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养生保健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多少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机制

导读:(三)异常体温发热:由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一、成年人的正常体温值及其变化

 (一)正常体温:体温的正常值是一个范围。

口腔舌下温度为37.0(范围在36.3--37.2),腋下温度为36.0--37.0(比口腔温度低0.3--0.5),直肠温度为36.5--37.7(比口腔温度高0.3—0.5)。

(二)生理变化:体温不是固定不变的,可随年龄、昼夜、性别和情绪等因素变化而出现正常波动。

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儿童由于代谢率增高,体温可略高于成人;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体温在正常范围的低值;正常人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2—8时体温最高,但波动范围不超过平均数上下0.5;女性较男性稍高;运动、沐浴、进食、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均可出现体温一时性增高。安静、睡眠、饥饿、服用镇静药后可使体温下降。

 (三)异常体温

1、发热:由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1)发热程度的划分(以口腔温度为标准)低热:37.3--38.0;中度热:38.1—39.0;高热:39.1-41.0;超高热:41.0以上。

(2)发热病人的护理:高热病人应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可减为每日两次,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呼吸、血压,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如用退热药物或物理降温,应在30分钟后测体温一次。体温超过39,可用冰袋做头部冷敷;体温超过39.5,可用温水擦浴、酒精拭浴或大动脉处冷敷;注意给病人补充营养和水分,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清洁,保证其卧床休息。

2、体温过低:体温在35.0以下称为体温过低。多见于早产儿及全身衰竭的危重病人。对体温过低病人的护理: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适当保温,使室温保持下24.0-26.0℃为宜。

二、婴幼儿的正常体温范围

 (一)婴儿正常体温范围

口腔体温范围36.7℃—37.7℃之间;腋窝温度范围36.0℃—37.4℃之间;直肠温度范围36.9℃—37.9℃之间。

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二)婴儿发烧的常见病因

1、感冒:不论一般感冒或流行性感冒都是宝宝最常见的疾病。感冒的症状不一,发烧、食欲下降、肠胃不适、拉肚子、耳鼻喉等问题都有。

2、耳鼻喉发炎:耳鼻喉的问题通常会有发炎现象,所以会有红肿的产生,是一种病毒感染,常见有发烧、咳嗽、流鼻水、喉咙红肿(宝宝通常不愿意进食)等症状。

3、幼儿急疹(玫瑰疹):典型的症状就是会莫名高烧(39℃以上),大约持续3—4天,然后起红疹(此时烧会退去),红疹通常会慢慢消失,不会留下任何疤痕,也没有其他并发症,爸妈不用担心。

4、打预防针:因施打疫苗而有轻微发烧的宝宝很多,但会引起较明显发烧的通常是在注射“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的疫苗后。若有身体不适或感冒则不适合带宝宝去打疫苗,以免症状混淆。72小时内是注射预防针发烧的观察期,超过就不是因为疫苗而引起的发烧了,爸妈要另外做判断。

三、人体体温的调节机制与过程

 1、产热过程

机体代谢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只有20~25%用于做功,其余都以热能形式发散体外。产热最多的器官是内脏(尤其是肝脏)和骨骼肌。内脏器官的产热量约占机体总产热量的52%;安静时骨骼肌产热量约占25%。运动或使役时,肌肉产热量剧增,可达总热量的75%~80%。冷环境刺激可引起骨骼肌的寒颤反应,使产热量增加4~5倍。产热过程主要受交感-肾上腺系统及甲状腺激素等因子的控制。因热能来自物质代谢的化学反应,所以产热过程又叫化学性体温调节。

 2、散热过程

体表皮肤可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以及蒸发等物理方式散热,所以散热过程又叫物理性体温调节。辐射是将热能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传递给外界较冷的物体;传导是将热能直接传递给与身体接触的较冷物体;对流是将热能传递给同体表接触的较冷空气层使其受热膨胀而上升,与周围的较冷空气相对流动而散热。空气流速越快则散热越多。这三种形式发散的热量约占总散热量的75%,其中以辐射散热最多,占总散热量的60%。散热的速度主要取决于皮肤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皮肤温度越高或环境温度越低,则散热越快。当环境温度与皮肤温度接近或相等时,上述三种散热方式便无效。如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则机体反而要从环境中吸热。变温动物即常从环境中获得热能。

皮肤温度决定于皮肤的血流量和血液温度。皮肤血流量主要受交感-肾上腺系统的调节。

四、测量人体体温的3种方式

体温表有口表和肛表两种。它们都由玻璃制成,其一端有水银,水银遇热上升的刻度就是体温度数,其中口表应用最多。测体温前,应看清水银柱是否在刻度以下。如不在,应用拇指、示指紧握体温表上端,手腕用力向下向外甩动,将水银柱甩到35℃以下。测体温的部位在腋下、口腔、肛门。

 1、腋下:此处测体温最为方便。测温时,应把体温表的水银端放到腋窝处夹紧,10分钟后取出。

注意:①出汗多时要先擦去腋窝部的汗水;②若洗澡后,须隔20分钟才能测温;③体温表应紧贴皮肤,两者问不能夹有内衣或被单;④腋窝周围不应有影响温度的冷热物体,如热水、冰袋、开启着的电热毯等。

 2、口腔:将体温表的水银端置于舌下,闭紧口唇,但牙齿不要咬合。3分钟后取出。

注意:①如进食、饮水或吸烟,须隔半小时后测温;②寒冷季节从室外进屋,须隔15分钟;③如不慎咬破口表,应用清水漱口并吐出口腔内碎玻璃及水银,也可口服牛奶或鸡蛋清。

 3、肛门:主要用于婴幼儿及昏迷病人。应先在水银端涂少许润滑油(食用油、石蜡油均可),再慢慢将水银端插入肛门内约3厘米深(婴儿仅将水银头插入即可),3分钟后取出,用软手纸将肛表擦净。注意:测温期间最好握住体温表的上端,以防脱落折断。有腹泻、直肠、肛门疾患者不宜采用肛门测温。

查看度数时,一手横拿体温表的上端,使表与眼平行,轻轻转动体温表,就可清晰地看到水银柱上升的度数。测毕后,体温表用冷水予以清洗,擦干后收存。如为传染病人,体温表须在70%酒精中浸泡半小时。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