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中医养生

什么是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呢

导读: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干的各级分支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一、什么是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小静脉中静脉最后经过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干的各级分支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血液的作用

在人的体内循环流动的血液,可以把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并将人体内的废物收集起来,排出体外。当血液流出心脏时,它把养料和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处;当血液流回心脏时,它又将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输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大约相当于体重的8%。血液把氧气、食物、营养素和激素运输到全身各处,并把代谢出来的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血液还能保护身体,它能产生一种叫“抗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能黏附在微生物上,并阻止其活动。于是,血液中的其他细胞会包围、吞噬、消灭这些微生物。血液也能够凝结成块,帮助我们堵住出血的伤口,防止大量血液流失以及微生物入侵。

二、血液循环的研究历史有什么

血液循环的发现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诸血皆归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等论述,说明我国古*民对血液循环已有一定的认识。

公元2世纪,古罗马名医盖伦(GalenGalen,129~200)通过解剖动物,发现动脉中充满血液。他认为人体心室中隔有个小孔,右心室的血液可由小孔进入左心室;血液由肝脏合成,与“生命灵气”混合后,在血管中潮涨潮落般地往复运动,造成奇妙的生命现象。他的“生命灵气”的说法符合基督教的需要,因而被教会所推崇。

16世纪,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通过研究发现:人体心室的中隔上并没有小孔;右心室的血液是经过肺到达左心室(即肺循环);静脉中有能够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不存在什么“生命灵气”。这些发现指出了盖伦学说的错误,促进了血液循环理论的建立,但触犯了宗教。因此遭到了教会的残酷迫害,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

17世纪初,英国医生哈维(W.Harvey,1578~1657)做了这样的实验:他把一条蛇解剖后,用镊子夹住大动脉,发现镊子以下的血管很快瘪了,而镊子与心脏之间的血管和心脏本身却越来越胀,几乎要破了。哈维赶紧掉镊子,心脏和动脉又恢复正常了。接着,哈维又夹住大静脉,发现镊子与心脏之间的静脉马上瘪了,同时,心脏体积变小,颜色变浅。哈维又去掉镊子,心脏和静脉也恢复正常了。

哈维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周密的思考,最终得出结论:心脏里的血液被推出后,一定进入了动脉;而静脉里的血液,一定流回了心脏。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液是相通的,血液在体内是循环不息的。后来,意大利人马尔比基(MarcelloMalpighi,1628~1694)用显微镜观察到了毛细血管的存在,正是这些细小的血管将动脉与静脉连在了一起,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血液循环是英国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科学概念。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1661年意大利马尔比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血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循环。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泵入主动脉,通过全身的各级动脉到达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再经过各级静脉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最后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路线就是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泵入肺动脉,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再通过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路线就是肺循环。

三、血液循环的循环系统由什么构成

组成:血液、血管、心脏

血液循环系统是血液在体内流动的通道,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淋巴系统是静脉系统的辅助装置。血液循环系统由血液、血管和心脏组成。

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及静脉组成的一个封闭的运输系统。由心脏不停的跳动、提供动力推动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为机体的各种细胞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包括营养物质和氧气,也带走了细胞代谢的产物二氧化碳。同时许多激素及其他信息物质也通过血液的运输得以到达其它器官,以此协调整个机体的功能,因此,维持血液循环系统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是机体得以生存的条件,而其中的核心是将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人体的循环系统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组成。体循环开始于左心室。血液从左心室搏出后,流经主动脉及其派生的若干动脉分支,将血液送入相应的器官。动脉再经多次分支,管径逐渐变细,血管数目逐渐增多,最终到达毛细血管,在此处通过细胞间液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被组织吸收,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进入血液中,变动脉血为静脉血。此间静脉管径逐渐变粗,数目逐渐减少,直到最后所有静脉均汇集到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液即由此回到右心房,从而完成了体循环过程。

肺循环自右心室开始。静脉血被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气,变静脉血为动脉血,然后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左心房的血再入左心室,又经大循环遍布全身。这样血液通过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断地运转,完成了血液循环的重要任务。

四、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呢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血液循环一旦停止,机体各器官组织将因失去正常的物质转运而发生新陈代谢的障碍。同时体内一些重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将受到损害,尤其是对缺氧敏感的大脑皮层,只要大脑中血液循环停止3~4分钟,人就丧失意识,血液循环停止4~5分钟,半数以上的人发生永久性的脑损害,停止10分钟,即使不是全部智力毁掉,也会毁掉绝大部分。临床上的体外循环方法就是在进行心脏外科手术时,保持病人周身血液不停地流动。对各种原因造成的心跳骤停病人,紧急采用的心脏按压(又称心脏挤压)等方法也是为了代替心脏自动节律性活动以达到维持循环和促使心脏恢复节律性跳动的目的。

营养物质的获取

体内各器官与组织细胞进行活动,需不断供给氧与营养物质,氧来自肺泡,营养物质来自小肠粘膜的吸收。而远离肺与肠的器官又如何能得到这些物质呢?这是因为体内有完善的血液转运系统,包括大循环(体循环)与小循环(肺循环)。血液自右心室到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入左心房,此为肺循环。经过此循环血液获得氧。血液自左心室到主动脉、大动脉、小动脉经毛细血管与静脉系统回到右心房,此为体循环。食入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消化后被小肠吸收,经肠系膜静脉到门静脉入肝脏,再经肝静脉到下腔静脉而进入右心房与右心室。肺循环与体循环是相互衔接的,从左心室进入动脉的血液既含有丰富的氧也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经分布到全身各器官与组织的毛细血管,将动脉血输送给它们,以满足其需要,使其正常的机能活动得以维持。

动脉血与静脉血的主要区别是:动脉血含氧合血红蛋白较多,故呈鲜红色;而静脉血含氮离血红蛋白较多,故呈紫蓝色。经过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每100毫升含的氧离血红蛋白若到心脏的血液与从心脏泵入动脉系统的血液是平衡的。这种进出心脏的血量为什么能取得平衡呢?在前面已经谈到心脏的泵血量取决于心室肌的收缩力量,而心肌的收缩力又取决于心室肌纤维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心室肌初长度增加,心肌的收缩力也增加,这现象称为心定律。心室肌纤维的初长度与进入心室的血量有关,进入的血量多,则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增大,此时心室肌的初长度即增加,故心室收缩时力量增大,泵出的血量自然增大。相反,当回心血量少时心室的充盈量也减少,故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心室肌的初长度减小,收缩力减弱,被泵出的血量自然减少。可见进出心脏血量的平衡是通过改变心室肌纤维的初长度来实现的。它不受神经与体液因素的影响,只取决于进入心室的血量,所以进入量与泵出量能取得平衡。若这种平衡不能维持则出现病理状态。如果回心血量大于泵出血量,则静脉系统出现淤血,肝肿大,心衰的病人可发生这种情况。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