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部位养生

什么是面部神经麻痹 如何治疗和预防面部神经麻痹

导读:因为发生面瘫的原因不一样,症状也有所区别,所以对于面部神经麻痹的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找一个正规的医院进行确诊,然后配合医生进行正规的治疗,这样疾病才有可能尽快康复。

一、如何诊断面部神经麻痹

面部神经麻痹简单的叫法就是面瘫,当然中医也叫做面部中风。可以说发病的非常的快,而且最直接的症状是口齿不清,嘴巴和眼睛出现歪斜。而且还有口角流涎,当然导致面部神经麻痹的原因还是多种多样的。当然面瘫的类型不一样,治疗方法差不多,但是要求及早就医。

1、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这是面瘫的诊断方法之一。

2、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这也是常见的面瘫的诊断方法。

3、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如果出现这类症状就要加以留心了,这是面瘫的诊断方法之一。

4、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5、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出。

因为发生面瘫的原因不一样,症状也有所区别,所以对于面部神经麻痹的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找一个正规的医院进行确诊,然后配合医生进行正规的治疗,这样疾病才有可能尽快康复。患者的积极配合也是相当重要的。

二、面部神经麻痹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面部神经麻痹发病后,往往口眼歪斜,偏向一侧,即一边面痉挛较甚,症状较重,对侧面部却较轻。治疗重点应在症状重的一边,针灸手法采用深刺、重捻。

取穴:合谷、太冲、颊车、地仓、迎香、风池、承浆、阳白、攒竹、印堂、四白。

其中合谷、太冲为循经远取法,两穴对头面的疾患最为有效,《百症赋》说得好:“太冲泻唇歪以速愈。”

风池、翳风同属少阳,有疏解风邪之效,并能祛风止痛;阳白、攒竹、四白、地仓、印堂、迎香、承浆,均有疏经调气的作用。

采用透穴法,还可以加强经气的通调,如攒竹穿鱼腰、地仓透颊车。《玉龙歌》说得清楚:“口眼歪斜最可嗟,地仓妙穴透颊车。”

视情况需要,有时选择一些阿是穴配合治疗疗效更佳。对侧面部的症状较轻,其处理方法是:选取几个必要的对应穴位,进针较浅,并采用轻针轻捻。总的来说,一般留针半小时为宜,拔出针后必须用艾条点燃温灸,再进行局部按摩,使局部肌肉松弛,达到理顺经络的目的。每天针灸一次,10天为一疗程。

一般来说,按上述步骤进行针灸处理,一个疗程左右可逐步治愈。

三、面神经麻痹的偏方

1、用白芍20克,白芷15克,白附子6克,僵蚕15克,蝉蜕15克,炒地龙15克,全蝎10克,防风10克,川芎10克,钩藤20克,黄芪30克,蜈蚣(另包)2条.

用法:上药除蜈蚣外,水煎两次对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2次用药汤冲服.

2、贴敷药物:分2组。1、麝香2克,全蝎1.5克,白胡椒1.5克,白花蛇1克,蜈蚣1条。共研细末。2、川芎、当归各500克,黄连600克,植物油500克,同置煎枯去渣,炼至滴水成珠,加黄丹360克,搅匀,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天牛粉286克,搅匀,分摊于纸上配,每帖膏重2克。

3、川芎白芷水炖鱼头

川芎3—9克,白芷3—9克,鳙鱼头500克,、胡椒、姜、盐适量。武火烧沸,再以文火炖半小时,分早、晚食鱼喝汤。可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实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面瘫。

面神经麻痹患者一定要积极的接受检查和治疗,同时还要注意检查到底是什么类型的面神经麻痹,这样才可以针对性的下药,而且要注意在生活中积极的锻炼身体,不要过度的忙碌和劳累。保证自己充足的休息,有任何的疾病都要积极的治疗。

四、怎样预防面部神经麻痹呢

1、心理护理:患者多为突然起病,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有的担心面容改变而羞于见人及治疗效果不好而留下后遗症,这时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耐心做好解释和安慰疏导工作,缓解其紧张情绪,使病人情绪稳定,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

2、护眼:由于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瞬目动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长期外露,易导致眼内感染,损害角膜,因此眼睛的保护的非常重要的,减少用眼,外出时戴墨镜保护,同时滴一些有润滑、消炎、营养作用的眼药水,睡觉时可戴眼罩或盖纱块保护。

3、局部护理:热敷祛风:以生姜末局部敷于面瘫侧,每日1/2小时;温湿毛巾热敷面部,每日2—3次,并于早晚自行按摩患侧,按摩时力度要适宜、部位准确;只要患侧面肌能运动就可自行对镜子做皱额、闭眼、吹口哨、示齿等动作,每个动作做2个八拍或4个八拍,每天2—3次,对于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缩及促进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