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肩周炎 > 肩周炎常识

艾灸肩周炎专业方法是这样的 肩周炎的表现有哪些

导读:灸肩髎穴【取穴方法】:在肩部于肩髃(lio骨节空隙处)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一、艾灸肩周炎专业方法是怎样的

一、灸肩髃穴

【取穴方法】:上臂外展90度时,在肩部最高点前下缘的凹陷处。

【功效】:疏散经络风湿,活血化淤。

二、灸肩髎穴

【取穴方法】:在肩部于肩髃(liáo骨节空隙处)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三、灸肩贞穴

【取穴方法】:当双肩下垂时,位于腋窝后方竖纹上方大拇指横款的位置,左右各一。

【功效】:散热通经络,对治疗肩胛痛特别有效。

四、灸天宗穴

【取穴方法】:位于背部,大约在肩押骨的中央,左右各一,按压时会有疼痛传到手臂。

【功效】:生发阳气。

五、中府穴

【取穴方法】:两手叉腰立正,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窝中心是云门穴,由此窝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平第一肋间隙)处即是本穴。如下图:

上面5个穴位,1个在肩前胸,2个在肩后背,2个在肩上部,有的朋友觉得这么多穴位,如果平均一个穴位灸15分钟左右,轮流灸的话,这么多穴位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灸完。

六、灸阿是穴

【取穴方法】:在病变局部找点痛点。

【功效】:缓解局部疼痛不适。

七、曲池穴

【取穴方法】:屈曲肘关节,在肘横纹的外侧头。取穴时,将手掌抵住胸口弯曲手肘时,手肘关节会产生横纹,横纹外侧凹陷处与拇指侧端的交接点就是曲池穴,压迫此处会感觉疼痛,左右各一。

灸疗此穴位,可以帮一个随身灸施灸,也可以用高品级的艾条点燃直接对着此穴位熏。

【施灸时间】:每日灸1~2次,每次灸10~2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温馨提示:

艾灸治疗此病期间,要加强周关节的功能运动,但注意不要扭伤和受凉。

二、肩周炎有什么表现

(1)肩部疼痛

逐渐出现肩部某一处痛,与动作、姿势有明显关系。

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病人初期尚能指出疼痛点,后期范围扩大,感觉疼痛来于肱骨,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撕裂样剧痛。

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多数患者常诉说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侧侧卧,此种情况因血虚而致者更为明显,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2)肩关节活动受限

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的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等因素。

使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肩关节外展出现“扛肩”现象,梳头动作难以完成

(3)怕冷

患肩怕冷,不少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患者终年用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4)压痛

多数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患者在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岗上肌腱、肱二头肌长、短头肌腱及叁角肌前、后缘均可有明显压痛。

(5)肌肉痉挛与萎缩

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

三、中医辨证论治肩周炎

1、风寒侵袭

主证:肩部疼痛较轻,病程较短,疼痛局限于肩部,多为钝疼或隐痛,或有麻木感,不影响上肢活动。

局部发凉,得暖或抚摩则痛减。舌苔白,脉浮或紧。多为肩周炎早期。

主证分析:体虚之人,肌肤卫阳不固,复因汗出当风,风寒趁虚袭于肌肤经络,痹阻于肩部,使肩部气血运行不利。

不通则痛,故见肩部疼痛,局部发凉。因病程短,风寒仅袭肌表,故其痛较轻。苔白脉浮或紧,均为寒邪在肌表之征。

治则: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10g,独活10g,秦艽10g,桂枝10g,桑枝10g,海风藤15g,当归10g,川芎10g,木香10g,乳香10g,甘草6g。

甘草用来治肩周炎

方解:方中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等祛风散寒,化湿通络。

配以当归、川芎、木香、乳香活血理气,并能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共奏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寒胜者加制川乌、细辛。

风胜者,重用羌活,再加防风。

2、寒湿凝滞

主证:肩部及周围筋肉疼痛剧烈或向远端放射,昼轻夜甚,病程较长。

因痛而不能举肩,肩部感寒冷、麻木、沉重、畏寒,得暖稍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主证分析:年老肝肾亏虚,正气不足。或因冒雨涉水,睡眠不当,外界寒湿之邪侵及,滞留局部。

日久寒湿内结,致使局部经脉闭阻,故见局部疼痛、麻木。

寒凝邪实,故疼痛剧烈、畏寒。湿性重着,故有沉重感,得温则痛稍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均为寒湿之征。

治则:散寒除湿,化瘀通络。

方药:乌头汤加减。麻黄10g,制川乌12g(先煎),白芍15g,黄芪30g,甘草6g。全虫12g,羌活12g,细辛6g。

方解:方中的制川乌、羌活、细辛、全虫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止痛。用麻黄散外寒表湿。芍药、甘草缓急舒筋。

黄芪益气固表,并以此缓和麻黄、乌头之性,以防伤正气。诸药配伍,使寒湿之邪微汗而解,邪去而又不伤正,以达温经散寒,祛湿止痛之功。

 3、瘀血阻络

主证:外伤后或久病肩痛,痛有定处。局部疼痛剧烈,呈针刺样,拒按,肩活动受限。或局部肿胀,皮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涩。

主证分析:外伤内挫,局部经络损伤,气血逆乱。或久痛入络,血脉瘀阻,故见局部疼痛剧烈,呈针刺样且有定处,拒按,或肿胀。皮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涩均为血瘀之征。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活络效灵丹与桃红四物汤合并加减。当归15g,丹参15g,生乳没各15g。白芍10g,川芎10g,熟地10g,桃仁10g,红花10g。桂枝10g,桑枝20g,鸡血藤15g。

当归用来治肩周炎

方解:方中用当归、丹参、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止痛。熟地配当归以养血。白芍缓急止痛,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止痛。

用桂枝、桑枝、鸡血藤祛风通络。诸药共奏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效。

4、气血亏虚

主证:肩部酸痛麻木、肢体软弱无力、肌肤不泽、神疲乏力。或局部肌肉挛缩,肩峰突起。舌质淡,脉细弱无力。

主证分析:久病体弱,气血亏虚,外邪乘虚侵袭,闭阻经络,肩部筋脉失于荣养,故见肩酸痛麻木、肢软乏力、肌肤不泽、肌肉萎缩、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无力均为气血亏虚之征。

治则:益气养血,祛风通络。

方药:秦桂四物汤,或用本方加味治之。秦艽12g,桂枝12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0g,生地12g。黄芪15g。

寒甚加羌活、独活、附子。湿甚加苡米、海桐皮。筋缩不利加木瓜、鸡血藤、忍冬藤。痛甚加全虫。

方解:本方以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养血柔筋,以秦艽祛风散寒,以桂枝、黄芪益气温经通络散寒。

共奏益气养血,疏经散寒之效。

四、按摩治疗肩周炎

肩周炎是人们常得的疾病,不论男女,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发生。

尤其是上了岁数的人,由于身体自身的原因,显得更加普遍而严重。

得了肩周炎,除了肩部的疼痛外,在身体的其它部位也会出现一些感应的信号,尤其是疼痛等症状,反应相当明显。

除了药物治疗外,可以从经络养生的角度告诉大家用穴位进行日常保健的方法。

肩髃穴

大肠经上的穴位,用于治疗肩周炎、上肢瘫痪、臂神经痛等,配合肩髎、肩贞、臑俞等共同治疗肩周炎和上肢不遂等。

大肠经上的穴位,用于治疗肩周炎

该穴位于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按摩时一手按住患病的肩膀,用食指或中指用力按揉2—3分钟,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佳,早晚各一次。

 肩井穴

胆经上的穴位,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疬等,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最高处。

肩井穴主治肩背痹痛

按摩时先以一手食指压于中指上,按揉患肩一半的肩井穴五分钟左右。

力量要均匀,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佳。早晚各一次。

 肩贞穴

小肠经上的穴位,主治肩臂疼痛、瘰疬、耳鸣等。

配合肩髃穴、肩髎穴、曲池穴、肩井穴、等治疗肩周炎和上肢不遂。

该穴位于人体的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按摩时用一手拇指在患肩一边肩贞穴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以患者能承受的疼痛度为宜。

 肩髎穴

三焦经上的穴位,主治臂痛、肩重不能举。

位于人体的肩部,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按摩时用一手拇指在患肩一边肩贞穴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以患者能承受的疼痛度为宜。

膏盲穴

膀胱经上的穴位,可以治疗肩膀肌肉僵硬、酸痛。

该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左右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

毎侧点按20—30下为宜,注意按摩力度,不可用蛮力,以患者感受能承受为度。

环跳穴

胆经上的穴位。按摩时可在疼痛肩部的对侧臀部找穴,用力点按会找到痛点,坚持用力按摩2—3分钟为宜。

此处穴位较深,需增加按摩力度,让患者能感觉到疼痛为度。

后溪穴和前谷穴

小肠经上的穴位,对缓解肩周炎、颈椎病和肩臂疼痛有很好的效果。

取穴时自然微握拳,在手掌小指侧,小指的掌指横纹外侧末端处和掌横纹末端处。

按摩时手握拳向上,左右手撞击两穴位100下左右,症状很快缓解。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