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养生保健

住院病人文化休克的原因 如何护理患者

导读:4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住院患者来自四面八方,文化层次,文化背景,品德修养,社会经历均不同,因此对医院的文化环境也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一、住院患者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

1.1医院环境因素是患者自身以外的因素,主要是医院的物质环境。医院环境与家庭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医院是公共场所,而且有着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任何进出医院的人都要遵守医院的准则,而患者在这样一个被管制的环境下往往会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很难适应医院的按时作息、按时吃药、医生的定期检查等一系列步骤,患者对陌生的病房环境感到生疏,离开家人和朋友感到孤单,常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极易导致患者发生文化休克。

1.2沟通交流障碍沟通交流包括语言、非语言两个方面。不同的沟通交流模式均可引起患者的精神紧张,即使同一种语言也会因语调的不同使人感到困惑和不理解。治疗疾病是一种创伤的过程,因此医院内形成了特殊的治疗环境,此环境对患者来说都是陌生的。面对各种生疏的仪器设备,看到的是医护人员紧张、严肃的面孔和忙碌的身影,听到各种陌生的医学术语,以及诸多治疗体位带来的不舒适感,这些都给患者的心理造成巨大影响;多数患者害怕疼痛、不良后果、出血等,这些又都影响着治疗的正常进行,使患者出现明显的文化休克。

1.3风俗和生活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自己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个人所在的民族和地区的风俗习惯所形成的文化特征,与医院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对同一种文化环境可能有不同的感受,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休克。

1.4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住院患者来自四面八方,文化层次,文化背景,品德修养,社会经历均不同,因此对医院的文化环境也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文化素质较高,认知能力较强的患者对陌生的治疗经医务人员解释后有较强的接受能力,能较快适应新环境;文化程度较低,尤其是来自农村没有文化的患者,对医院的一些检查和治疗无法理解,出现忐忑不安,束手无策,焦虑甚至拒绝治疗的现象,文化休克表现明显。

1.5心理因素由于患者入院后从正常人转变为需要被别人照顾的角色,并且面临着疾病的威胁,当护士在给予做生活护理时,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恐慌、急躁等的心理状态。有些患者在家时基础生活全由自己照料,儿女未尽过孝心,入院后,护士给予做基础护理时,患者会出现激动、感激、抽泣等情绪,极易产生文化休克。

二、文化休克的护理措施

2.1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医院文化环境尽可能于病室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且清洁整齐。患者入院后,以热情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认真做好入院宣教,使患者尽快的了解病房及病区的环境,减轻患者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群的不适感。减少对新环境的恐惧感,主动与他人交流,主动融入到医院这个大环境中去,学会适应新环境,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和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减轻文化休克现象。

2.2学习良好的沟通技巧护理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应了解沟通中的文化差异,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避免使用医学术语和护理的简称,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技巧,同时给予患者的文化背景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进行有效沟通。患者在医院里接触最多的最密切的是护士,护患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疾病的转归,因而,护患关系直接影响到整个医疗质量。真诚的关心患者,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尊重患者人格,维护患者权利,了解患者有关的健康状况,随时向患者提供健康信息,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要,增加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使医护关系有更好的发展。

2.3尊重患者的生活习惯要先了解患者的家乡习俗和个人饮食习惯,并对患者制定合适的饮食,要尊重患者的家乡习俗,例如某些少数民族患者在治疗前要进行祷告,医护人员要给与患者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在患者祷告时主动回避,这既是对患者的尊重,也是对这种文化的尊重。增强与患者的关系不仅可以驱散他们的思念之情,还可缩小彼此间距离,使护患关系更融洽。

2.4注重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应注意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背景下的个体,其信仰、价值观念存在着差异,因外界因素导致的焦虑、恐惧情绪不利于患者的病情治疗,在护理时要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缓解患者消极的情绪,用安抚、微笑、拥抱等动作方式安慰患者,帮助患者因文化休克造成的负面情绪,有利于患者的下一步治疗。

三、文化休克是怎么回事

文化休克这种现象的产生常常是由于突然处于异已文化生活环境或者是在长期脱离原有的文化生活环境,后来又回到自己原有文化生活环境;也可以是由于同时分别忠诚于两种或多种文化心理时产生的。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

关于跨文化和社会文化变迁与心理状态及精神卫生的研究日益被各国各民族所关注。因此,世界各地均有报导,比如:丹麦学者Mirdal曾对女性土耳其移民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女性移民多数有心理和躯体反应,最多的是紧张感。其原因除疾病,职业,居住拥挤因素外,与她们长期夫妻分居,文化水平及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当地文化生活环境冲突,语言障碍等因素有关。同时这些移民在心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焦虑,无助和压抑感。

Graves在新西兰调查结果:并非所有移民都伴有心理问题,如移居新西兰的Ploynesian人,他们文化水平低,城市生活经验少,需供养的人多,但是他们的心理问题却少。通过人格测查发现这些移民多具有攻击性小,较温和等特征,这一因素起到了缓冲社会环境应激的作用。

Gorney从宏观角度曾对美国民族自身发展中的心理卫生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人的成就,攻击性和心理苦恼部分,取决于竞争性和人际关系;当有高水平的社会协同性时,人的攻击和心理苦恼就降低,然而成就水平却不受影响。这就是说,人们不必以降低向成就的进取为代价,来换取减低社会压力。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逃避攻击性和心理苦恼被视为是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但是,通过促进社会的协同性行为,例如:使个体和社会同时都受益的行为模式,可以减弱,甚至消除这种副作用。

四、文化休克的应对方法

住院病人文化休克的原因 如何护理患者

针对第一种原因,即本国文化环境中原有角色的丧失,我们应当意识到,既然社会环境是个体无法一时改变的,那么就应该学会自我的文化调适。而这首先需要认识到任何一次重大的文化转换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压力与焦虑,但这种压力与焦虑却是一种正常的社会适应性后果。当一个人遭遇“文化休克”,并可能因此而产生“恐外症”的时候,其不仅需要具有个人的自尊、真诚与信心,而且还需要保持健康的自我意象和重塑个人文化需求的良好愿望。虽然我们不能阻止“文化休克”的再度发生,也无法一时摆脱“恐外症”的出现,但至少可以减轻进入客家文化的适应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是再严重的“文化休克”现象和“恐外症”心理,也称得上是一种新的文化体验和心理感受吧。

针对第二种原因,即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我们应当意识到,价值观方面的分歧往往是潜在的,不容易察觉的,同时又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有些华人在美国生活几十年,在许多方面与美国白人几乎没有差别,但是,在价值观方面依然与美国自人存在很大分歧。所以,跨文化交际研究者一般都不主张异国人彻底本土化或完全按照本地人的风俗习惯行事。一方面,我们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如果做的不地道,往往会闹出不少笑话: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际并不要求某一方放弃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只是要求在交际中尽量理解对方,在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方面尽可能一致。以求得与对方更好的合作。

针对引发文化休克的第三种原因,即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不适,则是相对容易解决得多了。俗话说入乡随俗,饮食等问题的不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步适应。而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交通的愈加便利,人们越来越发现,几乎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我们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吃、穿、住、行了。

文化休克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文化环境造成的。它是从自我标准出发来批判异类文化时的一种文化偏见与心理偏差造成的。只要我们用一种平视的眼光来看待异文化。便会清楚地意识到,这不过是大海中水波荡漾时激出的浪花而已。一种文化既然能够千百年承传下去,就一定有其存在与承传的理由。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审视自我,认识他人,真正做到对异国文化的“奇”而不“惊”,这才是找到了文化休克的真正对策。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