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幼儿保健

新生儿发热的症状有哪些 宝宝发烧怎么办

导读:但对伴有腹泻的幼儿(6个月以内),抵抗力差,胃的蠕动弱,冒粘膜耐受性差,则冷饮不利于身体康复,应该禁食。

一、新生儿发烧症状

体温本身并不是观察儿童疾病的真正的最关键的方法。对成人来说,体温的高低通常反映出疾病的轻重程度。孩子并非如此,因为他们的身体对温度的控制还不完善。有的孩子在感染轻微疾病时,发烧也达40℃,然而在得更严重的疾病时只有38.3℃。孩子发烧时,家长更应观察他的脸色、神态和行动。一个体温为38.3℃却脸色灰白、安静得有点反常的孩子,也许比一个体温为39.4℃但仍能满屋子乱窜乱闹的孩子病得重。

大致上,宝宝发烧的不同症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妈妈们可以对应以下的症状,对宝宝做出更为恰当的护理,如果宝宝的症状是其中严重的疾病引起,如肠胃炎、脑膜炎等,我们一定要及时地把孩子送到医院去。

 1、过热

脸色潮红、易发脾气、没有胃口、头发湿、长痱子。宝宝可能是坐在太阳下、关着门的车里、温暖的房间或穿得太厚了。

 2、流感

感冒症状严重、流鼻涕、咳嗽、腹泻、呕吐、胃口不好、易发脾气,突然发烧,一般在38.3℃以上。常见于冬春季节。

3、耳部感染

烦躁、哭闹、拽耳朵,发烧,体温超过37.8℃,可能会呕吐、拉肚子、胃口不好。在极为罕见的情况下,耳朵里会流出黄水或白水。感冒后最常见。

 4、手足口病

长小水泡,比如嘴里、手心或脚掌(也可能在屁股上)。低烧、嗓子疼、没有胃口。在四五岁的小朋友中最常见,但任何年龄段的宝宝都可能出现。

 5、龈口炎

嘴里或嘴唇上长小红泡。发烧,可能会不愿意吃喝、口臭,可能有脱水现象。

 6、幼儿急疹

发烧通常超过39℃,持续3~5天,可能会在发烧前或伴随发烧流鼻涕。然后身上起红色的皮疹,进而扩散到脖子、脸和胳膊上。6个月~3岁的孩子最容易出现。

7、哮吼

咳嗽声音低沉像海豹叫,呼吸费力、声音大,吸气的时候发出哨鸣音,有感冒症状。经常伴随低烧,有时候会烧到40℃。在5岁以下的孩子中最常见。

 8、尿路感染

易发脾气,可能会表现出小便疼痛的某些迹象,小便混浊、带血或有臭味。有时候还会呕吐或拉肚子。通常会发烧,有时也没有其他症状。

 9、普通感冒

流清鼻涕,一周左右后清鼻涕多半会变成灰、黄或绿色的浓鼻涕,可能会咳嗽或发低烧。烧退后,宝宝玩耍和吃饭都相当正常,如果不是这样,那可能是有比感冒更严重的问题。

二、宝宝发烧吃什么东西好

1、补充水分

水胜过药,发热身体出汗多,勤喂温水进行补充很有必要。半岁以内婴儿,继续采用母乳喂养。母乳易消化,能保证营养需求,可补充水分。

 2、流质饮食

发热幼儿,饮食调理以流食为主,如奶类、藕粉、奶类(少油)等。也可喝些绿豆汤、冰西瓜、以助降温,利尿抗病。但对伴有腹泻的幼儿(6个月以内),抵抗力差,胃的蠕动弱,冒粘膜耐受性差,则冷饮不利于身体康复,应该禁食。

当孩子体温下降,食欲好转时,可喂半流质,如肉末粥、面条、稀饭、蛋花粥、配些易消化的某(清花鱼)。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油、盐宜少,少量多餐,切忌吃辛辣和刺激食品。但不必忌口,以防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

 3、服糖盐水

幼儿发热伴腹泻,可多次服用。服糖盐水。配置比例500毫升水加一小匙糖和半酒瓶盖盐混合。4小时内可眼500毫升。同时可补充电解质食物如柑桔、香蕉等水果(钾、钠较多)奶类与豆浆(含钙)、米汤、面食(含锌)。

三、新生儿发热的原因有哪些

新生儿发热发热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1、感染性

包括由病毒、细菌、立克次体、原虫、螺旋体、霉菌等所引起的急性感染,对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败血症和各种急性传染病等,都是引起发热的常见原因。

2、非感染性

(1)无菌组织被破坏或坏死:如白血病、血管内栓塞、烧伤、骨折、血肿、腹腔或胸腔内血液的吸收等。

(2)大量失血或失水:可使有效血循环量减少而致散热障碍,因而体温升高,但如发生循环衰竭,则正常代谢停滞,而产热过少,反而体温不升。

(3)产热、散热异常:如惊厥及癫痫持续状态所致的产热过多;由于广泛性鱼鳞病、广泛性皮炎、无汗腺症或包盖太严过厚所致的散热障碍等。

(4)生物制剂或药物反应:如血清、菌苗、异体蛋白或某些药物(如磺胺类、*类等)过敏。

(5)中枢调节失调:如某些功能性低热及体温中枢调节失调,夏天室内温度过高,新生儿汗腺发育相对不足,散热差,易导致发热。

(6)其他原因引起的小儿发热:如脱水热,发病率较高,多在出生后4—5天发生,主要是奶和水喂的不够,又加上从呼吸道、皮肤、大小便丢失不少水分,使患儿严重缺水。温度可高达39—40℃,患儿啼哭或倦睡、前囟下陷、皮肤弹性差、口腔粘膜干燥、尿量减少等轻度脱水现象,大多持续数小时后逐渐退热,也可以1天内数次发热,但很少有连续发热数十天以上者。另外如患儿出现核黄疸(黄疸过重引起的脑病),颅内出血(产伤)后遗症均可引起发热。

四、发烧症状

1.体温上升期

体温上升期常伴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皮肤苍白是因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冲动经交感神经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浅层血流减少所致,甚至伴有皮肤温度下降。由于皮肤散热减少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并传至中枢引起畏寒。中枢发出的冲动再经运动神经传至运动终板,引起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发生寒战及竖毛肌收缩,使产热增加。该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

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1)骤升型

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发生惊厥。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2)缓升型

当出现发烧情况的时候,大多数都会变现出体温不断的升高,在数日的时间内达到高峰,患者这个时候会出现寒战现象。而主要引起这类发烧的原因大多数是伤寒、结核病等。

 2.高热期

是指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如疟疾可持续数小时,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可持续数天,伤寒则可为数周。在此期中体温已达到或略高于上移的体温调定点水平,体温调节中枢不再发出寒战冲动,故寒战消失;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使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使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3.体温下降期

由于病因的消除,致热源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体温中枢的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热相对减少,散热大于产热,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此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体温下降有两种方式

(1)骤降

指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正常,常伴有大汗淋漓。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等。

(2)渐降

发烧患者也可能出现体温下降的情况,一般几日之类降低为正常温度。引起这个发烧的原因大多数为伤寒以及风湿热所导致的。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