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养生保健

肚子疼拉肚子怎么治疗 腹泻患者怎么护理

导读:有效治疗腹泻的几个小偏方鲜桃能治腹泻一旦发现便溏或腹泻初发,速吃鲜桃(每饭前吃鲜桃一个,饭中食大蒜1一2瓣),腹泻立止或大为减轻。

一、腹泻的家庭自疗法

 一:灸法

取关元、神阙、天枢、中脘、足三里、脾俞穴,按艾炷无瘢痕灸法操作。每次选用2~3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4~5壮,每日1次,5次为1疗程,以施灸部倍皮肤红晕为度。或取神阙穴,按艾炷隔盐灸法施灸。

二:刮痧

主刮脊柱两旁,臂内侧直至肘窝、天枢、足三里。呕吐加刮内关经穴部位,腹胀加刮里内庭经穴部位,发热加刮合谷、曲池经穴部位,泻甚加刮阴陵泉经穴部位。操作方法,轻刮以上各经穴部位3分钟左右。

三:敷贴

胡椒10粒,研成细末,撒于患儿脐上,外用胶布固定。每天1次,连敷4~5天,适用于脾肾阳虚型。

四:敷贴

朱砂、白矾、樟脑、松香各等份,分别研末,再混合研匀,装瓷瓶内,勿令泄气,2日后即融合成膏。用时挑少许药膏捻成绿豆大小,置脐中,以胶布覆。

五:敷贴

吴茱萸、胡椒、苍术各30克,丁香6克。用火焙干研粉,混合均匀,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粉2克,用茶油或热米汤拌匀敷贴脐部,外用纱布封贴脐部,每天1次。

二、有效治疗腹泻的几个小偏方

1、鲜桃能治腹泻

一旦发现便溏或腹泻初发,速吃鲜桃(每饭前吃鲜桃一个,饭中食大蒜1一2瓣),腹泻立止或大为减轻。19年来有众人试尝,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如果吃鲜桃和大蒜12小时后,腹泻不减,应速去医院治疗,免得贻误病情。另外,中医认为:食大蒜应忌大,食鲜桃应忌白术

2、用大蒜治肠炎腹泻一法

蒜剥皮洗净,用刀削去蒜瓣的头尾和蒜的膜皮。拉肚子时,大便后先温水坐浴,再将削好的蒜送入直肠里,越深效果越好,一般情况下,放入蒜后泻肚即止,五六个小时后排便即成条形。每次放一两瓣,连放两三天,大便可正常。采用此法应注意手的消毒。

3、肚脐敷药治腹泻

将白胡椒粉或云南白药敷于肚脐上,上面用消毒棉纱盖住,最外面用虎骨麝香膏或伤湿止痛膏封住,几小时后从脐内有水分排出,腹痛、腹泻竞痊愈。

 4、烧熟蒜瓣可治幼儿腹泻

取蒜瓣若干,放火上烧熟,然后蘸上白糖,让孩子吃,每次吃2一3瓣,每日早、中、晚二次,吃后三天即见效,五六天腹泻痊愈。

三、腹泻的治疗误区

误区一:腹痛立即吃止痛片

腹泻时也会伴随着肚子痛,有人干脆用平时治头痛、胃痛的止痛片来对付腹泻疼痛。专家提醒,吃止痛片能暂时缓解腹痛,但由于阑尾炎和腹泻的初期症状很相似,这样做容易掩盖病情,耽误阑尾炎的治疗。

误区二:吃消炎药消毒止泻

很多人认为,腹泻药是由病毒、细菌引起的,吃消炎片消消毒就可以止泻了。对此,专家介绍,消炎药就是抗生素类药,人体只有在感染时才能服用。如果用消炎药来治疗腹泻,人很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如损害肝肾功能、过敏、加重腹泻等副作用。

误区三:腹泻后立即吃止泻药

人拉肚子后,往往马上就吃止泻药,这种错误做法不但不能止泻反而会延误病情,急诊科经常有腹泻病人服用止泻药三五天后仍不见好转才来就医的。因为过早服用止泻药会打破人体排泄平衡,把腹泻排出的毒素都"堵"住了,不能及时排出体内"垃圾"就会破坏肠胃道功能,不但不能治病反而耽误病情。所以人们在腹泻持续三天后应去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治疗。

误区四:喝大量白开水不吃饭

"吃多少泻多少,还不如什么都不吃,多喝点白开水就行了。"这是很多人在受拉肚子折磨时的普遍想法。腹泻期间也应坚持进食,因为及时补充营养有利于肠胃道恢复正常。

一般腹泻早期可以吃些加咸菜的清淡米汤,中期好转后最好吃面条等流质食品,少喝牛奶、忌生冷、大蒜。即使腹泻停止后的七天内也不能吃过于油腻的鱼、肉,否则会刺激肠胃。

同时,无须饮用过多的白开水,可在1000毫升的白开水中加入1小勺盐、4小勺糖,这样更能补充人体因腹泻流失的钾、钠等营养成分。

四、腹泻的患者在生活中如何做好护理

一、要合理安排饮食,注意均衡膳食营养。夏季食物应以清淡为主,尤其是那些爱吃肉的孩子,家长更应注意调节饮食结构,鼓励孩子多吃蔬菜和水果。不要贪吃冷饮,每餐不要吃得过饱,避免造成胃肠道机能的损害。

二、要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让孩子从小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三、要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注意居室通风,保持空气新鲜。要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学习休息两不误。

四、对于婴幼儿,鼓励母乳喂养,尤其是出生后的第一个夏季最重要,应避免夏季断奶。人工喂养时,应注意饮食卫生和水源清洁。无论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都应适时添加辅食,添加过程应循序渐进,不要几种辅食同时添加。

五、腹泻应及时治疗,尤其是感染性腹泻患儿,把腹泻对患儿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同时避免营养不良、多种维生素缺乏及多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