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内科 > 消化科 > 巴雷特食管
巴雷特食管

巴雷特食管

( bā léi tè shí guǎn )
分享到:
收藏(0)
简介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覆盖,称Barrett食管,又称巴雷特食管。普遍认为是获得性,并与反流性食管炎相关,并有发生腺癌的可能,异位柱状上皮残留于食管可在食管任何部位发生。其症状主要是胃食管反流及并发症所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症状为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及反胃。
医疗知识

基本知识

  • 是否医保:
  • 易感人群:无特定人群
  • 患病比例:0.0001%
  •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 并发症:反流性食管炎、 吸入性肺炎

治疗常识

  • 挂号科室:内科 消化内科
  •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 支持性治疗
  • 治疗周期:10-30天
  • 治愈率:35%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温馨提示: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

巴雷特食管宜吃食材更多宜吃食材>>
1.宜吃流质性的饮食; 2.宜吃低糖的食物; 3.宜吃无渣的容易消化的食物。
巴雷特食管忌吃食材更多忌吃食材>>
1.忌吃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 2.忌吃干燥性的食物; 3.忌吃高纤维素的食物。

一、巴雷特食管的致病原因有哪些

Barrett食管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尽管有关Barrett食管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已被大多数学者接受,但Barrett食管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胃食管反流病人中,只有10%发展为Barrett食管,而90%的患者并不发生变化。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学说,即先天性学说和获得性学说。

1.先天性学说

先天性学说认为Barrett食管是由于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柱状上皮没有被鳞状上皮完全替代所致,因此食管下段遗留下胚胎时期的柱状上皮。一些临床观察也支持先天性学说。

 2.获得性学说

有研究认为Barrett食管是一种获得性疾病,它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有密切关系。食管下段长期暴露于酸性溶液、胃酶和胆汁中,造成食管黏膜的炎症和破坏,导致耐酸的柱状上皮替代鳞状上皮。研究证实,大多数Barrett食管病人存在反流性食管炎

关于Barrett食管柱状上皮的来源尚未定论。目前有几种看法:①来源于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②来源于食管贲门腺体细胞;③来源于胃黏膜或原始干细胞。

二、巴雷特食管有什么并发症

Barrett食管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良性并发症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狭窄、溃疡、穿孔、出血和吸入性肺炎等。

常见的并发症有:

 1.溃疡

Barrett食管引起溃疡的发病率为2%~54%,食管柱状上皮受酸性消化液腐蚀后可以发生溃疡,出现类似胃溃疡的症状,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并可引起穿孔、出血、浸润、溃疡愈合后发生狭窄,出现下咽不畅的症状。甚至可穿透主动脉导致大出血而迅速致死。Barrett溃疡的病理分型有两种,最为常见的为发生在鳞状上皮段的浅表性溃疡,这种类型与因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溃疡相似。另一种少见的为发生在柱状上皮段的深大溃疡,与消化性溃疡相似。

2.狭窄

食管狭窄是Barrett食管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100%。狭窄部位多于食管中上段的鳞-柱状上皮交界处,而胃食管反流引起的狭窄多位于食管下段。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29%~82%。病变可单独累及柱状上皮,也可同时累及鳞状和柱状上皮。

 3.恶变

Barrett食管中发生癌肿的发生率不甚确切,长期反流物进入Barrett食管可能起恶变作用。但有研究认为Barrett食管病病人施行了抗反流手术亦不能使这些柱状上皮消退,亦不减少恶变的危险性。Barrett食管的柱状上皮区内可以发生异型增生,程度可自低度到高度,有时低度异型增生不易与正常柱状上皮区别,高度异型增生与原位癌有时难予区别,并可进展至浸润癌。这些恶变的肿瘤系腺癌。须要指出的是内镜发现贲门腺癌伴有良性柱状上皮与柱状上皮异型增生为腺癌是有区别的。Barrett食管的异型增生是癌前期状况已为多数人公认。

三、巴雷特食管需要做什么检查

 1.X线检查

较难发现Barrett食管,有食管裂孔疝及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不是此症的特异性。发现食管有消化性狭窄或体部有溃疡者应疑有Barrett食管。

2.食管镜检查

Barrett食管可患者在胃食管交界上方出现颗粒状、红色的柱状上皮区,并可出现反流性食管损伤的征象。活检可证实并找到柱状上皮化生。

 3.食管测压及pH监测

Barrett食管的病人食管与酸、碱反流物接触时间长可见到胃食管反流的测压表现,其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较一般的反流病人为低。

 4.实验室检查

食管动力检测BE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不全,食管下段压力减低,容易形成胃食管反流,且对反流性酸性物质的清除能力下降,因此通过对患者食管内压力及pH进行监测,对提示BE的存在有一定参考意义。一般认为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低于1.33kPa为功能不全。Ranson等经实验测定正常人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为2.6kPa±7kPa,而在广泛性BE患者为0.97kPa±3.46kPa,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当内镜不能确定食管下段边界时,还可在测压指导下进行活检。

四、巴雷特食管最好的药是什么

 1.质子泵抑制剂(PPIs)

为内科治疗首选药物,剂量宜较大,如洛赛克20~40mg,每天2次口服,症状控制后以小剂量维持治疗,疗程半年以上。有证据表明,PPIs长期治疗后可缩短Barrett黏膜长度,部分病例BE黏膜上有鳞状上皮覆盖,提示PPIs能使BE部分逆转,但很难达到完全逆转。PPIs治疗还可使BE中肠化生及异型增生消退,表明PPIs可阻止BE病情发展,增加鳞状上皮逆转的机会,减少恶性变的危险。

 2.促动力药(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等)

此类药物能减少胃食管反流,控制症状,但疗程较长。如多潘立酮10~20mg,每天3~4次,常与PPIs同时应用,以增加疗效。

3.其他

如硫糖铝、思密达等黏膜保护剂亦有一定疗效,可改善症状,与PPIs合用效果更佳。巴雷特食管炎可以口服洛赛克+多潘立酮+思密达药物治疗,治疗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消化科 同类标签

巴雷特食管相关知识更多知识>>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