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糖尿病 > 糖尿病常识

糖尿病会引发胰腺癌吗 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关系

导读:糖尿病会导致胰腺癌吗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关系糖尿病合并胰腺癌,多见于轻、中度2型糖尿病的中老年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一、糖尿病会引发胰腺癌吗

糖尿病会引发胰腺癌吗 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关系

糖尿病症状突发要小心胰腺癌:

与其他疾病病人相比,近年来发现糖尿病人中胰腺癌的发病率显着上升,特别是无家族史、55岁以上初发的糖尿病患者,3年内胰腺癌发生率较高。原因是长期高血糖状态对胰腺形成慢性刺激,可能导致胰腺细胞癌变。此外,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功能调节紊乱,因免疫功能受损,免疫监视作用减弱,也易诱发恶性肿瘤。

糖尿病会导致胰腺癌吗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关系

糖尿病合并胰腺癌,多见于轻、中度2型糖尿病的中老年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病人常表现为上腹胀痛、纳差食少,少数患者可有腰背疼痛,半数患者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早期胰腺癌或小胰腺癌,如果获得根治性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高达40%,而肿瘤小于1厘米的微小胰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更可高达60%以上。

因此,虽然胰腺癌早期没有特殊性,但仍可以通过检查尽早发现,如血清肿瘤相关抗原(定性检查),B超旋CT等影像学定位诊断,有时直径小于1厘米的胰腺癌也可以被发现。万云乐副教授说,对于糖尿病合并胰腺癌来说,早期确诊至关重要。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预防胰腺癌,如果中老年患者突发糖尿病,或者糖尿病症状突然复发,如口渴、多尿等症状突然加重并伴有上腹部隐痛等一定要警惕胰腺癌的骚扰。

需要警惕的是,某些胰腺癌病人的首发症状也表现出糖尿病。除了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外,孕妇患有妊娠期糖尿病也有可能引发胰腺癌的发生,因此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也要做好胰腺癌的预防工作。

二、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关系

 

糖尿病会引发胰腺癌吗 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关系

 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关系:

胰腺癌与糖尿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是同出一源——胰腺。糖尿病史胰腺内分泌细胞胰岛素分泌出了问题所致,而胰腺癌多是由胰腺外分泌结构恶变而来。

一项日本研究显示,胰腺癌病人当中之前有糖尿病的的就占有12.5%,而患有胃癌、食管癌、直肠癌的病人,之前有糖尿病的仅0.6%~1.2%,两者相差10~20倍,说明糖尿病与胰腺癌有密切相关。其原因有可能是因为长期的糖尿病对胰腺产生慢性刺激,是胰腺细胞易发生癌变,另外胰导管上皮细胞病理改变与胰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糖尿病是胰腺癌危险因素之一,而胰腺癌高危人群新发糖尿病则可能是胰腺癌发生的初期症状或预警信号。对于胰腺癌高危人群的新发糖尿病,须慎重选择抗糖尿病药物,以降低胰腺癌发生危险。

胰腺癌与糖尿病症状类似:

胰腺癌相关糖尿病的发病特点与2型糖尿病相似,即具有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但与2型糖尿病相比较,胰腺癌相关糖尿病的特点为:⑴发病年龄相对较大,常大于60岁,女性多见;⑵基本无糖尿病家族史;⑶无“三多”症状,但短期内体重下降较明显;⑷起病时常有腹痛或腹部不适感;⑸合并高血压和冠心病,尤其是高脂血症相对少见;⑹肿瘤标志物CA19-9和CEA常有异常。

许多胰腺癌患者血糖升高的现象要早于腹痛等症状。国内有临床研究报道在肿瘤病灶发现之前2年左右,大约有17%的胰腺癌患者可能表现有糖代谢异常,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2型糖尿病,但很少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也无肥胖等糖尿病好发因素等。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季尚玮等对147例胰腺癌患者分析发现糖尿病患者中胰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2型糖尿病可能是胰腺癌的首发症状,对于病程<2年的新发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无糖尿病家族史者,应当注意排查胰腺癌。对于病程>2年的糖尿病患者,随着糖尿病病程增加,患胰腺癌的危险性增加。因此,临床上对于高血糖的病因诊断一定要慎重,不要仅仅满足于1型或2型糖尿病的诊断。

据专家介绍,早期胰腺癌之所以会出现一些类似糖尿病的症状,是因为癌细胞破坏了胰腺组织,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因此出现高血糖和尿糖,甚至葡萄糖耐量试验也不正常。所不同的是,胰腺癌伴发的糖尿病症状按正规的降血糖治疗,难以控制,反而出现越来越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看了以上的介绍,现在你知道了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关系了吧,糖尿病人要警惕并发胰腺癌哦。

三、糖尿病胰腺癌晚期症状

糖尿病会引发胰腺癌吗 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关系

一、具有糖尿病的症状:

一部分胰腺癌患者在发病初期会有糖尿病症状,即在胰腺癌的主要症状如腹痛、黄疸等出现以前,先患糖尿病,以至伴随的消瘦和体重下降被误为是糖尿病的表现,而不去考虑胰腺癌;也可表现为长期患糖尿病的患者近来病情加重,或原来长期能控制病情的治疗措施变为无效,说明有可能在原有糖尿病的基础上又发生了胰腺癌。因此,若糖尿病患者出现持续性腹痛,或老年人突然出现糖尿病,或原有糖尿病而近期突然病情加重时,应警惕发生胰腺癌的可能。

二、除了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外,糖尿病胰腺癌还表现出以下症状:

1、腹痛

腹部疼痛是胰腺癌的主要症状,而且不管癌瘤位于胰腺头部或体尾部均有。百分之六十到八十的病人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而这些表现出疼痛的病人有百分之八十五已不能手术切除或已是进展期。疼痛一般和饮食无关,起初多数较轻,呈持续性疼痛逐渐加重,由于癌瘤的部位和引起疼痛机制不一,腹痛可呈多样表现。其程度由饱胀不适、钝痛乃至剧痛。有放射痛,胰头癌多向右侧,而体尾癌则大部向左侧放射。腰背部疼痛则预示着较晚期和预后差。

胰腺癌者可因癌肿使胰腺增大,压迫胰管,使胰管梗阻、扩张、扭曲及压力增高,引起上腹部持续性或间歇性胀痛。有时还同时合并胰腺炎,引起内脏神经痛。典型胰腺癌的腹痛常在仰卧时加重,特别在夜间尤为明显,迫使患者坐起或向前弯腰、屈膝以求减轻疼痛,有时常使患者夜间辗转不眠,可能是由于癌变浸润压迫腹腔神经丛所致。

2、黄疸

黄疸是胰腺癌,特别是胰头癌的重要症状。黄疸属于梗阻性,伴有小便深黄及陶土样大便,是由于胆总管下端受侵犯或被压所致。黄疸为进行性,虽可以有轻微波动,但不可能完全消退。黄疸的暂时减轻,在早期与壶腹周围的炎症消退有关,晚期则由于侵入胆总管下端的肿瘤溃烂腐脱之故,壶腹肿瘤所产生的黄疸比较容易出现波动。胰体尾癌在波及胰头时才出现黄疸。有些胰腺癌病人晚期出现黄疸是由于肝转移所致。

约1/4的病人合并顽固性的皮肤瘙痒,往往为进行性。虽然目前认为梗阻性黄疸时瘙痒的发生可能和皮肤胆酸的积存有关,但少数无黄疸或轻度黄疸的病人也可以有皮肤瘙痒的症状。

3、消化道症状

消化道症状最多见的为食欲不振,其次有恶心、呕吐,可有腹泻或便秘甚至黑便,腹泻常常为脂肪泻。食欲不振和胆总管下端及胰腺导管被肿瘤阻塞,胆汁和胰液不能进入十二指肠有关。胰腺的梗阻性慢性胰腺炎导致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良,也必然会影响食欲。少数病人出现梗阻性呕吐,是因为肿瘤侵入或压迫十二指肠和胃所致。由于经常进食不足,约百分之十病人有严重便秘。此外有百分之十五左右的病人,由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良而致腹泻;脂肪泻为晚期的表现,是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良时特有的症状,但较罕见。胰腺癌也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或仅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发生率约百分之十。

4、消瘦、乏力

胰腺癌和其他癌瘤不同,常在初期即有消瘦、乏力。这种症状与癌瘤部位无关。在消化道肿瘤中,胰腺癌造成的体重减轻最为突出,发病后短期内即出现明显消瘦,体重减轻可达30斤以上,伴有衰弱乏力等症状。一些病人在其他症状还没有出现以前,首先表现为进行性消瘦。体重下降的原因是由于食欲不振,进食减少,或虽有食欲,但因进食后上腹部不适或诱发腹痛而不愿进食。此外,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良或胰液经胰腺导管流出受阻,影响消化及吸收功能,也有一定的关系。

5、腹块

胰腺深在于后腹部难摸到,腹块系癌肿本身发展的结果,位于病变所在处,如已摸到肿块,已多属进行期或晚期。慢性胰腺炎也可摸到肿块,与胰腺癌不易鉴别。胰腺癌可造成肝内外胆管和胆囊扩张以及肝脏的胆汁淤积性肿大,所以可摸到肿大的肝脏和胆囊。癌肿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质坚固定,可有明显压痛。

6、血栓性静脉炎

晚期胰腺癌患者出现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或动脉血栓形成。如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可引起患侧下肢水肿。尸检资料示动脉和静脉血栓症的发生率约占百分之二十五左右,似更多见于胰体、尾部癌。Spain认为癌肿可能分泌某种促使血栓形成的物质。如门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食管下端静脉曲张或腹水,脾静脉血栓形成可致脾肿大,这些患者易致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

7、精神症状

部分胰腺癌患者可表现焦虑、急躁、抑郁、个性改变等精神症状。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由于胰腺癌患者多有顽固性腹痛、不能安睡以及不能进食等症状,容易对精神和情绪产生影响。

四、胰腺癌如何诊断呢

糖尿病会引发胰腺癌吗 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关系

通过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比CT费用低,易于得到,并可见到肝脏、肝内和肝外胆管肿瘤,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超过百分之九十。胰腺癌超声波诊断的准确性受到操作者的技术、病人肥大的体形和胃肠道气体的限制。

通常,胰腺癌超声检查作为CT的补充诊断方法来运用。其次,用CT扫描。这种扫描器不依赖手术,不受病人体形和胃肠道气体的限制,可确定肝脏转移灶、淋巴病变和周围血管侵犯,但对小于2cm的损害或腹膜小结节的诊断不可靠。

其三就是我们都知道的磁共振。磁共振(MRI)在胰腺癌诊断方面并非比CT更有用,它不能表现出比CT更有优势,但是做为这一领域的专门技术,从发展的观点看,将来可能会起作用。最后,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确定胆管结石,对胆管损害进行诊断以及获取十二指肠和壶腹部癌的组织活检方面均特别有用。若在超声的帮助下插入内窥镜,为胰腺癌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这一技术为早期胰腺癌的诊断提供了可能性。

胰腺癌及时的治疗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希望上述的这些诊断方法您可以抽出时间进行阅读,更应该在平时自己腹部出现不适的时候及时的去进行就诊,以便对于任何疾病都可以做到早发现治疗。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