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养生保健

便血鲜红的原因有哪些 大便出血推荐7个小偏方

导读:肛裂、肛瘘血色一般为鲜红,且与粪便不相混,也不含有黏液,表现为大便后滴鲜血,尤在硬结大便时更易发生。

一、便血鲜红的原因有哪些

1、痔疮

大便出血一般发生在排便过程中或便后,呈滴血或喷射状,血色鲜红,血与粪便不混合。痔疮引起的大便出血、患有痔疮解大便时鲜血常与粪便相混,有时伴有痔核脱出,形成水肿,嵌顿时可发生疼痛,严重的痔疮患者可导致贫血。

2、肛裂、肛瘘

血色一般为鲜红,且与粪便不相混,也不含有黏液,表现为大便后滴鲜血,尤在硬结大便时更易发生。肛裂导致的大便出血,血色鲜红,滴出或手纸擦后有血迹,且便后有肛门剧烈痛疼。

3、细菌性痢疾

大便常为脓血样,每次量不多,常伴有里急后重感;慢性期为间断性发作的黏液、脓血便。

4、阿米巴痢疾

大便多呈果酱样,或呈暗红色,量较多,常伴有脓性黏液,患者多有发热、腹胀、腹痛及里急后重表现。

5、血吸虫病

有疫水接触史,常表现为慢性腹泻,大便呈脓血样或为大便出血。

6、溃疡性结肠炎

大便一般为黏液脓血样便,重者可为血水样便。出血混有黏液或呈脓血便,伴有腹痛、发热、便频等。

7、肠套叠

排出黏液血便,常不含大便。

8、直肠、结肠息肉

血色鲜红、无痛、血与大便不混合。直肠息肉、乙状结肠息肉引起的大便出血。便后有鲜血或暗红色血液染于大便之外,直肠息肉偶伴有息肉脱出。

二、治疗大便出血推荐7个小偏方

便血鲜红的原因有哪些 大便出血推荐7个小偏方

1、槐花猪肠

把30克槐花放入30厘米猪大肠内,两头扎紧,加水煮汤,放少许食盐,饮汤食肠,可治内痔便癣肛裂、大便硬结出血等。

2、豆腐渣

将豆腐渣炒焦后研细,用红糖水送服,每次6~9克,每日2次,可治长期不愈的大便下血。

3、鸡冠花煮蛋

取30克白鸡冠花,加750克水,煎剩300克,去渣取汁,打入1只鸡蛋,煮熟后加适量白糖服食,每日1次,连服1周,可治便血。

4、苦瓜

用120克鲜苦瓜根加水煎服,可治大便带血。

 5、荔枝

取6枚荔枝、6个胡桃仁、6枚红枣肉、9克茶叶,加水煎汤当茶饮服,可治非痔疮性便血。

 6、木耳头发灰黄花菜

取30克干黄花菜、15克白木耳,用水煎煮成1碗水后,冲入6克头发灰,服食,可治大便中带有鲜癣淤血。

7、香蕉皮

将香蕉皮烧熟食用,可治痔疮便血。

三、便血的症状有哪些呢

便血鲜红的原因有哪些 大便出血推荐7个小偏方

一、鲜血便

多为即时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时间就经肛门随粪便排出,或便后直接流出。流出的血液外观类似外伤出血,颜色鲜红或紫红、暗红,时间稍久后可以凝固成血块。

鲜血便常于以下疾病:

1、痔疮:各期内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为粪便附有鲜血或便后滴血。外痔一般无大便出血。

2、直肠息肉:为无痛性大便出血。排便时出血,排便结束后停止,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与粪便相混,或息肉位置高、数量多,也可也粪便相混。

3、直肠脱垂:久病后可有排便时出血。

4、肛裂:便血,出血方式为粪便表面一侧附有血迹,不与粪便相混,部分患者便后滴血。

二、脓血便

即排出的粪便中既有脓液,也有血液,血液外观较稀薄,有时含有大量黏液。脓血便或含有黏液的血便,往往见于直肠或结肠内的肿瘤及炎症。以下是几种常见疾病:

1、直肠癌:

血色较新鲜或暗红色,粪便中可有黏液,往往血液、黏液、粪便三者相混。

2、结肠癌:

随病程延长逐渐出现大便出血,多为含有脓液或黏液的血便,血色较暗。

3、溃疡性结肠炎:

黏液便或脓血便,同时伴有左下腹痛或下腹疼痛。

患了便血之后,在平时的排便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排出来的粪便中带有夜色鲜红的血液,如果直肠患了炎症的话,会是脓血,然后便血还表现为排出来的粪便是黑色的,便血还带有腹痛、肛门痛等症状。

四、掌握便血的几种护理措施

便血鲜红的原因有哪些 大便出血推荐7个小偏方

护理肛门周围皮肤

保护肛门及其周围和干燥,手纸要柔软,擦拭动作宜轻柔,以减少机械性刺激。便后用碱性肥皂与温水冲洗肛门及周围皮肤,减少酸性排泄物、减少酸性排泄物、消化酶与皮肤接触从而减少局部的刺激和不适,必要时涂抗生素软膏以保护皮肤的完整。

注重饮食营养调理

由于腹泻便血,长期过少和吸收营养不良等因素,患者可能有缺铁,叶酸缺乏或贫血,应给予适量补充。一般可经口服或注射补充,运用益气健脾、养血补肾中药也可达增加体质和补充营养的目的,但不要滥补,要辩证用药。长期腹泻者,要补充钙及镁,锌等微量元素。

调理水电解质水平

重度患者由于大量腹泻、发热、容易有脱水,水盐代谢紊乱和低钾的症状出现,尤其是用大量激素治疗时,尿钾排除增加,更容易导致低血钾,而低血钾可诱发中毒性肠扩张。因此,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更要注意药后反应。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