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部位养生

血栓的症状,血栓形成临床检查

导读:其他:如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肝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等,这些部位的血栓形成,起病较缓慢,往往伴有血栓性静脉炎的病变及其他体征。

一、血栓的症状

1.静脉血栓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血栓,通常由血流缓慢或淤滞所引起,静脉血栓特点是含有大量红细胞和纤维蛋白,血小板表现聚集和脱颗粒改变,其数量较少;血栓外观似试管内的全血凝块,颜色暗红,称红色血栓,静脉血栓形成常常引起血管腔闭塞,因而血栓近端以红细胞为主,尾端往往有新的血小板黏附在表面,这种血栓多发生于大静脉,常见的如腘静脉,股静脉,髋静脉,可表现为下肢水肿,疼痛,皮肤颜色改变,血栓脱落可随血流进肺动脉,引起肺栓塞。

 (1)表浅性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静脉输注浓度过高的刺激性药物等,易致血栓性静脉炎,局部皮肤发红,皮肤温度增高,病变呈条索状,跳动性疼痛和压痛,严重者可发生静脉闭塞。

(2)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多数表现为腓肠肌疼痛和压痛,小腿肌肉有硬结,患侧下肢水肿和表浅静脉怒张;在妊娠,老年人,卧床过久,外伤,外科术后多见。

 (3)肺梗死:肺栓塞和梗死使体循环内血栓性静脉炎或静脉血栓脱落的栓子,或右心的栓子,沿血流进入肺循环,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临床表现除原发病的症状外,大多数为非特异性肺部症状,如突发性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或血性痰,半数病人的肺动脉瓣区第二音(P2)增强,肺栓塞不一定都发生肺梗死,因而本病症状与有否肺梗死,梗死的范围和病人心肺的原有疾病等都有关系,胸部X线检查是肺梗死的常规诊断方法之一,肺动脉造影更是本病的诊断依据,如肺血管内出现残缺或肺动脉闭塞。

(4)其他:如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肝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等,这些部位的血栓形成,起病较缓慢,往往伴有血栓性静脉炎的病变及其他体征。

 2.动脉血栓形成又称白色血栓,主要是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组成,通常发生在血流较快而血管壁有损伤的部位,或血管异常部位,血小板只黏附在病变的血管壁上,形成血小板血栓,血液通过时可有纤维蛋白在局部形成,并附着于血小板血栓表面,纤维蛋白丝上残留的凝血酶又可以使血流中血小板附着于纤维蛋白丝上,结果形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一层一层地反复覆盖,纤维蛋白丝也可以网住部分红细胞和白细胞,如果血栓的头,体,尾3部分明显即称混合血栓,及至血小板血栓逐渐长大,则可以闭塞血管,影响血流,引起该病变动脉所支配的组织缺血,缺氧,发生严重的缺血性损伤,常见的有心肌缺血,梗死,脑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及肢体动脉栓塞,表现为心绞痛,偏瘫,意识障碍,肢端疼痛及肢体缺血性坏死等,血栓脱落可随动脉血流进入较小的动脉内引起栓塞,常见于脑,脾,肾等器官,若栓塞发生在冠状动脉或脑动脉分支,常可危及生命,动脉血栓形成和栓塞是两种不同病因所致的动脉闭塞性病变。

(1)动脉血栓形成:主要是动脉血管壁异常,常见的是动脉样硬化,其病变多在血管分支开口的内侧或血管固定于周围组织的部位,因而易累及的中等动脉如冠状动脉及脑动脉,当其发生血栓形成即导致心肌梗死和脑血管血栓形成,病变在主动脉及其主干动脉则容易引起肠系膜动脉和肢体动脉血栓形成。

 (2)动脉栓塞:是其他部位脱落的栓子,随动脉血流导致动脉分支的狭窄部位发生闭塞,病情严重的可在一至数小时内即出现典型症状,表现为突发性疼痛,皮肤苍白,知觉麻木,麻痹和血管搏动消失等,也可出现虚脱,闭塞时间过久可致远端组织坏死,组织坏死在体表的界限较为明显,易于诊断。

 3.微循环血栓以纤维蛋白的沉积为主的纤维蛋白血栓,或称透明血栓,微血管血栓可由于微循环障碍,引起血管内凝血;也可由脱落的栓子堵塞小血管,或因某些因素直接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导致纤维蛋白沉积,常见的有DIC,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二、血栓形成临床检查

一、检查

血液学检查,血栓形成的实验室诊断并无统一的认识,目前似缺乏实验室特异性诊断指标,而且血栓形成过程中实验室发现的结果值变异较大,兼之检测的方法不够敏感,特别是有关血栓形成的早期,如何准确判断血栓前期或高凝状态仍有很多困难。以下一些血液检查,可以确诊或预示血栓形成。

1、内皮素-1检测内皮素-1(ET-1)是惟一由血管内皮合成和分泌的内皮素,ET-1有强烈的缩血管生物活性和刺激内皮细胞释放t-PA的功能。在人群分布中,老年人ET-1的血浆水平较人群为高可能是老年人易患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

 2、凝血酶调节蛋白增高:凝血酶调节蛋白或称血栓调节素(thrombomodulin,TM)是一种作为凝血酶之受体,存在于内皮细胞表面的单链抗凝糖蛋白。TM与凝血酶在内皮细胞表面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特异性地使蛋白C转变为活化蛋白C(APC)。TM是反映内皮细胞受损的敏感的特异分子标志物之一。血浆或内皮细胞表面TM增高,表明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

3、血小板检查包括血小板黏附、聚集性增高;血浆中血小板释放物含量增高,特别是α颗粒中特异蛋白质β血栓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增高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增高,血浆中α血小板致密颗粒的释放物5-羟色胺含量增高而血小板内浓度下降;血浆TXA2的代谢产物TXB2增高和(或)前列环素化时产物(6-酮-PGF1α)减低;都反应血小板被激活。

 4、凝血因子活化增高人体凝血因子促凝活性(F:A)及抗原性(F:Ag)的水平一般在100%。在血栓性疾病中,F:A及F:Ag可明显增高。凝血酶原片段1+2(F1+2)和片段2(F2)水平升高,F1+2是反映凝血酶的活性,F1和F2是反映内生凝血酶的活性。凝血时间和APTT缩短。

 5、血浆抗凝血因子减少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HC-Ⅱ、APC敏感率及cl-抑制剂测定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特别是对遗传性、家族性血栓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6、纤溶活性减退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测定可反应纤溶活性。FDP中D-二聚体增多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标志。纤维蛋白肽A含量增高提示已有凝血酶形成,是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早期标志。血清蛋白副凝固试验阳性表示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含量增高,提示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增多。此外尚有纤溶酶原活性测定、t-PA及PAI测定等也可作为纤溶观察指标。

 7、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血液流变学的改变通常应用血细胞比容(HCT)、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红细胞触变性和黏弹性等指标来反映血栓性疾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血栓栓塞性疾病中,全血或血浆黏度增高,红细胞触变性、黏弹性往往降低。

8、血管造影术是诊断血栓栓塞病较为准确可靠的方法之一。可了解血栓的部位、大小、形状,闭塞程度和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否,另外下肢逆行性静脉造影还可以诊断静脉瓣损伤程度及血液倒流情况。对本病的治疗措施和预后判断有较大的价值。但血管造影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方法,缺点:①造影剂可引起过敏反应,轻度荨麻疹、瘙痒、呃逆、支气管痉挛,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②少数引起深、浅静脉炎、注射造影剂外渗,可引起局部血肿及造影后静脉血栓形成。③对下肢膝关节以下腓肠肌静脉血栓常有假阳性结果。

 9、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这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利用纤维蛋白原能渗入血栓及借其所标的放射性核素,在体表扫描计数。局部测定值持续升高24h以上者,提示该处有血栓形成。本试验操作简便,灵敏度及正确性高,常用来作筛选检查。其缺点是常因肢体炎症、外科切开、溃疡、骨折、蜂窝织炎等,可出现假阳性,对急性小腿、下肢远端及腘静脉血栓形成有诊断价值,但对股、骼股、骼总及下腔静脉的血栓形成诊断灵敏度较小。

10、电阻抗体积描记法检查原理是利用血液具有导电能力,及当血流量变化时能导致电阻(阻抗)的变化而影响电压,根据电压测定的结果来间接了解血容量的改变。其方法为大腿中部用压脉带加压后,使小腿深部静脉血容量增大、大腿减压时正常人小腿的血液迅速回流;如果有血栓形成,则小腿的血液回流缓慢或由侧支循环回流,结果在阻抗体积描记图上出现异常曲线。这是一种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对腘、股、骼静脉血栓形成有诊断价值,但对小腿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较差。缺点是:①对近端静脉闭塞伴有大量侧支静脉形成者本法的检测结果可呈假阴性。②在严重动脉血流减少使静脉充盈不佳时,可呈假阳性。③不能区别血栓性及非血栓形成性阻塞。

 11、Doppler超声检查法超声Doppler流量计是利用Doppler效应观察血流速度对频差的改变。当静脉血流通畅时,肢体加压可以增加血液流速,超声波信号增强;如果血管闭塞,则信号减弱或消失,可以判断血管有否血栓形成。此法简便、易行、对腘静脉、股静脉和骼静脉的血栓形成有诊断价值。特别是血管完全闭塞者诊断率甚高,已有侧支循环或表浅静脉血栓形成者,可能出现假阴性。

 12DuplexScanning双显性扫描检查这是一种非创伤性检查,是目前一种快速、精确的证实动脉、静脉闭塞的有价值的方法,本法能精确地识辨动静脉血栓的解剖部位,还能测定静脉反流血量(m1/s),资料证明当静脉通流量低于10ml/s时,则不发生皮肤变化和溃疡形成。对血管造影剂有过敏而不能进行血管造影者,尤为适用。

13、CT和MRI可以确定脑病变部位并能区别于其他脑肿瘤,脑出血等疾病,但不能对肢体动静脉血栓清晰显像、正确诊断。

三、血栓有哪些严重的危害

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当心脏的冠状动脉因动脉硬化加剧或血栓的因素发生栓塞,血流中断,导致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时就意味着人体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病,在我国男性高于60岁时,患此类疾病的几率高达13.2%。

而引起心肌梗死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血栓堵住可心脏冠状动脉。所以,想要不患此类毛病就要减少体内血栓的含量。

引发肺血栓

血栓栓子进入肺循环后,那后果是非常致命的,不仅可引发肺血栓栓塞症,而且还会导致肺梗死。据临床统计,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从仅有的轻微的症状到严重休克,甚至出现猝死。肺血栓栓塞症主要是血栓阻塞肺部血管,导致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肺组织缺血缺氧,最后引起肺组织衰竭。

引发脑梗死

脑梗死是极为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如抢救的不及时不仅会引起瘫痪,失语而且还会导致猝死。

脑梗死引发的因素有很多,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血小板增高等等。但最重要最主要的病因是血栓。这些来自心脏和大血管的栓子流入较细的脑动脉之后就栓塞住了。造成脑部组织缺血缺氧。

所以要想预防脑梗死,最主要的就是要防栓抗栓。

引发下肢坏疽

一提起血栓人们都会想到心栓,脑栓。似乎觉得血栓栓塞只会发生在这两个部位。其实不然,血栓在动脉血管内流窜是没有规律而言的。流窜到人体任何部位都有可能。据临床统计,有20%的血栓栓塞是在脑血管中,10%在内脏血管。肢体血栓则要占到70%到80%,而下肢栓塞是上肢的5倍。

如果下肢发生栓塞,要及时抢救。不然会造成器官组织坏死,要引起重视。

引发肾衰竭

肾脏,俗称腰子,是排泄人体代谢产物和水分的重要器官,如果肾脏出现问题,人体内的毒素就会难以排出去。严重的会导致尿毒症的发生。而引起肾功能障碍的因素有很多,肾脏血管血栓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肾脏血管出现血栓类似于脑血栓的形成,所以有人称之为“肾卒中”而一旦发生肾卒中,那后果就会相当严重。所以,对于这块也要加强重视。

四、12种食物抗血栓

1、柚子

柚子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还可预防脑血栓、中风等脑血管疾病。柚子含有生理活性物质皮甙,可降低血液黏滞度,减少血栓形成,因而对脑血栓、中风等脑血管疾病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2、豆豉

日本老年病研究所的专家发现,常吃豆豉可预防脑血栓。豆豉中钴的含量是小麦的40倍,有良好的预防冠心病的作用;豆豉中还含有大量能溶解血栓的尿激酶,对改善大脑的血流量和防治老年性痴呆很有效果。

3、鸡蛋

科学家研究发现,多吃鸡蛋还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可大大降低患脑梗死和中风的危险。根据不久前的研究资料,一周吃6个鸡蛋可将患乳腺癌的概率降低44%。

4、山核桃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每天食用约85克的山核桃可以使心脏病发病风险降低30%以上。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教授弗兰克·胡解释说:“山核桃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滋养和强化动脉壁的作用,能防止血栓的形成。”

5、豆瓣酱

发酵的大豆含有丰富的抗血栓成分,它可以有效地溶解血液中的血栓等物,起到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血压之功效。豆类发酵之后,能参与维生素K合成,这样可使骨骼强壮,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6、猕猴桃

在猕猴桃当中含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成分精氨酸,科学家研究发现这种成分可改善血液流动和阻止了动脉血中血栓的形成,所以,在平时的食物中多吃猕猴桃这种水果,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有积极作用。

7、洋葱

洋葱中含有前列腺素A,能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量、预防血栓形成。洋葱中还含有一种成分叫槲皮酮,可抑制血小板凝集,促进纤溶系统功能,从而预防血栓形成。

8、大蒜

大蒜中含有一种天然的血液稀释剂,其效果明显而持久。这种物质可增强心脏的收缩力量,降低动脉血管的阻力,使血液循环通畅,预防血栓形成。

9、黑木耳

黑木耳有预防血栓形成的功效。如果每天吃一点儿黑木耳,可以起到抗血管堵塞的效果,成为天然的抗凝剂。黑木耳有补血、活血功效,可抗血小板凝集,防止血液凝固形成血栓,可防治冠心病、动脉硬化。

10、鱼类

在预防血栓的食物中,一定不要忘记鱼类。鱼除了可以调节血脂外,还可以使血中纤维蛋白原下降,并能使凝血时间延长,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营养专家建议,每周至少食用1次300克鱼肉。

11、番茄

番茄是众多天然食物中的防血栓“高手”,因为番茄籽周围的黄色胶状物质,能阻止血液中血小板的凝结,从而起到防止血栓形成。有研究发现,每4个番茄中的胶状物质,就可将体内血小板的活性降低72%,而且不会造成胃出血。

12、生姜

生姜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小板凝集,预防心脏血管梗死和脑梗死。实验证明,进食牛排、奶酪和奶油等食物,能促进血小板凝集,加速血栓形成。如果同时吃些生姜末或姜粉,血液就会保持良好状态,不易出现血栓。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