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骨科 > 骨科 > 肌疝
肌疝

肌疝

( jī shàn )
分享到:
收藏(0)
简介肌疝(myocele)是指肌肉组织经过筋膜鞘的缺损或薄弱处向外突出形成的一种疝,多表现为皮下无痛性包块,临床上比较少见,好发于小腿,多数肌疝疝块在0.6cm以下,有时为多发性或双侧性。其症状较轻,在休息后或静止时消失,常被忽视或漏诊。
医疗知识

基本知识

  • 是否医保:
  • 易感人群:无特殊人群
  • 患病比例:0.001%
  •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 并发症:肿胀

治疗常识

  • 挂号科室:外科 骨外科
  • 治疗方式:手术治疗
  • 治疗周期:1-2个月
  • 治愈率:60%
  • 常用药品:双氯芬酸二乙胺凝胶、酮洛芬凝胶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9000元)

温馨提示:加强营养,少食多餐。

肌疝宜吃食材更多宜吃食材>>
1、宜吃新鲜蔬菜水果;   2、宜添加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辅助食品。
肌疝忌吃食材更多忌吃食材>>
1、忌吃豆类、花生、玉米等坚硬难以消化的食物。   2、忌食煎、炸、熏、烤和肥腻、过甜的食物。   3、忌吃芝麻、芝麻油、葱、姜和各种香气浓郁的调味料。

一、肌疝的病因是什么

1.肌筋膜缺损或薄弱常见肌筋膜缺损或薄弱原因如下:

(1)正常情况下,肌肉筋膜存有正常的、生理性的缺损或薄弱区,当肌肉压力增高时,肌*由此疝出。如腓浅神经由腓总神径自腓骨颈的外侧发出,向下走行于腓骨长、短肌之间,其终末支在小腿中下1/3交界处穿过筋膜成为皮支,导致局部缺损或薄弱,小腿肌疝可由此疝出。肌肉经筋膜神经出口疝出可导致神经损伤、卡压,进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2)手术损伤或锐器切割可造成肌肉损伤和筋膜破裂,如清创缝合时仅缝合皮肤,当肌肉肿胀、压力增高时,可向筋膜外膨出。再如,钝性损伤或骨折可损伤肌肉和刺破筋膜,由于肌肉肿胀、压力增高向筋膜外膨出形成肌疝。

(3)剧烈运动或强体力劳动,动作不协调或负荷过重,及着地姿势不正确,下肢持力不稳等因素,使下肢肌肉极度收缩,以致肌肉结构受损,此时肌腹明显短缩,肌外膜纵向撕裂,形成间隙,使肌肉由肌外膜间隙膨出,疝出组织可发生嵌顿、少量渗血,继发水肿、渗出等创伤性炎症反应和周围肌群痉挛。

(4)长期慢性损伤使下肢筋膜变薄弱或破裂。

(5)筋膜本身病变造成一定部位的筋膜薄弱。

2.肌肉压力增高

(1)肌肉剧烈运动或过度活动后,局部代谢增强,血氧浓度降低,代谢产物积蓄,使微循环渗出增加,组织间液增加,肌肉可发生肿胀、肥大;然而筋膜壁却限制了肥大肌肉的扩张,使肌间隔的压力增高,继而促使肌肉由薄弱或缺损部位突出而形成肌疝。

(2)创伤、手术或肌肉本身的病变,可使肌肉肿胀、压力增高,并由手术或损伤筋膜薄弱处膨出形成肌疝。

近年来,有人认为肌疝是慢性肌筋膜间室综合征的代偿性表现。张镛福等人也发现,在慢性小腿肌筋膜间室综合征中,将近一半的患者存在肌疝。

二、肌疝的诊断方法

鉴别:

1、下肢静脉曲张、动脉瘤多发性肌疝需于下肢静脉曲张、动脉瘤等鉴别。下肢静脉曲张性与外伤无关,抬高下肢包块变小或消失,诊断性穿刺可鉴别。动脉瘤有波动感可闻及血管杂音。

2、寒性脓肿寒性脓肿病人常有结核病史,肿块有波动感可鉴别。

3、腱鞘囊肿发生于肌腱、腱鞘部位,肌肉收缩时无变小或消失,可鉴别。

4、脂肪瘤肿块皮下、质软,有分叶状,活动,不随肌肉活动变小或消失可鉴别。

5、其他另外需与肌肉撕裂,肌腱断裂,血管瘤等相鉴别。

诊断:

1.下肢静脉曲张、动脉瘤多发性肌疝需于下肢静脉曲张、动脉瘤等鉴别。下肢静脉曲张性与外伤无关,抬高下肢包块变小或消失,诊断性穿刺可鉴别。动脉瘤有波动感可闻及血管杂音。

2.寒性脓肿寒性脓肿病人常有结核病史,肿块有波动感可鉴别。

3.腱鞘囊肿发生于肌腱、腱鞘部位,肌肉收缩时无变小或消失,可鉴别。

4.脂肪瘤肿块皮下、质软,有分叶状,活动,不随肌肉活动变小或消失可鉴别。

5.其他另外需与肌肉撕裂,肌腱断裂,血管瘤等相鉴别。

三、肌疝的治疗措施

肌疝的治疗肌疝(myocele)是指肌肉组织经过筋膜鞘的缺损或薄弱处向外突出形成的一种疝。临床上比较少见,好发于小腿,多数肌疝疝块在0.6cm以下,有时为多发性或双侧性。其症状较轻,在休息后或静止时消失,常被忽视或漏诊。?

1、一般不需特殊治疗,症状轻者应限制活动和使用弹力绷带。

2、若病人是体力劳动者或有明显症状者应考虑做筋膜修补术,以恢复劳动力。

3、若手术在损伤2周以上才施行者,筋膜破裂口已为一薄层纤维组织所覆盖,看不清缺损和边缘,但扪之边缘尚在,肌肉收缩时,仍将从此弱点疝出。

4、切除纤维薄膜将边缘重叠缝合,或用阔筋膜片、MarlexMesh修补。超声检查能清晰的显示各层组织结构及筋膜回声情况,并提示疝口大小、筋膜层是否有渗液等,可排除血肿,为临床明确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四、肌疝发病机制

肌疝通常是下肢局部肌筋膜由于发育的异常、创伤以及手术损伤,甚至长期的慢性劳损等而导致的下肢筋膜变薄弱或者缺损的病理基础。另外,下肢局部肌肉压力突然升高也是诱发肌疝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肌疝发病机制

1.肌筋膜缺损或薄弱

(1)正常情况下,肌肉筋膜存有正常的、生理性的缺损或薄弱区,当肌肉压力增高时,肌*由此疝出。如腓浅神经由腓总神径自腓骨颈的外侧发出,向下走行于腓骨长、短肌之间,其终末支在小腿中下1/3交界处穿过筋膜成为皮支,导致局部缺损或薄弱,小腿肌疝可由此疝出。

(2)手术损伤或锐器切割可造成肌肉损伤和筋膜破裂,如清创缝合时仅缝合皮肤,当肌肉肿胀、压力增高时,可向筋膜外膨出。再如,钝性损伤或骨折可损伤肌肉和刺破筋膜,由于肌肉肿胀、压力增高向筋膜外膨出形成肌疝。

2.肌肉压力增高

(1)肌肉剧烈运动或过度活动后,局部代谢增强,血氧浓度降低,代谢产物积蓄,使微循环渗出增加,组织间液增加,肌肉可发生肿胀、肥大;然而筋膜壁却限制了肥大肌肉的扩张,使肌间隔的压力增高,继而促使肌肉由薄弱或缺损部位突出而形成肌疝。

(2)创伤、手术或肌肉本身的病变,可使肌肉肿胀、压力增高,并由手术或损伤筋膜薄弱处膨出形成肌疝。

骨科 同类标签

肌疝相关知识更多知识>>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