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养生保健

鹅口疮复发要如何护理 鹅口疮要怎样治疗

导读:新生儿口腔的上腭中间及牙龈上有的可出现黄色的小颗粒或黄色的小结节,主要是上皮细胞堆积所致,俗称“马牙”或“鼓氏珠”。

一、鹅口疮复发要如何护理

鹅口疮新生儿期最常见的口腔感染是白色念珠菌感染,俗称“鹅口疮”。主要是母亲奶头或喂奶者的手污染引起的。表现为口腔粘膜上出现点状或小片状白膜,不易拭去,无疼痛感,也不影响吃奶。但当抵抗力低下时,病变可蔓延至咽喉、食管、气管、肺等处,引起严重感染。因而得了“鹅口疮”后应尽早去医院治疗。“鹅口疮”是可以预防的。母乳喂养时,应保持乳房及乳头的清洁,哺乳结束时,可挤出少量乳汁,涂于乳晕部,待其自然干燥。因乳汁有抑菌作用,可避免感染。

采用人工喂养时,每次奶瓶、奶头用后都要清洗干净,并煮沸消毒。其他喂奶用的物品,如小毛巾等都要与成人分开,每次用后煮沸消毒,太阳晒干。平时大人喂奶前或接触宝宝前都要注意洗净双手,做到预防为主。新生儿口腔的上腭中间及牙龈上有的可出现黄色的小颗粒或黄色的小结节,主要是上皮细胞堆积所致,俗称“马牙”或“鼓氏珠”。这都是生理现象,千万不要用棉签擦拭或用针挑破。一般数周后会自行消退。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该菌寄生在口腔及肠道中,它属于念珠菌类。正常情况下,白色念珠菌受到细菌的控制而不致病,但有时它大量繁殖,摆脱了细菌的控制而制造疼痛的,有刺激性的皮肤或粘膜的损害。偶尔,白色念珠菌经肠道播散,并引起肛门周围的皮疹。本病不是严重的感染,一般经过药物治疗很快就会消除。

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都可以是感染的来源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此时牙床可能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长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引起鹅口疮。新生儿口腔有鹅口疮,可用棉花千蘸些制霉菌素溶液(每10毫升冷开水中含20万单位制霉菌素)涂在口腔患处,或用1%龙胆紫涂口腔;或用2~3%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洗口腔;或涂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以上药物每天可涂3~4次。

吃奶后用1%龙胆紫溶液滴于新生儿的舌下,让其舌头活动而转涂到整个口腔。一般每日滴2~3次,同时补充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每日二次,每次各一片,压碎成粉,加水溶解后喂。新生儿鹅口疮是可以预防的,平时只要注意口腔护理,每次喂奶后再喂几口温开水,可冲去留在口腔内的奶汁,这样霉菌就不会生长了,此外,于每次喂奶前,先将奶头揩净,双手也要洗干净。新生儿所用食具,应煮沸消毒后才可使用。

二、鹅口疮要怎样治疗

1、家长要陪伴在患儿身边,使其保持平静,并提供一定的*活动,以分散宝宝的注意力,使其情绪稳定。

2、哮喘多在夜间加重,故应加强夜间观察,以利及早发现病情的变化,及时对症处理。

3、遵循医嘱,观察药物疗效的好坏与有无副作用的发生,及时与医生沟通,如果孩子病的情加重,应该及时的送到医院治疗。

4、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适时通风换气,但不要有对流风,避免使患儿再次受凉,加重病情。

5、卧床患儿要经常变换体位,必要时抬高床头,使患儿处于半卧位,以利于呼吸通畅。

6、让患儿多饮水,以便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防止痰液等堵塞气管引起窒息而危及生命。

7、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平衡,在易于消化的前提下,要饮食清淡可口,多吃新鲜水果及蔬菜,勿食过咸、过甜、生冷及鱼虾等发物

三、鹅口疮的中医食疗方法有哪些

1.木耳鸡蛋汤

白木耳15克,黑木耳10克,山楂10克,鸡蛋1枚。将木耳、山楂水煎,熟时将鸡蛋打开放进汤里调匀,再煮片刻即可服用。每日1—2次。

2.当归黑豆鸡蛋汤

当归头15克,黑豆50克,鸡蛋1枚。先煮当归、黑豆1小时,然后将鸡蛋打开,调匀,和当归、黑豆一起煎煮至豆烂,便可服食。

3.绿豆鸡蛋饮

鸡蛋1枚,绿豆30克。将鸡蛋打人碗中调成糊状;绿豆用冷水浸泡10—20分钟,煮沸约5分钟,取绿豆汤冲入鸡蛋糊内,成蛋花状服之,每日早晚各1次。

4.藕节冬瓜豆腐

鲜藕节50克,冬瓜100克,豆腐100克,共煎汤服,每日2次。

5.银花绿豆汤

金银花20克,绿豆60克,红糖30克。先将金银花煎水,去渣,入绿豆煮至熟烂,再加入红糖,饮汤食豆。

6.西瓜甘蔗汁

西瓜250克,甘蔗150克,共绞汁饮用。每日2次。

四、鹅口疮的表现症状有哪些

鹅口疮又叫急性伪膜型念珠菌病,对发生于婴幼儿时期,特别是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鹅口疮可发生在口腔里的任何部位,但婴幼儿多发生在舌头上,口内会有灼热、干燥、刺激等症状。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粘膜上。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4.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轻症可见口腔粘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全身症状;重症则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可伴低热、拒食、吞咽困难。取白膜少许放玻片上加10%氢氧化钠一滴,在显微镜下可见真菌的菌丝和抱子。

白色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正常人的口腔、肠道、皮肤和阴道等部位也有白色念珠菌存在,但一般情况下不会致病,只有在身体抵抗力下降,滥用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情况下才会发病。新生儿通常是在分娩过程中,感染母亲阴道内的念珠菌而发病的,也有时是婴儿接触了被白色念珠菌污染的生活用具如奶嘴、毛巾等而患病。在滥用广谱抗生素时,有可能杀灭了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细菌,白色念珠菌就会大量繁殖,医学上叫做菌丛失调,这时也会发病。

一般婴儿鹅口疮发病很快,但全身症状不明显,可有轻度发热,烦燥不安,哭闹,有的孩子不爱吃东西,但多数并不影响哺乳。发病初期,口腔粘膜充血发红,1~2天后,在舌、唇和颊粘膜等处,出现散在的白色斑点状、凝乳样物,有的状如白膜,稍微突出于粘膜表面,和凝乳块不同的是这些白膜不能被擦拭干净。如果强行剥去白膜,创面会渗血。在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时,白色斑点会很快蔓延整至个舌背、唇、颊、腭部粘膜,形成片状。较大的儿童感染白色念珠菌,常常局限在口腔的某一部位,多见于口角,表现为双侧口角糜烂,特别在寒冷干燥的季节,常常由于口角干裂而继发念珠菌感染。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