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养生保健

人格障碍早期症状 如何治疗人格障碍

导读:②经常无端怀疑别人要伤害、欺骗、利用自己,或认为有针对自己的阴谋,对别人善意的举动做歪曲的理解,总认为他人不怀好意,怀疑他人的真诚,警视四周。

一、人格障碍症状有什么表现

 1.偏执型人格障碍

亦称妄想型人格。这类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①对周围的人或事物敏感、多疑、心胸狭窄、容易害羞,自尊心过强,对他人对自己的“忽视”深感羞辱,满怀怨恨,人际关系往往反应过度,有时产生牵连观念;②经常无端怀疑别人要伤害、欺骗、利用自己,或认为有针对自己的阴谋,对别人善意的举动做歪曲的理解,总认为他人不怀好意,怀疑他人的真诚,警视四周;③遇到挫折或失败时易于埋怨,怪罪他人,推诿客观,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他人,不从自身寻找主观原因;③容易与他人发生争辩、对抗,尤多意见,常有抗议,单位领导常觉得这类人员难以安排;⑤常有病理性嫉妒观念,怀疑配偶或情侣的忠诚,限制对方和异性的交往或表现出极大的不快;⑥易于记恨,对自认为受到轻视、不公平的待遇等耿耿于怀,引起强烈的敌意和*心;⑦易感委屈;⑧自负,自我评价过高,对他人的过错不能宽容,给人以得理不饶人的感觉,固执地追求不合理的利益或权利;⑨忽视或不相信与其想法不符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服或事实来改变其想法或观念。

2.分裂样人格障碍

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男性略多于女性,表现为:①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回避社交,离群独处,我行我素而自得其乐;②缺乏热情和温柔体贴,缺乏幽默感,对人冷漠,缺乏情感体验,对于批评与表扬有别人对他的看法等漠不关心;③常不修边幅,服饰奇特,行为怪异,其行为不合时宜,不符合当时当地风俗习惯或目的不明确;④言语结构松散、离题,用词不当,表达意思不清楚,但并非智能障碍或文化程度受限所致;⑤爱幻想或有奇异信念,有时思考一些在旁人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如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人为什么没有尾巴等,有些人在从事抽象思维的领域可有成就;⑥可有牵连、猜疑、偏执观念,或奇异感知体验,如一过性错觉或幻觉等知觉体验。

 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与女性。这种人无论是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个性倾向性以及自我价值观念等方面均于正常人不同,他们往往缺乏正常的人间友爱、骨肉亲情,缺乏焦虑和罪恶感,常有冲动性行为,且不吸取教训,行为放荡,无法无天。本型患者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岁)就出现品行问题,如:①经常说谎、逃学、吸烟、酗酒、外宿不归,欺侮弱小。②经常偷窃、斗殴、赌博,故意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无视家教、校规、社会道德礼仪,甚至出现犯罪行为,或被学校除名或被公安机关管教等。成年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如经常旷课、旷工,对家庭亲属缺乏爱和责任心,待人冷酷无情。③经常撒谎、欺骗,以此获私利或取乐。④易激惹、冲动,并有攻击行为。⑤缺少道德观念,对善恶是非缺乏正确判断,且不吸取教训。⑥极端自私与自我中心,以恶作剧为乐,故使其家庭、亲友、同事、邻居感到痛苦或憎恨。

反社会性人格和违法犯罪有较密切的关系。罪行特别严重、作案手段残酷、犯罪情节恶劣的犯人中有相当比例属于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4.冲动性人格障碍

以情感爆发,伴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常表现为:①情绪不稳,易激惹,易与他人发生争执和冲突,冲动后对自己的行为虽懊悔,但不能防止再犯,间歇期正常;②人际关系强烈而时好时坏,要么与人关系极好,要么极坏,几乎没有持久的朋友;③情感爆发时,对他人可有暴力攻击,可有自杀、自伤行为;③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样表现冲动,缺乏目的性与计划性,做事虎头蛇尾,很难坚持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做事往往事先没有计划或不能预见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二、人格障碍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一般而言药物治疗难以改变人格结构。但在出现异常应激和情绪反应时少量用药仍有帮助。如情绪不稳定者少量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具有攻击行为者给予少量碳酸锂,亦可酌情试用其他心境稳定剂;有焦虑表现者给予少量苯二氮卓类或其他抗焦虑药物。但一般不主张长期应用和常规使用,因远期效果难以肯定。有研究报道具有潜在抗冲动作用的选择性5一HT回收抑制剂氟西汀对分裂样人格障碍和边缘性人格障碍有效。

(二)心理治疗

人格障碍者一般不会主动求医,常常是在和环境及社会发生冲突而感到痛苦或出现情绪睡眠方面的症状时才非常“无奈”地到医院就诊。医生通过与患者深入接触,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其认识个性缺陷之所在,鼓励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对其出现的积极变化予以鼓励和强化等措施,对患者有益。

人格障碍治疗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矫正不良习惯。直接改变患者的行为通常相当困难,但可以让患者尽可能避免暴露在诱发不良行为的处境中。如攻击性强的人并非在任何场合都出现攻击行为,羞涩忸怩的人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怕羞。找到激发异常行为的场合或因素对于处理和预防有重要意义。如强迫性人格具有“完美主义”倾向,可以让其从事紧张程度不高,责任比较宽松的工作。此外。要避免不成功的暗示,提供更多的发展正常人格的机会。

 (三)教育和训练

人格障碍特别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患者往往有一些程度不等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收容于工读学校、劳动教养机构对其行为矫正有一定的帮助。

三、人格障碍的矫正方法

应采用心理治疗为主,以克服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认知提高法

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的方法,使其对自己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

 2.交友训练法

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训练的原则和要领是:

(1)真诚相见,以诚交心:本人必须采取诚心诚意、肝胆相照的态度积极地交友。要相信大多数人是友好的和比较好的。可以信赖的,不应该对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见和不信任态度。必须明确,交友的目的在于克服偏执心理,寻求友谊和帮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碍。

(2)交往中尽量主动给予知心朋友各种帮助:这有助于以心换心,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巩固友谊。尤其当别人有困难时,更应鼎力相助,患难中知真情,这样才能取得朋友的信赖和增强友谊。

(3)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容原则”:性格、脾气的相似和一致,有助于心理相容,搞好朋友关系。另外,性别、年龄、职业、文化修养、经济水平、社会地位和兴趣爱好等亦存在心理相容的问题。但最基本的心理相容的条件是思想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相似和一致,即所谓“志同道合”。这是发展合作、巩固友谊的心理基础。

 3.自我疗法

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喜欢走极端,这与其头脑里的非理性观念相关联。因此,要改变偏执行为,偏执型人格患者首先必须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如:①我不能容忍别人一丝一毫的不忠。②世上没有好人,我只相信自己。③对别人的进攻,我必须立即予以强烈反击,要让他知道我比他更强。④我不能表现出温柔,这会给人一种不强健的感觉。

现在对这些观念加以改造,以除去其中极端偏激的成分。①我不是说一不二的君王,别人偶尔的不忠应该原谅。②世上好人和坏人都存在,我应该相信那些好人。③对别人的进攻,马上反击未必是上策,而且我必须首先辨清是否真的受到了攻击。④我不敢表示真实的情感,这本身就是虚弱的表现。

每当故态复萌时,就应该把改造过的合理化观念默念一遍,以此来阻止自己的偏激行为。有时自己不知不觉表现出了偏激行为,事后应重新分析当时的想法,找出当时的非理性观念,然后加以改造,以防下次再犯。

4.敌意纠正训练法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充满敌意和不信任感,采取以下训练方法,有助于克服敌意对抗心理。

(1)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陷于“敌对心理”的漩涡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处世待人时注意纠正,这样会明显减轻敌意心理和强烈的情绪反应。

(2)要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学会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说感激的话,而不要不疼不痒地说一声“谢谢”,更不能不理不睬。

(3)要学会向你认识的所有人微笑。可能开始时你很不习惯,做得不自然,但必须这样做,而且努力去做好。

(4)要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耐心。生活在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冲突纠纷和摩擦是难免的,这时必须忍让和克制,不能让敌对的怒火烧得自己晕头转向,肝火旺旺。

四、人格障碍的鉴别诊断

主要是与人格改变的鉴别。某些情况下,在成年期人格也可发生严重持久的改变,这有别于应激或疾病所致的暂时性行为改变。导致这种持久改变的情形如:

(1)脑损伤或脑器质性病变;

(2)严重精神疾患,尤其是精神分裂症;

(3)特别严重的应激性经历,如被劫持为人质或受尽折磨的囚犯。

在ICD-10中,脑器质性疾病所致人格改变被划分在器质性精神障碍(F00),包含了一类由脑疾病、损伤或功能障碍所致的人格和行为障碍。例如脑炎或头部损伤所致的人格改变。DSM-Ⅳ将这一状况诊断为全身疾病所致人格改变。

在ICD-10中,列于以上的其他两种人格改变形式划分于成年人人格和行为障碍的部分(F60)。要诊断精神疾病后的持久人格改变,人格的改变必须持续至少2年,与所患疾病有明确关系,且在病前没有出现。此种情况下的个体可能表现出依赖、被动和苛求,或者由于(非妄想性)坚信发生变迁、遭到诋毁而表现为社会退缩和社会隔离。ICD的作者强调这种改变必须是可根据患者在疾病中的体验、其过去的态度、适应性以及生活处境而能够被理解的。然而普遍的认为精神分裂症可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人格。

在ICD-10中,灾难性经历后的持久人格改变也必须持续至少2年。这种应激性体验必须是极端强烈的,例如,灾祸、随时面临被杀可能的长久监禁、恐怖活动的受害者、饱受折磨或被关押于集中营。这一类个体多有敌视、易激惹、多疑、社会退缩、空虚感、无望、离群索居和紧张不安。在应激性经历之前并不具有这些特征,尽管这种情况可见于创伤后应激障碍,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总而言之,人格障碍是“行为的根深蒂固的适应不良类型”,在少年阶段或更早阶段即可发现,并贯穿整个生命过程。应激或疾病导致的人格改变都有相对明确的起病界限。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