复期消失倘若转为持续感染状态,则可持续阳性,且以7s型为主,而在病情反复活动时可有19s型出现。

一、丁型肝炎的检查与诊断

 检查

1.血清检查

血清中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Ag)和丁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D)。

2.肝功能检查

包括胆红素、麝香草酚浊度试验、AST、ALT、A/G、凝血酶原时间、血清蛋白电泳等。

3.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查

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IgM。有条件可检测HBV-DNA,DNA-p,Pre-S1、Pre-S2等。

4.血清学检测

可检出部分HDV感染的患者,尚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只有从肝组织检测HDAg才能确诊。

 诊断

1.HDV流行区内HBsAg携带者发生的肝炎;

2.急性乙型肝炎出现双峰性血清ALT和胆红素浓度波动;

3.病情已趋稳定的非活动性病例突然出现肝炎活动,或慢性乙型肝炎病程中表现进行性恶化;

4.HBV复制指标本已降低或消失,而临床表现反见恶化的病例。

确诊则决定于HDV血清学标志的检测。血清学诊断:HDV抗原、抗体可同时存在于血清。筛检中,常以抗-HD检测为第一步骤。抗-HD检测有放射免疫法(RIA)和酶吸附法(EIA)。

抗-HDIgM在临床发病的急性早期便可出现,持续3~9周,于恢复期消失;倘若转为持续感染状态,则可持续阳性,且以7S型为主,而在病情反复活动时可有19S型出现。因此,可作为同时感染和重叠感染急性发病的鉴别。急性发病时,在抗-HDIgM滴度开始下降之后,抗-HDIgG滴度显示上升,但亦有限,并于2~18个月内消失。持续高滴度抗-HDIgG的存在是慢性持续性HDV感染的主要血清学标志。

组织学诊断:肝活检标本肝细胞核内HDV(HDAg或HDVRNA)组织染色为确诊手段。

二、丁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病因

丁型肝炎病毒HDV为一有缺陷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必需依赖HBV等嗜肝DNA病毒为其提供外壳,才能进行复制。HDV存在于HBsAg阳性的HDV感染者的肝细胞核内和血清中。主要在肝细胞内复制。HDV易发生变异。人感染HDV后可明显抑制HBV-DNA的合成,HDAg出现与血清中HBV-DNA减少相一致,随着HDAg转阴和抗-HD出现,HBV-DNA又恢复到原水平。主要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与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相似,HDV感染大多见于HBV感染者,也可见散发性HDV感染者。HDV与HBV重叠感染后,可促使肝损害加重,并易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

 临床表现

人感染HDV后,其临床表现决定于原有HBV感染状态。潜伏期4~20周。有下列两种类型:

 1.HDV与HBV同时感染

见于既往无HDV感染,同时感染HDV与HBV,表现为急性丁型肝炎。其临床症状与急性乙型肝炎相似,在病程中可见两次胆红素和ALT升高。血清中HBsAg先出现,然后肝内HDAg阳性。急性期患者,血清中HDAg阳性持续数日即转阴,继而抗-HDIgM阳性,持续时间短,滴度低。抗-HDIgG则为阴性。

2.HDV与HBV重叠感染

临床表现多样,可似急性肝炎,也可为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多见于慢性HBV感染者,其症状主要决定于HDV感染前是慢性HBsAg携带者,抑或是HB慢性肝病者。如为HBsAg携带者,感染HDV后则表现似急性HBsAg阳性肝炎,但抗-HBVIgM阴性,较单*BV感染重。如为HBV慢性肝病,由于HBV持续感染,HDV不断复制,使已有肝组织病变加重,可表现为肝炎急性发作,或加速向慢活肝和肝硬化发展。因此,凡遇慢性乙型肝炎,原病情稳定,突然症状恶化,甚至发生肝功能衰竭,颇似重型肝炎,应考虑为重叠感染HDV的可能。

三、丁型肝炎基于干扰素的治疗改善患者临床转归

根据2016国际肝病会议上(ILC2016)的公布的一项研究,相比于使用基于核苷(酸)类似物的治疗,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丁型肝炎患者,较少出现不良临床转归(如,失代偿或肝细胞癌)。

“目前丁型肝炎治疗仍推荐使用基于干扰素的治疗方案。针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无应答或存在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禁忌症的患者而言,迫切需要研发替代治疗方案。”德国汉诺威医学院研究员AnikaWranke在其报告中说到。

研究人员筛选了所有1987年至2012年间在汉诺威医学院就诊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加丁型肝炎抗体或HDVRNA阳性患者(n=386)。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不同治疗方案用于丁型肝炎患者的长期结局。研究所入的患者分别接受基于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α)的治疗,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抑制剂治疗(核苷酸类药物)或不接受任何治疗。

研究最终纳入了136例患者,最少随访6个月。研究队列的平均年龄为38岁,男性占67%。这些患者中,52例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45例患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39例患者未接受任何治疗。

总体来看,55例患者达到了临床终点:肝移植(n=26),失代偿(n=54),肝细胞癌(n=10)或死亡(n=7)。

卡方分析表明,相比于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患者(n=29)或未经治疗的患者(n=17),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的患者很少发生不良临床终点(n=9;P值均<.01)。

114例患者的HDVRNA数据可用。针对该数据的卡方分析表明,相比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6/28)或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患者(8/42),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与HDVRNA快速降低相关(18/43;P=.02)。43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患者中,18例患者获得了持续性的HDVRNA抑制。

多变量分析表明,白蛋白、血小板计数和HBeAg阳性,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治疗与有利的临床结局呈独立相关(P=.03)。

Wranke总结称,“相比于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或未接受任何治疗的患者,接受基于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的患者较少发生不良临床终点。我们还需要进行前瞻性的研究以确定聚乙二醇干扰素α用于HDV感染患者的HDVRNA应答的潜在临床获益。”

四、诱发肝炎的6大原因

 1、悲观烦躁

有些肝炎病人担心病情迁延不愈,害怕会变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演变为肝癌,或苦恼于人们对他们的回避或歧视,因而长期情绪忧郁、脾气急躁,这不仅会使病情加重,甚至会造成治疗失败。

 2、劳累

肝脏是人体制造和贮备能量的主要场所,有“火力发电站”之称。发生肝炎后,肝脏产能和贮能的能力显著下降,如果此时机体仍因剧烈运动或劳动消耗过多的能量,势必加重肝脏负担,不利病情好转,甚至导致病情恶化。

 3、饮酒

酒精对肝脏有明显的毒性作用,而且对肝脏损害的程度与其酒精含量高低成正比。原先没有肝病的人,长期饮酒也会招致肝病,甚者发生“酒精性肝硬化”。

 4、用损肝药物

四环素、红霉素、雷米封、利福平、甲基多巴、双醋酚汀、磺胺类、má醉药等许多药物会加重肝脏的损伤。通常用作退热止痛的阿斯匹林、扑热息痛等,对肝脏也有毒性作用。

 5、用药太多

慢性病程长,而目前市面上的肝炎药物种类繁多,且疗效多不确切。患者治疗心切,容易同时服用多种肝炎药物或加大药量,以为这样可以“强化”疗效。

6、生食或半生食水产品

甲型肝炎的传播方式是典型的“粪-口传播”。含有甲型肝炎病毒的污水在水系中随意流动,极易感染贝类等水生生物。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因生食半生食海鲜而感染甲型肝炎的病人也越来越多。

综上是肝炎的病症病因所在。作为一种传染病的疾病已经严重威胁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既然我们都了解了肝炎的病因类型,所以预防治疗应该抓紧时间。对应的采取相应的措施。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