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中医养生

古代名中医的长寿之道

导读:公元581年,“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召,(孙氏)不拜”,并且“称疾不赴(有病不能赴京)”,后来干脆隐居,专注于修道、炼丹、读书,疏注《老子》、《庄子》,并着手写书。

在古代的环境和医疗水平,人们的平均寿命是35岁,就连皇帝平均寿命也才38.7岁,然而中医的平均寿命却达到75.1岁,这是为什么?皇帝老儿为何短命?皇帝一是治理国家、日理万机、操劳过度;二是养尊处优、高高在上,皇妃、佣人一大群,终日不事,根本不接近大自然,当然无法安享天年了。而过去的名中医们,一心潜研岐黄为病人治病,常研墨、问病、把脉、处方,养成温和的性格;二是自己懂得如何保健、防病、养生,其寿命当然就长。毋怪乎一般人心目中有“医家都是长寿”的说法。官位越高越短命?身居高位,必短寿乎?事实也并非如此。国家政协原副主席王任重,70岁退休之后,身患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血流粘稠度高等疾病。这时候的王老放弃居住在北京的优厚条件,回到河北景县自己的家乡,住在鱼塘边的一间小房子,养起猪、鸡、鸭、,屋后种蔬菜,每日晨练、打扫猪舍、给蔬菜施肥,下午喝喝茶,与乡民聊聊天,不时的村民有了矛盾、争吵,就来找他评理裁断。几年后上述的病都没有了,70多岁的王老还能挑起一担粪…大医家孙思邈的修心养性招唐代大医家孙思邈,他的寿年在人们的考证争论中有101岁、121岁,但我的老师干祖望教授撰著《孙思邈评传》一书中,考证为孙思邈享年141岁,不管哪个年龄是真实的,他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龄长寿者。孙氏一生忙于医道,活跃于临床,救治活人不计其数。公元581年,“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召,(孙氏)不拜”,并且“称疾不赴(有病不能赴京)”,后来干脆隐居,专注于修道、炼丹、读书,疏注《老子》、《庄子》,并着手写书。公元652年,孙氏近百岁,《千金要方》脱稿。30年后,《千金翼方》一书写成。两部《千金方》书,至今在中医界仍具有较高的参考和研究价值,更难能可贵的是该书中的“大医精诚”成为医界职业道德的里程碑,为每个医务工作者心中的“医德”典范。孙氏对于防老延年法,有其独特见解。作为道教中人,他将道教的修心养性的方法有意无意间地引进了医学,总结出:1、要稳定情绪,节制过度的用脑用力。其言“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繁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不以小事累意,不临世俗之仪。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天下莫我知也”(见《翼方·养性禁忌》)。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