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中医养生

脑溢血前兆是什么 脑溢血的原因与后遗症

导读:当上述先兆症状出现时,患者或家属在思想上一定要高度重视,同时不要过度紧张以致惊慌失措,情绪要镇静,避免因血压波动而加重病情。

一、脑溢血前兆是什么

1、在患者的指甲上,如果有红色甚至黑色的斑点出现,就意味着体内血行出现了障碍,这即是脑溢血前兆。为了预防脑溢血的发生,在这些斑点出现时,可刺激位于食指指甲靠拇指侧下方(靠第一关节处)约2毫米的“商阳”穴;小指上的“少冲”穴和无名指指甲靠小指侧如前相同位置上的“关冲”穴,也是非常重要的穴位。

2、突然感到一侧身体麻木、无力、活动不便,手持物掉落,嘴歪、流涎,走路不稳。

3、与人交谈时突然讲不出话来,或吐字含糊不清,或听不懂别人的话。

4、暂性视物模糊,以后可自行恢复正常,或出现失明。

5、突然感到头晕,周围景物出现旋转,站立不稳甚至晕倒在地。这些表现可以短暂地出现一次,也可以反复出现或逐渐加重。

当上述先兆症状出现时,患者或家属在思想上一定要高度重视,同时不要过度紧张以致惊慌失措,情绪要镇静,避免因血压波动而加重病情。另外,应尽快将患者送到医院就诊,并详细告诉医生已出现的预兆表现,以便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二、脑溢血症状

症状一:头痛

头痛是脑溢血的症状中最为突出的。也就是说脑溢血患者,由于血液直接刺激脑膜和脑的疼痛结构,约有80%~90%病人有剧烈头痛。特点是开始时疼痛位于病侧,当颅内压增高或血液流入到蛛网膜下腔时,可出现全头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塞头痛多较轻微,但大面积脑梗塞合并颅内压增高时,也可出现剧烈头痛。

症状二:呕吐

呕吐是脑溢血的症状中很常见的,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为喷射性呕吐,发生率在80%以上;脑溢血时颅内压增高,呕吐和头痛均加剧。如果病人呕吐出咖啡色胃内容物,表示有上消化道出血,是病情危重的预兆。

症状三:意识障碍

由于脑部受到严重而广泛损害,意识障碍也成为脑溢血的症状中不可忽视的。据报道60%~80%脑溢血病人可出现意识障碍。临床特点是除少部分轻型脑溢血病人,意识可保持清醒外,脑干出血和小脑溢血意识障碍都比较严重;脑室出血病人可迅速出现昏迷。

症状四:偏瘫

偏瘫是指一侧上下肢及同侧舌和面部肌肉的运动障碍,也是脑血管病的较常见症状,不论大脑半球任何一侧出现病变,都会导致病变对侧偏瘫,其程度可有轻有重,可为不完全瘫和完全瘫。

三、脑溢血的原因

脑溢血又叫脑出血,其是脑实质内血管破裂。跟其他疾病相似,脑溢血的发病原因也很多,除了血肿本身的占位性损害外,还有周围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代谢紊乱(如酸中毒)、血管运动麻痹、血-脑脊液屏障受损及血液分解产物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脑组织的损害等。

脑出血的常见原因是高血压。有资料表明80%以上的脑出血病人有高血压病史。由于长期的高血压,脑内小动脉形成粟粒样大小的瘤体扩张,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就会使微小动脉瘤破裂而发生脑出血。长期的高血压,还可使脑小动脉内膜受损,脂质沉积,透明样变,管壁脆性增强,更易破裂出血。此外,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也是脑出血的常见原因。

情绪改变是脑出血的又一重要诱因,包括极度的悲伤、兴奋、恐惧等,临床工作总我们发现,多数脑出血患者发病之前都有情绪激动病史,甚至曾有人做过研究,证实临床上近30%的病人是因生气、情绪激动导致脑出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短时间情绪变化时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突然升高,原本脆弱的血管破裂所致

凡是能使血压骤然升高的因素如情绪激动、剧烈活动、饮酒过度、大便用力等,都是脑出血的诱发因素。脑出血可以发生在脑实质的任何部位,可以单发,也可为多发。但大多数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性脑出血多为单发。其好发部位为内囊、基底节,其次是外囊、额叶。脑干和小脑较少见。脑出血发病多较突然,病程进展迅速,严重时,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恶化。病人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呕吐和大小便失禁,并可有头痛和血压升高。

四、脑溢血的后遗症有哪些

⑴麻木:患侧肢体,尤其是肢体的末端、如手指或脚趾、或偏瘫侧的面颊部皮肤有蚁爬感觉,或有针刺感,或表现为刺激反应迟钝。麻木常与天气变化有关,天气急剧转变、潮湿闷热,或下雨前后,天气寒冷等情况下,麻木感觉尤其明显。

⑵嘴歪眼斜:一侧眼袋以下的面肌瘫痪。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鼓颊和吹哨时,口角歪向健侧,流口水,说话时更为明显。

⑶中枢性瘫痪:中枢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痉挛性瘫痪、硬瘫。是由于大脑皮层运动区锥体细胞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锥体束受损而产生。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失去了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调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释放”,产生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呈痉挛性瘫痪。

⑷周围性瘫痪:周围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弛缓性瘫痪、软瘫。是因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脊骸前根、脊神经、颅神经受损害产生的瘫痪。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应有的冲动兴奋,临床上表现为肌张力降低,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缩,但无病理反射,病人自己感觉四肢无力。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