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幼儿保健

小孩退热方法有哪些 小孩发烧的原因是什么

导读:妈妈们注意让孩子多喝些温水,注意孩子的冷暖,避免受凉,注意生活环境卫生,一定要密切观察孩子的体温变化,如果在家进行了自行降温不起作用的话,就要立即就医,不要延误。

一、小孩发烧有哪些高效的土办法快速退烧

小孩退热方法有哪些 小孩发烧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孩子身体发热,那我们的目的就是帮助使温度降下来,妈妈们最常使用的就是物理降温,用75%浓度的酒精加入适量的水来擦孩子的额头、腋下和脖子的地方可以帮助达到降温退烧的效果。与此同时一定要记住多给孩子喝水。

用冷毛巾或者是退热贴敷在孩子的头部,也可以很快的降温,在孩子发烧期间,建议不要给孩子穿太多的衣服,更不要捂着孩子,导致热量排不出来,影响健康,也可以给孩子泡温水澡,使血管扩张,达到降温效果。

如果孩子高热不退,可以给配药物退热,布洛芬混悬液或是对乙酰氨基酚颗粒帮助退热都可以,孩子发烧妈妈们是最着急和忙碌的,一定不要过于着急和担心,相信孩子的抗病能力,做任何事都要冷静思考。

妈妈们注意让孩子多喝些温水,注意孩子的冷暖,避免受凉,注意生活环境卫生,一定要密切观察孩子的体温变化,如果在家进行了自行降温不起作用的话,就要立即就医,不要延误。

二、小孩发烧退热不宜过快

小孩退热方法有哪些 小孩发烧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家长急于给孩子退烧,是担心发烧会烧坏孩子的大脑,怕影响孩子的智力,其实发烧是不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的,而只有患了脑炎、脑膜炎等病,才能伤及大脑神经系统。发烧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是一种正常的免疫反应,是人体血液的白血球与细菌、病毒在交战,抵抗细菌、病毒等的一种反应。发烧说明孩子有一定的免疫力,是有能力对抗疾病的表现。

一要正确使用退烧药。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5℃,一般不需要用退烧药物;但应该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若小儿体温达到39℃时,为防止发生热痉挛,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适当的退热药治疗,或采用物理降温,如用75%的酒精擦腋下和腹股沟处,亦可帮助退烧,效果很好,小儿愿意接受,但必须注意要边擦边注意给患儿随时盖好,以免受凉。

二是发烧时要适当减少着衣。不应采取捂汗的方法降体温,因汗水流失过多会使患儿感到疲惫无力。中医认为损失大量津液,反而对患儿恢复不利。

三要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室温不要过高,保持在18℃-20℃为宜,同时,不要让过堂风直吹患儿。

四是患儿发烧若仍不缓解,要配合医生,做好其他各项检查。便于早日找出致病的原因,便于有针对性地对症治疗。

五是患儿发烧时,饮食宜清淡为主,便于消化及吸收,以半流质为宜。如营养粥和鸡蛋面汤之类的饮食,多食蔬菜及水果,尤其要吃些含维生素C的新鲜果蔬。

三、小孩常用退热药物如何选择

目前各医院和药房*的退热药有数种,剂型有水剂、片剂、栓剂和针剂四种,很多家长在选择时往往无所适从。为帮助各位家长做好退热药的“选择题”,现将临床常用的几种退热药作一下介绍:

阿司匹林

是一种古老的退热药,1899年开始使用,其退热作用较强,但副作用大,主要为胃肠道出血,血小板减少,其最严重副作用是瑞氏综合征,病死率为30%。英国明确规定,16岁以下儿童禁用阿司匹林。目前该药在国内儿科也趋于淘汰。

对乙酰氨基酚

即扑热息痛,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无胃肠道刺激或出血,不影响血小板功能,无肾毒性,不会引起粒细胞缺乏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其退热效果与剂量成正比,但剂量过大会引起肝毒性。该药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2个月以上婴儿和儿童高热时首选退热药。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4~6小时一次。目前各医院和大药房均有*,代表药如小儿美林糖浆、小儿百服宁滴剂等。

布洛芬

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作用,副作用少。该药退热起效时间平均为1.16小时,退热持续时间平均为近5小时,平均体温下降值为2.3度,下降百分率为88%。儿科专家认为,本品可以代替肌肉注射退热药,适用于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热病儿。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剂量为每公斤体重5~10毫克,每6~8小时一次。目前各医院和大药房均有*,代表药为托恩口服溶液等。

四、中医退热常见的几种方法

小孩退热方法有哪些 小孩发烧的原因是什么

釜底抽薪法

相当于中医“通腑泄热法”,即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如病人出现高热汗出,大便不通,腹胀、腹痛拒按,甚至胡言乱语,舌苔黄糙起刺,脉滑有力时。此犹如锅下柴多火旺,抽去柴薪则火熄热退。故常用大黄、芒硝等药,或将其配入清热方剂中,以通利大便,泻下热结,使邪热从下而去,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再者,通便去火,又能保护阴液,犹如防止火太旺而将水烧干,限制体温上升,这也有利于退热。

扬汤止沸法

相当于中医“疏散退热法”,即用药性辛散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发汗退热法,适用于表证发热的病人,常见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并见,无汗或有汗不畅,这是由于体表受外邪困遏引起的发热,因受邪性质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又可分为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大类。前者恶寒明显,一般无汗,且兼有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喉不痛,脉浮紧等;后者发热明显,一般有汗,且兼有头痛,口渴,咽喉肿痛,脉浮数等。发汗退热法宜根据寒热之异来选取不同的药物,如风寒表证常用辛温发汗药,如麻黄、桂枝、羌活等;风热表证常用辛凉发汗药,如柴胡、升麻、薄荷等。通过发汗散邪,使邪热外达,发热随之减轻,从而达到退热之效,符合中医经典着作《黄帝内经》所说的“体若燔炭,汗也而散”的治则,发汗法对无汗高热者尤其有效。二是升散退热法,适用于内有郁热的病人,因邪热内郁于里,常表现为发热,胸膈烦热,口干唇裂,面色红赤,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等,可于清热方剂中酌加薄荷、升麻等以加强疏散清热之功,此符合《黄帝内经》所说的“火郁发之”的治则。但应注意的是,发汗退热法虽十分常用,且有很好的退热作用,但过汗能损伤津液,故对体虚病人应当慎用。

热者寒之法

也是中医最常用的退热法之一,即用药性寒凉(甘寒或苦寒)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主要适用于发热而不恶寒的病人。如见高热不退,汗出较多,口渴喜喝冷饮,脉象洪大而数时,为热盛津伤证,此时不能用发汗退热法,宜用甘寒退热法,如石膏、生地、麦冬等;如见高热烦躁,口燥咽干,便秘尿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热毒炽盛证,当用苦寒清热法,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由于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应注意适可而止。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