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品味时尚 > 饮食文化

清明节前说寒食

导读:其实,这是因为现代清明节由古代两个不同的节日——寒食和上巳加上清明这一节气融合演化而来的,在风俗习惯上已将前两种节日的内容吸收并存。

但是细究一下汉代及汉以前文献中对于介子推故事和寒食节的记载,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况。

介子推的事迹最早见于《左传》,没有记录他追随文公流亡时的情节,亦没有提及他的死因。然而,战国时期至少还有两部著作,提及了介子推故事的另外版本。屈原在《九章·惜往日》中有句曰:“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立枯”二字,按照王逸的注,就是“抱树烧而死”的意思,这样至少在屈原时代,关于介子推被焚死的说法就已有了。另外,《庄子·盗跖篇》说:“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这段话中,“割股”与“焚死”的情节都已经出现了。

虽然有人怀疑《庄子·盗跖篇》的记载是汉代人“増托”之作,不足为信,但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士节》又出现了介子推“赋诗公门”和晋文公“悬赏寻人”的情节,可见在战国时代,民间已经流传着介子推故事的多种异文。吕氏没有记载介子推“割股”、“焚死”情节,未必是他未见此说,很可能是他不取。这跟后来司马迁一样,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一定听到了关于介子推故事的多种版本,只是他以史家角度认为不足信,仍以《左传》记载为主要蓝本。

在先秦到西汉之间,介子推故事不断发展,可能离历史本真越来越远,内容情节却愈加丰富,并且在民间流传甚广。到《后汉书·周举传》就说得比较清楚了:“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至此,寒食习俗和介子推传说的关联已经记录得非常明晰。

介子推故事中的“割股”、“焚死”等情节,虽然很可能不是史实,但其产生与流传却在寒食习俗见诸文献之前,因此,说汉人为了附会寒食节而编出介子推的故事,岂不本末倒置?加上最早对于寒食节习俗的记载中,不论《新论》、《后汉书》,还是后来的《琴操》、曹操的《禁绝火令》、《邺中记》,所言都是太原地区特有的习俗。相传介子推被焚死的“绵山”就在太原郡,有着如此时间上和地理上的联系,似乎应该认为是介子推的故事先在民间变化发展,有了“焚死绵山”等等情节,然后周围地区的民众开始产生寒食习俗(很可能形成于西汉),继而这个习俗被记载于各种文献之中,这样逻辑比较通顺。而由民间传说产生纪念性的节日习俗,也是合乎情理的。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