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幼儿保健

小儿肠痉挛的症状 小儿肠痉挛的治疗方法

导读:寒凝气滞症状:腹部突然绞痛,啼哭曲腰,面色苍白,甚者额上汗出,手足发冷,喜用热敷,按揉得减,舌苔薄白,脉沉弦。

一、小儿肠痉挛有哪些表现

1.阵发性剧烈腹痛,大声啼哭,常发生在夜间,面颊发红,口周苍白,腹部胀而紧张,双腿向上蜷起,下肢发冷,双手紧握。可伴有呕吐。

2.腹痛每次持续发作数分钟至十数分钟,时痛时止,一般反复发作数十分钟至数小时而自愈。

3.轻型患儿仅每晚表现烦躁啼哭不宁。

【小儿肠痉挛辩证分型】

l.寒凝气滞症状:腹部突然绞痛,啼哭曲腰,面色苍白,甚者额上汗出,手足发冷,喜用热敷,按揉得减,舌苔薄白,脉沉弦。

证候分析:寒邪结于肠间,寒主收引,寒凝气滞,故腹部突然绞痛,啼哭曲腰,得热痛减。受寒后气血运行不畅,则可见面色苍白,手足欠温。舌白,脉沉弦为寒凝气滞的表现。

2.乳食内积症状:腹部疼痛,曲腰啼哭,不思乳食,呕吐酸臭,大便不通,腹部胀气,痛即欲便,便后痛减,舌苔白腻,脉滑实。

证候分析:乳食积滞,中焦气机受阻,不通则痛,故见腹痛啼哭,不思乳食,腹部胀气,痛即欲便,便后痛减。肠胃升降失职,故见大便不通,时有呕吐。苔白腻,脉滑实,均为乳食内积之象。

二、小儿肠痉挛分型治疗

1.寒凝气滞治则:温中止痛。

主方:良附丸合木香肉桂逐寒方加减。

加减:寒甚痛剧,加制川乌3克(先煎)、延胡索6~10克;腹部喜温热,加吴萸1.5~3克、小茴香1.5~3克;舌苔白腻,加厚朴3~6克、姜半夏3~6克。

主方分析:良附丸为温中祛寒,行气止痛之方,方中高良姜温中暖胃,散寒止痛,而香附疏肝开郁,行气止痛。木香肉桂逐寒方为一张经验方,方中木香、肉桂、乌药、生姜温中理气止痛,砂仁理气,白芍缓急,茯苓健脾化湿。

处方举例:

高良姜3~6克香附3~6克木香1.5~3克乌药3~6克白芍3~6克延胡索3~6克肉桂1.5~3克陈皮1.5~3克砂仁1.5~3克(后下)甘草l.5~3克

2.乳食内积治则:行气导滞。

主方:香砂平胃散加减。

加减:大便秘结,加生大黄1.5~3克(后下)、权实3~6克;腹部胀满,加木香1.5~3克、青皮1.5~3克;舌苔黄腻,加黄连0.9~1.5克、山栀3~6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理气燥湿之方。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健脾燥湿,香附、砂仁理气止痛,神曲、山碴、麦芽消食导滞,枳壳宽中理气,白芍缓急止痛。

处方举例:

香附3~6克砂仁1.5~3克(后下)苍术3~6克厚朴3~6克陈皮1.5~3克神曲3~6克山楂3~6克白芍3~6克枳壳1.5~3克谷麦芽各3~6克由于本病发病年龄以婴儿最多,故以上用药剂量均按婴幼儿年龄要求处方,用量偏小。

三、小儿持续性肠痉挛怎么办

如果宝宝是肠痉挛,可用暖手按摩腹部(要顺着一个方向按摩),腹部放置热水袋,温水灌肠,适当减少奶中糖量。还可服用颠茄,阿托品等解痉药,中医多用藿香、木香、丁香、茴香等芳香行气的药物推动胃之积气,使之排出,达到行气,本病的目的,其效果比解痉药强而且持久。因小儿有很多疾病可以引起腹痛,故小儿肠痉挛的诊断应建立在排除一系列内、外科疾病,尤其是外科急腹症的基础之上。否则,将会贻误诊断和治疗,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一定要作好诊断,区别是其它的急腹症。

要避免以下情况:

摄入致敏食物。

 ②局部受凉,暴食、冷食,饥饿或消化不良可引起肠蠕动增强。

肠道寄生虫的毒素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

大便积存是引起儿童肠痉挛的常见诱因。

其它。家长可掌握以下本病临床症状及体征等知识,以做到心中有数:婴幼儿不能自己述说腹痛,只是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哭闹,有时从睡眠中哭醒。每次发作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时痛时止。腹痛程度不等,重者可伴有四肢乱动,翻滚,面色苍白,手足发凉。学龄前或学龄期儿童一般可以自己表诉腹痛,腹痛部位以中腹部或脐周最多,因便秘诱发的肠痉挛往往表现为左下腹痛,但也有时腹痛难以定位。腹痛一般也为阵发性发作,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大龄儿的腹痛程度虽有轻有重,但全身情况均较好。单纯肠痉挛在发作几十分钟至几小时内常可自愈。个别患儿发作时间有一定规律性,笔者曾在急诊室值班时连续5~6天每天凌晨接诊同一个阵发性哭闹的2岁患儿,诊断为肠痉挛。腹部检查缺乏特异性体征,一般无腹胀,无肠型,但有时可有腹部轻到中度压痛。压痛与腹痛部位大致相符,一般位于中腹部或左下腹,提示为小肠或乙状结肠痉挛。经反复、细致的检查常可以确定压痛点并不似阑尾炎那样固定,决无肌紧张。有时可触及有触痛、呈索条状的痉挛肠管。以便秘为诱因者常可触到干硬便块,以消化不良为诱因者可能听诊肠鸣音增多、增强,但无气过水声。肛门指诊可诱发排出消化不良的大便及气体,但无血和黏液。用开塞露协助排便或肛门指诊后常可使腹痛消失。需要注意的是:本病诊断依据为阵发性哭闹或阵发性发作的腹痛,在发作间歇期甚至发作期也很少有腹部异常体征。因小儿有很多疾病可以引起腹痛,故肠痉挛的诊断应建立在排除一系列内、外科疾病,尤其是外科急腹症的基础之上。否则,将会贻误诊断和治疗,甚至危及生命。根据患儿年龄不同可表现为阵发性哭闹或自述阵发性发作的腹痛。发作及间歇期为几分钟至十几分钟不等,间歇期患儿如常。患儿一般情况较好,无明显发热,仅少数婴幼儿出现呕吐,大便可正常、稍稀或较干,不排脓血便及果酱样便。即使不经治疗肠痉挛也应在几十分钟或几小时内自愈。如病程超过6小时、持续性腹痛、出现其它伴随症状或生命体征的改变则应考虑可能存在腹部的器质性病变。体格检查前应仔细询问病史,检查时必须取得患儿合作,否则检查结果是不可靠的。当不能取得合作时,宁可应用镇静剂,如口服足量的水合氯醛或肌肉注射鲁米那。

四、婴儿肠痉挛应该如何治疗

可根据肠痉挛的评分结果决定治疗。评分参照哭吵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哭吵的伴随症状、父母对孩子哭吵的看法。如果哭吵与肠痉挛有关,但哭吵不剧用第一、第二级治疗方案;如果是严重肠痉挛者,采用第三级治疗。

一、第一级治疗:给孩子以抚慰,摇动孩子,减低环境噪音,用热水袋捂婴儿腹部;对家长给予支持和关心;可服用中药或二甲基硅油。一些中药具有解痉作用,服用中药(洋甘菊、马鞭草、甘草、茴香、香峰草及薄荷组成的粉末)7天后,肠痉挛改善,但夜醒次数未见减少。二甲基硅油是一种非吸收性药物,通过改变气泡表面张力,使气泡融合或弥散,促进气体排出,对人体无副作用。试图用它来减少肠道气体。但有关它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用二甲基硅油与安慰剂做自身交叉对照研究,1/4-2/3患儿症状有改善,但与安慰剂相比,无明显差异。其他减少肠道气体的药物如活性碳、α-半乳糖苷酶能吸附气体或帮助消化高纤维素食物,减少发酵产气,但目前对肠痉挛的疗效尚不肯定。

二、第二级治疗:即药物治疗。可用解痉药(如西托溴铵)能阻断平滑肌的毒蕈碱型受体,还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解除平滑肌痉挛。无效者可用酸双环胺,它作为一种抗胆碱能药物,具有阿托品样的解痉作用,并有一定的中枢安定作用,在治疗婴儿肠痉挛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近来有研究发现,6个月以下的婴儿用此药可发生呼吸暂停,使此药的应用受到限制。至今尚无一种完全有效的药物来治疗肠痉挛。

 三、第三级治疗:改变饮食和/或药物治疗。母乳喂养的母亲不食用牛奶、奶制品、鱼和蛋;人工喂养儿给予豆奶或水解酪蛋白的奶方,能明显改善婴儿肠痉挛。对于CMPI引起的肠痉挛者,去除牛奶蛋白,改用豆奶或水解蛋白后,71%-88%的患儿症状有改善。由于药物治疗(如盐酸双环胺)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且有时疗效不理想,饮食改变可能比用药更适宜。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