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外科 > 普外科 > 包涵体肌炎
包涵体肌炎

包涵体肌炎

( bāo hán tǐ jī yán )
分享到:
收藏(0)
简介包涵体肌炎是一种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特殊类型。Adams等(1965)首先报道了此病的胞浆内和核内包涵体病理特征,并注意到该病的许多特征性临床表现。有报道它占全部炎性肌病的15-28%,老年人发病多见,特别是老年男性,40岁以下发病者少见。该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病程较长。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其临床表现区别于多发性肌炎的特点是:肌无力和肌萎缩对称性差,远端肌肉亦可受累,指屈肌无力和足下垂常见,肌痛少见,肌酶多轻度升高,诊断依据光镜下肌核、肌浆内有嗜伊红色包涵体及电镜下有纤丝状包涵体。该病的治疗与其他炎性肌病的治疗有所不同,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疗效不佳。该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发病5-10年后,病人可能会进行性加重并可能会失去行走能力。
医疗知识

基本知识

  • 是否医保:
  • 易感人群:无特定的人群
  • 患病比例:0.003%
  •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 并发症:褥疮

治疗常识

  • 挂号科室:外科 普外科
  •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 治疗周期:1-2年
  • 治愈率:40%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

温馨提示:忌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葱。

包涵体肌炎宜吃食材更多宜吃食材>>
1.宜吃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E含量高的食物; 3.宜吃高热量的食物。
包涵体肌炎忌吃食材更多忌吃食材>>
1.忌吃热燥性的食物; 2.忌吃辛辣性的食物。

一、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有什么饮食禁忌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的饮食宜忌

一、饮食适宜:1.宜吃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2.宜吃维生素E含量高的食物;3.宜吃高热量的食物。

二、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

豆浆。含有大豆异黄酮,具有维生素E类似的作用,对于肌肉细胞具有营养作用,改善炎症反应。250-500毫升直接食用。

豆腐。蛋白质含量丰富,且容易消化吸收,也含有维生素E,对于肌肉的炎症也具有很好的调理性作用200g炒食或者与白菜同煮后食用。

黑米。营养价值高,容易消化吸收,热量高,适合增加血管的动力,改善肌炎的症状。200g每顿。直接食用。

三、饮食禁忌:1.忌吃热燥性的食物;2.忌吃辛辣性的食物。

四、忌吃食物忌吃理由忌吃建议

酒精性饮料。含有酒精,属于燥热性的饮料,不利于肌肉炎症的恢复。换吃无酒精的饮料。

羊肉。羊肉上火的特性特别明显,不利于肌炎的恢复。可吃性味平淡的鱼肉。

二、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有什么症状

一、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的症状

早期症状:为下肢近端无力,也可以下肢远端、上肢或四肢均匀无力起病

晚期症状:吞咽困难较常见,约30%的患者就诊时已出现吞咽困难,后者多由食管上段和环咽部肌肉功能障碍所致;并周围神经病变时可有感觉障碍

相关症状:腱反射消失膝、踝反射减退吞咽困难感觉障碍

1、包涵体肌炎(s-IBM)起病隐匿,缓慢进展,70%的患者首发症状为下肢近端无力,也可以下肢远端、上肢或四肢均匀无力起病。肌无力可对称或不对称,随着病情进展,远端肌无力可达50%,但仅有35%其远端无力的程度达到或超过近端无力。部分病人的肌无力和肌萎缩可局限于某些肌群,如胸锁乳突肌、上肢肌群、下肢股四头肌等。最易受累的肌肉是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髂腰肌、股四头肌和胫骨肌群,指、腕伸肌早期容易受累,而三角肌、胸大肌、骨间肌、颈屈肌、腓肠肌及趾屈肌受累较轻。约20%的患者颈部肌群受累,1/3的患者可有面肌受累,以眼轮匝肌为主。吞咽困难较常见,约30%的患者就诊时已出现吞咽困难,后者多由食管上段和环咽部肌肉功能障碍所致。

二、诊断

腱反射常减低,尤以膝、踝反射减退最为常见。当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时可有感觉障碍。20%的患者有肌肉疼痛,若同时有吞咽困难,临床与多发性肌炎很难区别。

三、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有什么病因

一、发病原因

s-IBM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未明。Chou曾怀疑包涵体为一黏病毒产物,且后来发现该包涵体能与麻疹病毒抗体结合,但有关s-IBM与病毒感染间的关系至今未得到肯定。

Arahata采用免疫电镜方法对s-IBM的免疫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s-IBM中单核细胞对非坏死纤维的侵入以及肌内膜的单核细胞浸润,均较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uxhenne型(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DMD)多见。提示s-IBM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

 二、发病机制

Oidfors对s-IBM线粒体DNA(mtDNA)的分析研究中发现,约有47%的s-IBM有多发性mtDNA缺失。mtDNA的这种改变不能用年龄或继发于炎症等因素来解释。DiMauro认为s-IBM出现多发性mtDNA缺失可能由核DNA与mtDNA间的联系中断所致,并认为线粒体的这一改变在肌肉变性和无力的病因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s-IBM的发病机制研究中,肌核的改变尤其是核基质的改变越来越受到重视。Nonaka提出在伴有镶边空泡的肌病中如s-IBM、DMRV、眼咽型肌营养不良、SjÖgren综合征等,往往同时有显著的肌核改变,表明两者在病理生理机制方面存在某些联系。Karpati通过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肌核内管状细丝包涵体、核崩解以及由此形成的镶边空泡等s-IBM特征性病理改变均与肌核有关。

Askanas等采用金免疫定位的方法在空泡纤维内发现多种类似于Alzheimer病患者脑内出现的异常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包括β淀粉样物质、β淀粉样物质前体蛋白、泛蛋白(u-biquitin)、朊蛋白(PrP)、Tau蛋白、α-抗凝乳蛋白酶(α-antichymotrypsin)及载脂蛋白E(ApoE),PrP-mRNA和β-APP-mRNA也增加。一些mRNA的过度表达和异常蛋白的产生提示肌核DNA有异常。

总之,一旦肌核改变,作为s-IBM的起动病因得到证实,那么s-IBM的炎症性改变就可能是一种继发反应。

四、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有什么西医治疗方法

一、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的西医治疗

1、对类固醇激素治疗无效是s-IBM区别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的重要临床特征。尽管类固醇治疗能减少s-IBM患者肌肉内炎细胞的浸润,降低血清CK水平,但镶边空泡纤维和嗜刚果红物质均增加,临床肌无力加重或仅有轻微改善。这进一步表明s-IBM炎症浸润可能只是继发性。

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可使部分s-IBM患者肌无力和吞咽功能改善,生活能力提高,但改善的程度有限。

对症处理,加强临床医疗护理,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内容。

 二、预后

SIM预后不佳,Lotz对28例患者平均随访72个月,结果表明s-IBM呈缓慢进行性发展,有6例患者起病15年后生活已不能自理,1例10年后卧床不起,12年后死于呼吸、心力衰竭。

三、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检查

1、血清肌酶检查s-IBM的血清CK水平可正常或轻度增加,一般不超过正常值的10~12倍。

2、肌电图检查s-IBM的EMG特点与PM-DM相似,表现为异常自发性活动增多,短时程运动单位电位和多相波增多。所不同的是s-IBM长时程和短时程运动单位可在同一块肌肉同时出现,后者被称为混合电位。

相关标签

普外科 同类标签

包涵体肌炎相关知识更多知识>>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