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女性 > 女性保健

毛孔粗大长痘痘怎么办 长痤疮的病因有哪些

导读: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作息时间规律,晚上10点之前睡觉,不经常使用彩妆等等。

一、毛孔粗大长痘痘有哪些办法

痤疮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该烦恼,除了留下难看的疤痕,大部分痤疮患者都有毛孔粗大的苦恼,因过度挤压面疱、粉刺,致使表皮破裂,一旦伤害到真皮,而其皮缺乏再生功能,便难以产生新细胞,就会留下凹凸疤痕,使毛孔变得粗大。或因痤疮皮肤本身油脂分泌过多,而患者长期使用强力去油的化妆品或药品刺激皮肤分泌更多的油脂,使毛孔变得越来越大。解决痤疮皮肤毛孔粗大问题有3个办法。

1.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不吸烟,不喝酒,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作息时间规律,晚上10点之前睡觉,不经常使用彩妆等等。

2.护肤品保养

要选择正确的护肤品保养皮肤,首先不使用劣质化妆品,然后根据自身皮肤性质选择合适的护肤品。

针对油性或者混合型皮肤可选择自制细致毛孔面膜:柠檬蜜+冰水紧肤(每周一至两次)。洗脸后,用十滴新鲜柠檬汁,半杯蜜糖及三茶匙酵母粉混合后当面膜敷上,酵母能将坏死细胞去除,蜜糖则能润滑皮肤,而柠檬更可吸收多余的油脂,十分钟后再用冰水把面膜洗净,既能收紧毛孔,亦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肌肤恢复光亮。

也可选择专业药妆解决毛孔粗大问题。

3.激光治疗

利用激光的光热分离效应在皮肤中穿透足够的深度,将黑素、血红蛋白和水作为靶目标,对真皮进行选择性加热,刺激新的胶原合成,从而改善肤质粗糙、毛孔粗大、皮肤晦暗、细小皱纹、痘疤、痘印等问题,达到细致皮肤、收缩毛孔、增加皮肤弹性、光亮、细腻的效果。

二、长痤疮有哪些病因

提到痤疮大家也许会存在陌生,但是说到青春痘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其实这二者是一回事,只是不同种叫法而已,如果大家对痤疮的病因不了解,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不利于进行预防,患病几率就会增加,让健康受到威胁。

痤疮的病因有很多,根据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引起痤疮的内因主要是因为人体内分泌出现了问题,功能失调导致雄性激素分泌增多或相对增高,刺激皮脂腺肥大增生,分泌油脂量增多,进而诱发痤疮。另外引起痤疮的诱因也是来自多方面的,下面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

痤疮一般是诱发而生的,一个人的精神、饮食等等都可能是痤疮的病因所在,一个人如果在饮食方面偏嗜麻辣、油腻、海鲜、油炸等类食品及烟草等,均可刺激皮脂腺肥大、增生,分泌大量皮脂,诱发痤疮。便秘、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致毒气上升,毒素上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声音嘶哑,皮肤油腻,诱发痤疮,脂溢性皮炎,脂溢性脱发。如今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妆品,而长期滥用化妆品,刺激皮脂腺、加速毛囊角化和堵塞,也会诱发痤疮。

三、痤疮患者的饮食调理

1、绿豆薏苡仁防痤汤:

将绿豆、薏苡仁各25克,山楂10克,洗净,加水500克

泡30分钟后煮开,滚几分钟后即停火,不要揭盖,焖15分钟即可,当茶饮。每日3~5次,适用于油性皮肤,有预防长粉刺和青春疙瘩作用。

2、薏苡仁海带双仁粥:

薏苡仁15克,枸杞、桃仁各15克,海带、甜杏仁各10克,绿豆20克,粳米50克。

将桃仁、甜仁用纱布包,水煎取汁,加入薏苡仁、海带末、枸杞子、粳米同煮粥吃。每日2次。具有清热解毒,清火消炎,活血化瘀,养阴润肤功效。适用于防治痤疮。

3、海带绿豆汤:

海带、绿豆各15克,甜杏仁9克,玫瑰花6克,红糖适量。【有疑问,点此直接咨询】

将玫瑰花用布包好,与各药同煮后,去玫瑰花,加红糖食用。每日1剂,连用30日。适用于防治痤疮。

四、治疗痤疮的三大误区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青少年,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很大。然而我们对于痤疮的认识却存在以下三大误区,只有走出误区才能对治疗痤疮有帮助。

 误区一:轻视痤疮

痤疮的发生非常复杂。除内分泌失调,皮质分泌过多和感染因素外,其他如免疫、遗传、血液流变学改变等也被认为是于痤疮有关,它与社会心理、生活习惯、生存环境也有很大关系;再者精神刺激如自卑情绪,不满意等情绪低下心态,导致精神内分泌影响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误区二:面部痤疮滥用药物或激素

由于诊断不明、治病心切、自行用药、不尊医嘱、用药不当,使得痤疮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发生副作用,或造成严重后果。滥用激素如:皮炎平、皮康王、优卓尔等可引起痤疮。激素可以刺激皮脂腺增生,使皮脂腺分泌更加旺盛,皮肤发生继发性损害表现为多毛、易感染、皮肤变薄,刺激色素细胞增生,引起毛细血管扩张等,留下难以清除的色素沉着斑。并形成激素依赖型皮炎。

误区三:误认为痤疮只在青春期发生

痤疮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除青春期外,新生儿、婴儿、少年、三四十岁的人都可能患上痤疮。由于学习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饮食结构的改变、空气环境的污染,痤疮患者日益增多,发病年龄已趋向少年和中年。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