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部位养生

结肠息肉的护理方法如何更好的治疗结肠息肉

导读:每天都要有谷类、肉类、鱼、蛋、乳、各类蔬菜及豆制品,但每一种的量不要过多,这样才能补充体内所需的各种营养,应注意不要吃过多的油脂,动、植物油比例要适当。

一、结肠息肉术后的饮食护理

1、含钾丰富的食物。一定要多吃含钾丰富的食物,如苹果、橘子、玉米、鱼、精肉等,禁忌辛辣食物,辣椒、胡椒等食物对肠道有刺激作用,一定不能吃。

2、维生素食物。在平时生活中,还一定要注意多吃各种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芦笋、韭菜白菜等绿色蔬菜可刺激肠蠕动,增加排便次数,从粪便当中带走致癌及有毒物质,既可以预防便秘,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治腹泻,并能保证每日的规律排便。

2、合理搭配。在康复期间,患者一定要合理搭配饮食习惯,如多吃一些含糖、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物质。每天都要有谷类、肉类、鱼、蛋、乳、各类蔬菜及豆制品,但每一种的量不要过多,这样才能补充体内所需的各种营养,应注意不要吃过多的油脂,动、植物油比例要适当。

4、规律饮食。除了注意以上的饮食搭配,还一定要保持生活饮食规律,平时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煎炸、腌制食物,禁忌烟酒,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这些都是结肠息肉的术后护理措施。

二、结肠息肉的正确治疗方式

结肠息肉是常见肛肠疾病之一,可分为单发或是多发息肉等。很多患者错误的认为结肠息肉是小病,根本无需治疗就可痊愈。导致结肠息息肉若久拖不治或盲目乱治,这样做对患者身体危害极大,甚至还会诱发肠癌。目前我们可以通过药物与手术对该病进行治疗。

1、药物治疗

(1)一般小量出血,以口服抗生素及止血药或中药口服或灌肠为主。

(2)较大量出血除用止血药物和抗生素、输液补充电解质维生素外,应做好术前准备,如备血等。

(3)出血量大于800ml或血压不能维持,应及时输血并行剖腹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1)单个息肉可行切除,加病检同时进行。

(2)高位息肉可行纤维结肠镜高频电切。

(3)多发息肉或息肉较大有恶变征,可经肛门肛窥肠镜进行病理活检,以除外恶变。

(4)息肉有癌变应按肿瘤行根治性切除术。

(5)低位或长蒂脱出息肉可用肛窥,直乙镜,套扎或经肛门直接切除。

(6)广基或多发息肉可经腹、会阴、骶尾部行肠壁肠段部分切除。

三、哪种结肠息肉会发生恶变

1、多发腺瘤

多发腺瘤直径大于2.5cm,或手指、器械触之较硬,或充血明显,或表面有溃疡,即应考虑有癌变的可能性,而其癌变的可能性应与腺瘤性质和大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乳头状腺瘤

乳头状腺瘤发生癌变的可能性颇大,被认为是癌前期病变,其恶变率一般认为在30%左右。因其临床表现为排出粘液,甚至可大量粘液排出或可发生大量粘液性腹泻,每日可达3000ml以上,而导致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酸中毒等代谢紊乱。如果不及时给予补充治疗并对腺瘤进行处理,可以造成生命危险。

3、儿童型息肉

以儿童期多见,成年后反少见,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曾有过此种息肉恶变的个例报告。

4、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除炎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除炎性息肉可能会发生癌变,尚难定论或存在可能性之外,增生性息肉临床上无症状,多是肠镜检查时偶尔发现,由于其病体小,多在0.5cm左右,常不引起身体的不适。

5、家族性息肉病

家族性息肉病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息肉病。结、直肠内布满息肉状的腺瘤,癌变只是迟早而已,而且癌变常可不限于一处,为多中心,实际上部分病人就医时已经是大肠癌。

四、导致结肠息肉的内因和外因

结肠息肉的内因

1、感染:有报道认为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

2、年龄: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遗传:某些多发性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患者由其父母生殖细胞内遗传得到有缺陷的抑癌基因APC等位基因,而结肠上皮内的另一个APC等位基因在出生时是正常的,以后当此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时,则在突变部位发生腺瘤,这种突变称为体细胞突变。

结肠息肉的外因

1、长期腹泻,很多病人肠道黏膜容易过敏,例如饮酒、吃辣椒或油腻食物或海鲜后出现腹泻,有些病人会无原因的出现腹泻,这样,肠道黏膜会出现慢性炎症,易导致肠道息肉生长。

2、长期便秘,便秘的病人经常是几天排便一次,粪便长期在肠道内储存会产生各种毒素,导致肠黏膜出现慢性炎症,易生长息肉。

3、生活习惯:食物中含纤维多息肉的发生就少,反之就多,吸烟也与腺瘤性息肉的密切关系,吸烟史在20年以内者多发生小的腺瘤,而吸烟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发大的腺瘤。

4、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恩病等疾病易出现息肉。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