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女性 > 经期

什么是围绝经期 围绝经期前后的外阴白色病变

导读: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经研究提出,妇女在绝经前后有明显的特征性改变,将妇女这一生命阶段称为围绝经期,分成绝经前期,绝经期和绝经后期3个阶段。

一、什么是围绝经期

围绝经期是指从出现卵巢功能衰退征兆到绝经1年之间的时期。卵巢功能衰退的征兆包括出现更年期症状或内分泌学和生物学出现绝经趋势。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经研究提出,妇女在绝经前后有明显的特征性改变,将妇女这一生命阶段称为围绝经期,分成绝经前期,绝经期和绝经后期3个阶段。

这样更能说明这一转变时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和保健重点所在。以绝经为明确界线,绝经前期是以月经失去规律为主,绝经后期是以雌激素量继续减少,引起身体各系统的不同改变为特征。三者代表着一个连续转变的过程。绝经后期又是转向老年期的最直接阶段,不易明显区分,在不同妇女,绝经后期可长短不一。一般认为60岁后为老年期,但各系统的老化实际从绝经后期已渐次开始。临床上遇到的围绝经期问题多发生在绝经前后的3~5年内。

围绝经期是因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絮乱合并神经心理症状为主的综合症,多发生于45-55岁之间。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废除“更年期”而采用“围绝经期”的概念,即从绝经前,出现与绝经相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后一年内的时间。绝经提示卵巢功能衰退、生殖能力终止。城市妇女平均绝经年龄49.5岁,农村妇女为47.5岁。约1/3的妇女可以平稳过渡,没有明显不适,约2/3的妇女出现程度不同的低雌激素血症引发的一系列症状,称之“围绝经期综合征”。[1]

二、围绝经期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

1、月经的变化,主要为月经周期延长,间或闭经或不规律;围绝经期综合症经血量减少或突然增多甚至大出血;经期延长或缩短等。

2、泌尿生殖系统的变化为盆底松弛、乳房下垂、阴道黏膜变薄、皱襞消失、分泌物减少、性生活疼痛,有时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

3、血管舒缩综合征,即潮红、出汗、心悸、眩晕等症状,发作次数不等,持续数秒钟至数分钟。

4、精神症状,常有焦虑、抑郁、激动,喜怒无常、脾气暴躁、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等。

5、骨质疏松,绝经后妇女约有25%患骨质疏松症、腰酸背痛、腿抽筋、肌肉关节疼痛等。

6、易发生脂代谢异常、动脉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

主要症状/围绝经期编辑1、月经紊乱:比较常见的症状是月经周期的改变和不规则阴道出血,也有10%的妇女会突然停经。这段时间月经量会逐渐减少、周期延长、经期缩短;也会出现子宫异常出血,如月经量增多、出血时间延长、月经周期缩短、月经中期出血等。

2、血管舒缩症状:在围绝经期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发生体温调节障碍:主要表现为白天的头面部阵发性潮热出汗;夜间入睡后的盗汗。一般认为这些症状是围绝经期的特有症状。

3、泌尿生殖器官萎缩症状:围绝经期由于雌激素迅速下降,泌尿生殖器官均会受到影响,出现阴道萎缩、干燥、老年性阴道炎、性生活困难等;也常会出现尿频、尿急及压力性尿失禁等症状。[2]

三、围绝经期引起的系统变化

1、心血管系统的改变心血管系统疾病是绝经后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体内雌激素水平的降低与心血管系统疾病有比较密切的关系。雌激素能引起冠状动脉松弛,加快冠状动脉血流,从而减少心肌缺血的危险性;同时,雌激素也能加快脑血管和其他外周血管的血流。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上述有利作用减少甚至消失,增加了患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风险。

雌激素水平波动,还能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血压不稳定(高血压多见)、血脂异常改变(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与甘油三脂浓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这些变化可增加患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危险性。

2、骨骼系统的改变绝经后,早期骨丢失主要是由于雌激素水平的降低。雌激素通过与破骨细胞发生直接的作用,可延缓骨质的丢失,增加骨密度而不发生骨折。绝经后早期主要是松质骨丢失,所以绝经后妇女发生脊椎骨质疏松和压缩性骨折多见。

绝经后女性口服雌激素能有效维持骨密度,可使骨重建降低至绝经前的水平,因而减少了骨组织的丢失率。雌激素服用多久,作用就持续多久。

3、体重和体内脂肪的分布改变妇女体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增加在围绝经期呈现猛增趋势,导致体表脂肪的重新分布——身体上部的脂肪增多,身体下部的脂肪减少,出现体内脂肪向心性重新分布。

四、围绝经期前后的外阴白色病变治疗

围绝经期前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到卵巢功能停止,产生雌激素功能逐渐丧失,外生殖器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主要是不同程度的萎缩。通常40岁左右患者的皮肤出现老化特征。外阴白色病变,系指一组女阴皮肤、黏膜营养障碍而致的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的疾病。本病目前尚无统一命名。本病病因尚不明确,为慢性病变过程,病程长短不一,长者可达数十年。临床表现为外阴奇痒、破溃、剧痛、皮肤变化为特征。本病治疗困难,易复发。

治疗

围绝经期前后外阴白色病变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案,多采取综合治疗以缓解病征。在排除恶变后,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疗效满意,治疗原则是消除诱因,改善全身情况和对症治疗(局部消炎、止痒、润肤等)。

1.药物治疗

(1)局部治疗急性期:增生型:止痒:2%苯海拉明霜;皮质激素:氟轻松、地塞米松(氟美松)、氢化可的松软膏、丙酸氯倍他索(恩肤霜);外阴神经性皮炎可用氟万或松万溶液,外搽炉甘石洗剂、煤焦油洗剂或10%酚氧化锌软膏;去角化可用尿素脂等。萎缩型:可用10%鱼肝油软膏、1%~2%睾酮(睾丸素)霜、2%丙酸睾酮、己烯雌酚软膏、维生素A软膏外涂。(2)全身治疗瘙痒症状严重,以致失眠者,可内服镇静、安眠和脱敏药物。萎缩型:口服多种维生素A、C、E等。

2.物理治疗——激光和冷冻治疗

(1)液氮冷冻治疗将液氮喷于外阴部,形成一薄霜似的结晶能止痒和改善血循环。(2)激光治疗激光治疗的方式方法:①单照射法(脉冲或连续照射)不同功率的He-Ne激光。②烧灼加照射法用不同功率的CO2激光,原光束或散焦光斑,烧灼病变,术后1周,隔天一次进行激光照射到伤口愈合为止。③点灼加照射法CO2激光聚焦后,在病变区作点灼治疗,术后每天或隔天加以扩散照射。(3)微波、波姆等局部照射治疗也有效。

3.手术治疗

硬苔或皮炎,若经治疗仍有经久不愈的溃疡、硬结,取*组织检查;若有重度不典型增生,应用单纯女阴切除术,切除后标本送检,观察边缘有无残留不典型增生病变,术后仍应定期随访,高度警惕癌变;不典型增生轻~中度(Ⅰ~Ⅱ级)可保守治疗,定期随访。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